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蒋邦善专利>正文

防蟑帘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221064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防蟑帘及装置,用竖向悬挂、高密度、等间距的帘带(3)或帘线(5)形成连续的防蟑帘(20),用以阻止蟑螂及各类爬虫上下爬行和穿越,各帘带(3)或帘线(5)的上端固定,下端悬空,且重量很轻而和比强度较高,以使蟑螂攀附时能产生剧烈摇摆或下坠运动为宜,以该防蟑帘(20)为主的各种组合便构成防蟑装置。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蟑螂身体结构的特点,采用纯物理的方法构建其难以攀爬的屏障,突破其生理极限,隔离蟑螂等爬虫与被保护对象的联系,不仅防蟑效果显著,对人畜完全无害,而且其防蟑效能几乎是永久性的。如在室内普遍应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将食物、水源、书、衣等全部隔离保护,蟑螂等爬虫将难以饮水和取食,迫使其全部迁徙甚至渴死或饿毙。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开放环境下的防蟑设备,尤其是能阻止蟑螂等爬行类昆虫侵害的防蟑帘,以及由其组合而成的防蟑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公知的防蟑装置是应用于密闭设备中的防蟑条,开放环境下对蟑螂的防护则主要是毒杀、诱捕、电击、药物驱避等技术手段,而市面推行的利用超声波、电磁波等驱蟑技术,其实效尚未获得公认。公知技术存在如下三个主要缺点一、 效果一般都很差,持续性不强,治标不治本。防蟑条一旦老化或被防护设备出现裂缝,防蟑性能随即大减甚至完全消失。蟑螂己在地球生存三亿多年,生命力非常顽强,抗药性也极强,经六代即可对杀虫剂免疫,事实证明目前各种药物均难以杀灭蟑螂。蟑螂能避开各种危险,故电网、诱捕器具等也难奏效。二、 危害性普遍很大,尤其是各种杀蟑药物,对人畜的危害性极大。各种杀蟑药对人畜的直接毒性是众所周知的,但人们对带毒蟑螂的危害却认识不足,毒蟑螂的尸体一旦被畜禽食用,将最终传递给人类,被中毒蟑螂爬过甚至排泄过的食物和器具等,对人的危害性也极大,而且很难预防。使用电网也容易击伤人畜,甚至引发火灾等。超声波、电磁波等对人的健康也会产生诸多不良影响。三、 成本高昂。为减少蟑螂危害,国家和个人每年都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公知技术大多建立在杀灭蟑螂的机理上,实际操作中却又无法杀灭,故导致无数次的反复,累积费用高昂,效果堪虞。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克服公知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防蟑帘,并对应设计组合成各种防蟑装置,主要应用于开放环境,能长时间有效防止蟑螂和各种爬虫的危害,对人畜无害,而且成本低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用竖向悬挂、高密度、等间距的帘带或帘线形成连续的防蟑帘,用以阻止蟑螂及各类爬虫上下爬行和穿越,各帘带或帘线的上端固定,下端悬空,且重量很轻而和比强度较高,以使蟑螂攀附时能产生剧烈摇摆或下坠运动为宜,以该防蟑帘为主的各种组合便构成防蟑装置。本专利技术的防蟑作用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一是使蟑螂爬行时,产生剧烈摇晃甚至下坠,破坏其肢体平衡,从而增加其爬行困难。防蟑帘的帘带和帘线重量很轻,其上端固定,下端可活动,当蟑螂攀附时,会发生显著的摇摆运动,犹如在一根绳子上荡秋千,蟑螂的肢体反应将使摆动进一步加强并变得毫无规则,并且使其六腿难以定位,从而使其无法继续爬行,因恐惧或力疲而坠落。二是极大地减小蟑螂向上爬行时的附着力,使其向上爬行变得十分困难甚至不可能。科学研究发现,蟑螂的六肢上各有两个垫状器官,可以进行推和拉的运动,从而保持自身平衡。它的"脚"也有"脚趾"和"脚后跟"。脚趾位于底盘前部,称为中垫,主要用于发挥拉力;"脚后跟"位于底盘后部,称为跗垫,主要用于发挥推力。针对蟑螂六肢的结构特点,采用竖向分布的细薄帘带或纤细帘线,可急剧减小与蟑螂脚垫接触的有效面积,从而大大减小附着力。根据抽样测量, 一只身长3cm的美洲大蠊,其脚垫尺寸约为O. 5mra,如采用O. 1 0. 2mm直径的细丝做帘线,则该蟑螂向上爬行时,其脚垫接触面积将降至l/5 2/5以下。三是迫使蟑螂在向上爬行时,只能以极其不利的姿势进行,从而更进一步削弱其爬行能 力。蟑螂沿着由帘线(细丝制造)或帘带(薄片制造)排列而成的帘子向上爬行时,其落脚 点取决于帘线或帘带的位置,经过特别设计后,其爬行姿势将被尽量扭曲,大部分脚垫无法 可靠黏附,从而使其难以发挥腿部力量,大大增加爬行难度。四是减小摩擦系数,且使蟑螂六肢前部的钩子不能发挥作用。帘线或帘带表面光洁,刃 口锋利,可显著减小摩擦系数,同时在设计上使蟑螂六肢末端的钩子无法有效使用。以上四个方面是同时发挥总用的,可使蟑螂几乎没有可能穿越防蟑帘,从而达到阻隔其 侵袭的目的,类似于筑堡,进行坚壁清野的战术。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利用蟑螂身体结'构的特点,采用纯物理的方法构建其难以攀爬的 屏障,突破其生理极限,隔离蟑螂等爬虫与被保护对象的联系,不仅效果显著,对人畜完全 无害,而且其防蟑效能几乎是永久性的。如在室内普遍应用本专利技术,将食物、水源、书、衣 等全部隔离保护,蟑螂等爬虫将难以饮水和取食,迫使其全部迁徙甚至渴死或饿毙,此法对 蟑螂若虫(无翅)具有毁灭性的效果,对于能滑翔的蟑螂,针对其降落定位不准的缺点,采 取相应措施,同样可使其无法降落饮水或取食,因此本专利技术对控制蟑螂的危害有绝佳效果。