一种钓鱼竿顶端保护套,由于在系紧保持操作中是一边拉系紧带一边将其卷绕在竿体的外周部,其拉力作用在台座部,竿体和顶端保护套的台座部的载置平衡容易破坏。加大食指的按压力也许可以防止如上所述的摇摆,但是加大用力时手指尖往往会打滑,由于这次意外的打滑会出现使顶端破损的情况。在垂直所载置的竿体的竿轴方向的截面看,将台座部(5)形成如V字状,且使其以与竿体(s)的抵接部位处于夹着食指(i)的按压部位的两个位置,并且以系紧带(21)的卷绕开始侧端部位于一抵接部位的外方的方式形成。自V字的右侧部即按压部位起将卷绕开始侧端部作为杠杆的轮轴,利用杠杆的作用,依靠食指的适度的按压力就可以维持竿体和台座部的载置平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钓鱼竿顶端保护套。
技术介绍
在将现有品(以下的专利文献1 )的带导向起动竿的顶端保护套安装在钓 鱼竿上的情况下,首先,用一只手握持竿体,用另一只手握住顶端保护套, 并且将盖罩主体套在顶端上,并且,将竿体载置于垫在台座部的台座部主体 上的垫子上。接着,操纵食指也从台座部下侧同时按压握持,由此,用一只 手握持两者。然后,用空着的一只手一边拉拽用橡胶性材料形成的系紧带, 一边将其巻绕在竿体的外周部,使系紧带的嵌合孔与设在台座部的外侧的卡 止用突起嵌合在一起,由此,将竿体系紧保持在台座部。专利文献l:日本实公平1-31017号公报在该结构中,系紧带和竿体之间的摩擦力被巧妙地利用, 一旦系紧被保 持,就可以将顶端保护套牢固地、即无摇摆地固定在竿体上。但是,由于在系紧保护操作中是一边拉系紧带一边将其巻绕在竿体的外 周部,因此,其拉力作用在台座部,竿体和顶端保护套的台座部的载置平衡 容易破坏。而且, 一旦载置平衡破坏造成台座部摇摆时,系紧带的巻绕及嵌 合动作就不能得心应手。尤其是冬天气温下降后,由于系紧带硬化,在系紧操作时必须对系紧带 施与更大的拉力,结果作用在台座部的拉力也增大,因此越发容易摇摆。加大食指的按压力也许可以防止如上所述的摇摆,但是,加大用力时手 指尖往往会打滑,因此,由于这次意外的打滑会出现使顶端破损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钓鱼竿用顶端保护套,其能够解决上 述的问题,利用适度的握持力就能够容易且稳定地维持系紧保持操作时竿体 和台座部的载置平tf,具有新型且适用的形状。本专利技术者锐意研究的结果表明,对台座部的形状进行改进之后,即使在 系紧保持操作时拉力作用在台座部,利用杠杆原理也可以筒单地进行力的平 衡,由此,能够克服台座部的轻易的摇摆,直到提出下面的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的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具备罩主体;台座部,该 台座部设于所述罩主体的后侧并载置竿体;系紧带,该系紧带一端安装在所 述台座部,并巻绕在所述载置的竿体的外周部,从而将所述竿体系紧保持在 所述台座部,其特征在于,在系紧保持操作中,用一只手握持住竿体时,在 垂直所载置的竿体的竿轴方向的截面看,所述台座部以与竿体的抵接部位处 于夹着食指的按压部位的两个位置,并且以所述系紧带的巻绕开始侧端部位 于一4氏冲妻部位的外方的方式形成。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是在第一方面的基础上提供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特征 在于,在垂直竿轴方向的截面看,台座部与竿体抵接的侧面为V字状内至U 字状。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是在第二方面的基础上提供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特征 在于,自台座部中的食指的按压部位起开始巻绕的一侧的端部为刚性,并且 设定为厚度一定或自抵接部位起按压部位的厚度较薄。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是在第 一 第三任一 方面的基础上提供钓鱼竿顶端保护 套,其特征在于,台座部的抵接部位用防滑材料构成。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是在第四方面的基础上提供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特征 在于,台座部由刚性的台座部主体和垫在其上面的防滑垫构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钓鱼竿用顶端保护套,在系紧保持操作时,即使因拉拽系 紧带而使拉力作用在台座部,竿体和台座部的载置平衡也可以被稳定地维持, 台座部也不易摇摆。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顶端保护套的立体图; 图2是从顶端侧看图1的顶端保护套的握持状态的说明图; 图3是从末端看图1的顶端保护套的握持状态的说明图; 图4是用于比较说明本专利技术品(1)和现有品(2)的剖面图 图5是用于比较说明本专利技术品(1)和现有品(2)的剖面图 图6是用于比较说明本专利技术品(1)和现有品(2)的剖面7是用于比较说明本专利技术品(1)和现有品(2)的剖面图; 图8(1)、 (2)、 (3)、 (4)是本专利技术其他实施方式的台座部的剖面图。 