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缸盖及发动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38809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8-16 16:1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公开了气缸盖及发动机,该气缸盖中,冷却液可以经由进水口进入到冷却流道内,冷却液首先流入一级流道,并流经第一鼻梁部,对温度最高的第一鼻梁部进行降温,随后,冷却液流入两个二级流道,两个二级流道中的其中第一者内的冷却液依次流经第二鼻梁部以及第四鼻梁部,依次对第二鼻梁部以及第四鼻梁部进行降温,两个二级流道中的其中第二者内的冷却液依次流经第三鼻梁部以及第五鼻梁部,依次对第三鼻梁部以及第五鼻梁部进行降温,最终,两个二级流道内的冷却液经由排水口排出,冷却液先对温度较高的第二鼻梁部以及第三鼻梁部进行降温,随后再对温度更低的第四鼻梁部以及第五鼻梁部进行降温,以适应不同部位的降温需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尤其涉及气缸盖及发动机


技术介绍

1、气缸盖是发动机的一个关键零部件,气缸盖通常设置有进气门座以及排气门座,气缸盖所承受的机械负荷和热负荷大,一般而言,相邻的排气门座之间的鼻梁区的温度较高,相邻的进气门座之间的鼻梁区的温度较低,排气门座与进气门座之间的鼻梁区的温度则介于两者之间,从而导致火力板受热不均匀,容易导致气缸盖鼻梁区开裂。

2、对此,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气缸盖冷却水腔结构,气缸盖水腔设置有多个第一水孔,第一水孔用来冷却各气门之间的鼻梁区,并根据热负荷的大小设置不同尺寸的第一水孔,热负荷大的鼻梁区设置大的水孔,热负荷小的鼻梁区设置小的水孔,来进行冷却流量和冷却强度的控制。但是,上述气缸盖的冷却方式是四个鼻梁区同时冷却,只能根据热负荷的大小提前计算所需冷却液的流量,进而确定第一水孔的尺寸,其存在的问题是,第一水孔的尺寸计算过程复杂,且对于第一水孔的加工精度要求较高,否则同样会导致火力板的受热不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气缸盖,以解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气缸盖,包括气缸盖体(100)、设置于所述气缸盖体(100)的火花塞套(101)以及沿所述火花塞套(101)的圆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进气门座(102)、第二进气门座(103)、第一排气门座(104)以及第二排气门座(105),所述第一排气门座(104)与所述第二排气门座(105)之间设置有第一鼻梁部(111),所述第一排气门座(104)与所述火花塞套(101)之间设置有第二鼻梁部(112),所述第二排气门座(105)与所述火花塞套(101)之间设置有第三鼻梁部(113),所述第一排气门座(104)与所述第二进气门座(103)之间设置有第四鼻梁部(114),所述第二排气门座(105)与...

【技术特征摘要】

1.气缸盖,包括气缸盖体(100)、设置于所述气缸盖体(100)的火花塞套(101)以及沿所述火花塞套(101)的圆周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进气门座(102)、第二进气门座(103)、第一排气门座(104)以及第二排气门座(105),所述第一排气门座(104)与所述第二排气门座(105)之间设置有第一鼻梁部(111),所述第一排气门座(104)与所述火花塞套(101)之间设置有第二鼻梁部(112),所述第二排气门座(105)与所述火花塞套(101)之间设置有第三鼻梁部(113),所述第一排气门座(104)与所述第二进气门座(103)之间设置有第四鼻梁部(114),所述第二排气门座(105)与所述第一进气门座(102)之间设置有第五鼻梁部(11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口设置有三个,分别为第一排水口(121)、第二排水口(122)以及第三排水口(123);所述第一排水口(121)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气门座(102)远离所述火花塞套(101)的一侧或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气门座(103)远离所述火花塞套(101)的一侧,两个所述二级流道(220)均与所述第一排水口(121)连通;所述第二排水口(122)设置在所述第一排气门座(104)远离所述火花塞套(101)的一侧,所述第三排水口(123)设置在所述第二排气门座(105)远离所述火花塞套(101)的一侧,两个所述二级流道(220)中的其中第一者与所述第二排水口(122)连通,其中第二者与所述第三排水口(123)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口(122)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排水口(121)的截面积;所述第三排水口(123)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排水口(121)的截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口(201)位于所述第一排气门座(104)远离所述火花塞套(101)的一侧,所述冷却流道还包括进液流道(202)以及第一排气门座冷却流道(203),所述进水口(201)与所述一级流道(210)通过所述进液流道(202)连通,所述进液流道(202)与所述第三排水口(123)通过所述第一排气门座冷却流道(203)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流道(210)最狭窄位置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一排气门座冷却流道(203)最狭窄位置的截面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口(122)的截面积大于所述第三排水口(123)的截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2-6任一项所述的气缸盖,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进气门座(103)与所述火花塞套(101)之间设置有第六鼻梁部(116),所述第一进气门座(102)与所述火花塞套(101)之间设置有第七鼻梁部(117),所述冷却流道还包括两个三级流道(230),两个所述二级流道(220)与两个所述三级流道(230)一一对应地连通,其中一个所述三级流道(23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来峰王平郭利升崔涵禹何佳林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