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说明。图l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一种结构第一实施例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一种结构第二实施例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一种结构所用的几种帘带断面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一种帘线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二种帘线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一种帘带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三种帘线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四种帘线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二种帘带结构示意图。图ll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三种帘带结构示意图。图12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四种帘带结构示意图。图13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五种帘线结构示意图。图14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五种帘带结构示意图。图15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六种帘线结构示意图。图16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七种帘线结构示意图。图17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八种帘线结构示意图。图18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九种帘线结构示意图。图19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十种帘线结构示意图。图20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十一种帘线结构示意图。图21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十二种帘线结构示意图。图22是本专利技术防蟑帘的第二种结构所用第十三种帘线结构示意图。图23是本专利技术防蟑装置-防蟑罩第一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24是图23的仰视图。图25是本专利技术防蟑装置-防蟑罩第二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6是图25的仰视图。图27是本专利技术防蟑装置-防蟑罩第三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8是图27的仰视图。防蟑脚座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0是本专利技术防蟑装置-防蟑套管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1是本专利技术防蟑装置-单脚防蟑台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2是本专利技术防蟑装置-多脚防蟑台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33是图32的仰视图。图34是本专利技术防蟑装置-防蟑槽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中1.帘脊,2.定位孔,3.帘带,4.间隙,5.帘线,6.压条,7.轴孔,8.连接部,9.限 位环,IO.压縮弹簧,11.中柱,12.箍,13.活塞筒,14.拉伸弹簧,15.通孔,16.调节螺帽, 17.盖板,18.罩,19.上坡面,20.防蟑帘,21.下坡面,22.中心套管,23.防蟑罩,24.立柱, 25.底座,26.连接盘,27.胶套,28.托盘,29.防蟑脚座,30.台板,31.防蟑套管,32.槽体, 33.安装孔,34.垫片。具体实施例方式在图1中,防蟑帘是在矩形薄片的一侧或薄壁圆筒的一端切割出大量细小缝隙而成,其排 列类似于梳子,包含帘脊(1)和与之相连的等间距分布的帘带(3),相邻帘带(3)之间留 有间隙(4)以确保相邻帘带(3)互不干涉,帘脊(1)上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防蟑帘及装置,其特征是:用竖向悬挂、高密度、等间距的帘带(3)或帘线(5)形成连续的防蟑帘(20),用以阻止蟑螂及各类爬虫上下爬行和穿越,各帘带(3)或帘线(5)的上端固定,下端悬空,且重量很轻而和比强度较高,以使蟑螂攀附时能产生剧烈摇摆或下坠运动为宜,以该防蟑帘(20)为主的各种组合便构成防蟑装置。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姜继德蒋邦善
申请(专利权)人:蒋邦善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5[中国|重庆]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