符号标记的说明1顶端保护套3罩主体5台座部7台座部主体9下面(台座部主体)11卡止用突起13上面(台座部主体)15插通孑L17防滑垫19上面(防滑垫)21系紧带23嵌合孔s竿体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按照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带导向起动竿的顶端保护套1进行 说明。图1表示顶端保护套1的立体图。符号3表示套主体,该套主体3为大致筒状且顶端被封闭,上部从后端 开口向前端侧较大地进行切口 ,从而形成顶端的接纳口 。符号5表示台座部主体,该台座部主体5与套主体3的后侧连结设置。台座部5具备台座部主体7,该台座部主体7用硬质塑料等刚性材料与套 主体3—体地形成。台座部主体7为将矩形的平板弯曲成V字状的形状,其 截面V字部分的一边与套主体3的后端底部接连。在台座部主体7的下面9 一体形成有卡止用突起11。在台座部主体7的上面13形成有用于收容后述的矩形板状的防滑垫17 的浅凹部,在该凹部的侧面形成有插通孔15。在矩形平板状的防滑垫17的中心部形成有槽。防滑垫17与台座部主体7的上面13的V字状相对应,在以其槽为谷弯曲成V字状的状态下,以埋入 上述的凹部的方式进行铺垫,露出来的上面19成为与竿体s的抵接侧面。上 面19从台座部主体7的上面13向上方突出一些。符号21表示系紧带,该系紧带21为薄壁的带状。在系紧带的21上形成 有与上述的卡止用突起11嵌合的嵌合孔23。系紧带21和防滑垫17用软质橡胶一体形成,系紧带21的基端与滑垫17 的下面连接。如上所述,防滑垫17不仅与台座部主体7共同构成台座部5, 而且还承担作为系紧带21的保持部的作用。系紧带21安装在台座部主体7上之后,系紧带21从前端侧插入插通孔 15并向外伸出,作为保持部的防滑垫17嵌入凹部而固定。在打滑的情况下, 根据需要用粘接剂加固。图2、图3分别表示从顶端侧和从末端侧看到的用一只手将套主体3套在 顶端,将竿体放置在台座部5上并一起握持的状态。系紧带21只是被紧紧抓 住不被拉拽。用食指(i)从下侧按压台座部主体7的V字的低顶部,用拇指(t)从 上侧按压竿体s。竿体s也可以用其他手指与食指同样地从下侧按压。另外,手指按压的方向(=上下方向)是基于图2、 3的描绘的方向,在 手腕弯曲握持状态相同的情况下,实际的上下关系有时也可以调换,为了说 明的方便,在本说明书中记载为,台座部5用食指(i)从下侧按压,竿体s 用拇指(t)从上侧按压。如用图4 (1)的竿轴垂直方向的剖面图详细地表示,处于垫在竿体s的 台座部5的防滑垫17的上面19的抵接部位(O,、 02)成为夹着食指(i)的 按压部位(A)的两处。另外,系紧带21的巻绕开始侧端部(B)位于抵接 部位(02)的外方。需要补充的是,巻绕开始侧端部(B)为巻绕操作时作为 系紧带21的转动支点的部位,在这种情况下,相当于台座部7的右侧端部。 另外,由于是在剖面图上表示,因此,抵接部位(O,、 02)、巻绕开始侧 端部(B)分别作为点来表示,而台座部5是具有宽度的,抵接部位(O,、 02)及巻绕开始侧端部(B)实际上是沿垂直地贯通纸面的方向直线状延伸而 存在。按压力(F,)是指利用食指(i)的按压直接地作用在台座部5的台座部 主体7上的按压力。其他手指的按压力也作用在台座部5上,但为了说明上的方便,只画出了食指(i)的按压力(F,)。符号25是指刚性的台座部主体7中自V字的低顶部起右侧的部分。该部 分25作为杠杆的轮轴发挥功能,从而产生杠杆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具备:罩主体;台座部,该台座部设于所述罩主体的后侧并载置竿体;系紧带,该系紧带一端安装在所述台座部,并卷绕在所述载置的竿体的外周部,从而将所述竿体系紧保持在所述台座部,其特征在于, 在系紧保持操作中,用一只手握 持住竿体时,在垂直所载置的竿体的竿轴方向的截面看,所述台座部以与竿体的抵接部位处于夹着食指的按压部位的两个位置,并且以所述系紧带的卷绕开始侧端部位于一抵接部位的外方的方式形成。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8-2-7 027371/081、一种钓鱼竿顶端保护套,其具备罩主体;台座部,该台座部设于所述罩主体的后侧并载置竿体;系紧带,该系紧带一端安装在所述台座部,并卷绕在所述载置的竿体的外周部,从而将所述竿体系紧保持在所述台座部,其特征在于,在系紧保持操作中,用一只手握持住竿体时,在垂直所载置的竿体的竿轴方向的截面看,所述台座部以与竿体的抵接部位处于夹着食指的按压部位的两个位置,并且以所述系紧带的卷绕开始侧端部位于一抵接部位的外方的方式形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村一仁,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