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布粘接装置。布粘接装置将喷嘴夹在上布与下布之间。喷嘴排出粘接剂。粘接剂附着在下布上。上移送滚筒和下移送滚筒按压并移送上布和下布,使布粘接。施力滚筒从喷嘴下方的孔部朝上方突出,从而朝上方对下布施力。施力滚筒将下布压紧在喷嘴上。施力滚筒支撑部对施力滚筒的转轴予以支撑。施力滚筒支撑部通过弹簧的弹力的作用而旋转,朝上方对施力滚筒施力。因此,即使在下布的厚度发生变化时,布粘接装置也始终以一定的力将下布压紧在喷嘴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布粘接装置。更具体而言,本专利技术涉及将布以最合适的力压紧在排出粘接剂的喷嘴上的布粘接装置。
技术介绍
布粘接装置不是用针和缝线来缝制布,而是用粘接剂将布与布粘接。布粘接装置通过用粘接剂将布与布粘接,能消除因缝线而引起的缝制时布表面上产生的缝线的凹凸。利用粘接装置时,加工后的布的表面是平滑的。因此,粘接装置能制作手感良好的衣服等。粘接装置将液态的粘接剂从喷嘴排出。粘接剂附着在布上。接着,操作者在附着有粘接剂的布上重叠其它布。粘接装置使双方的布压接。粘接装置通过该方法使布与布粘接。在布与喷嘴之间存在间隙的状态下将粘接剂从喷嘴排出时,粘接剂会以断续且不均匀的状态附着在布上,因此粘接剂不能连续且均匀地附着在布上。在布与喷嘴之间没有间隙、布用力地压接在喷嘴上的状态下,粘接剂无法从喷嘴排出。对此,日本特许公开2002年第104318号公报记载的装置利用两个滚筒按压件使支撑粘附体(纸制的带)的支撑滚筒上下移动。由于该装置能调整粘接剂的喷出孔(喷嘴)与粘附体之间的间隔,因此粘接剂可均匀且连续地附着在粘附体上。上述公报记载的装置中,操作者变更粘附体的厚度时,存在不得不分别上下调整滚筒按压件来变更支撑滚筒的上下方向位置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变更了布的厚度时操作者也无需对喷嘴与布的间隔进行调整的布粘接装置。技术方案1的布粘接装置包括:喷嘴,其朝布排出粘接剂;移送部,其按压上述布,并朝与来自喷嘴的粘接剂的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移送上述布;支撑部,其设置于隔着上述布与上述喷嘴相对的位置,并朝上述喷嘴的方向移动来支撑上述布;以及施力机构,其朝上述喷嘴的方向对上述支撑部施力。支撑部通过对布施力,以一定的力将布压紧在喷嘴上。布粘接装置防止喷嘴与布之间产生间隙。布粘接装置利用具有适当的作用力的施力机构来防止将布用力地压紧在喷嘴上。因此,粘接剂以均匀的厚度附着在布上。即使在布的厚度发生了变化时,操作者也不必进行布的位置调整。技术方案2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滚筒,上述移送部包括第二滚筒,上述施力机构包括:将上述第一滚筒支撑成能旋转的臂部、以及与上述臂部连接的弹簧部,上述臂部在其端部将上述第一滚筒支撑成能旋转,位于上述第二滚筒的旋转中心的轴将上述臂部支撑成能摆动。支撑部包括滚筒,因此,布与支撑部之间的摩擦小。因此,布粘接装置中,支撑部不会在移送布时对布施加额外的阻力,防止布产生起伏的不良情况。移送部包括第二滚筒,因此,布粘接装置通过驱动第二滚筒旋转,能支撑并移送布。施力机构包-->括臂部和弹簧部。布的厚度发生变化时,弹簧部调节支撑部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布的厚度发生变化时,操作者也不必进行布与喷嘴的间隔的调整。臂部的摆动中心的位置位于第二滚筒的旋转中心的位置,因此,第一滚筒与第二滚筒之间的距离始终恒定。因此,即使在第一滚筒摆动时,第二滚筒与第一滚筒也不会接触。技术方案3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滚筒。布与支撑部之间的摩擦小。因此,布粘接装置不会对布施加额外的阻力,能防止布产生起伏的不良情况。技术方案4和5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移送部包括第二滚筒。第二滚筒通过旋转,能支撑并移送布。技术方案6的布粘接装置中,上述施力机构包括:支撑上述支撑部的臂部、以及与上述臂部连接的弹簧部。布的厚度发生变化时,弹簧部调节支撑部的位置。因此,即使在布的厚度发生变化时,操作者也不必进行布与喷嘴的间隔的调整。技术方案7和8的布粘接装置还包括限位件,其进行限制,以防止上述支撑部朝上述喷嘴的方向移动规定距离以上。限位件能限制支撑部的移动,以防止支撑部朝喷嘴方向移动规定距离以上。附图说明图1是从前方的斜上方观察布粘接装置1整体的立体图。图2是从左前上方观察粘接机2的立体图。图3是粘接机2的主视图。图4是粘接机2的左视图。图5是从左前上方观察粘接机2的内部构造的立体图。图6是粘接机2的内部构造的左视图。图7是粘接机2的内部构造的主视图。图8是从左前上方观察施力滚筒支撑部100的立体图。图9是沿图2的I-I线剖切的向视方向剖视图。图10是沿图2的II-II线剖切的向视方向剖视图。图11是表示粘接作业时的喷嘴17附近的形态的局部放大立体图。图12是粘接作业时的粘接机2的左视图。(符号说明)1 布粘接装置2 粘接机17 喷嘴22 上移送滚筒25 下移送滚筒28 施力滚筒100 施力滚筒支撑部106 弹簧110 限位件155 上布-->152 下布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参照附图来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布粘接装置1。参照图1~图4,对布粘接装置1的结构进行说明。下面,将图3所示的粘接机2的纸面上侧、下侧、右侧、左侧、近前侧、背后侧分别定义为粘接机2的上侧、下侧、右侧、左侧、前侧、后侧进行说明。参照图1,对布粘接装置1整体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布粘接装置1包括:粘接机2、使用台220。使用台220固定粘接机2。粘接机2在相对配置的两层布之间附着粘接剂,按压并移送布。两层布通过粘接机2的上述动作粘接。粘接机2的详细结构将在后面说明。使用台220包括:台板211,左右的脚部212、213,左右的支撑部214、215、登架216。粘接机2固定在台板211之上。台板211在俯视下呈将左右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板状。台板21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是粘接机2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的大致3倍。台板211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是粘接机2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的大致2倍。台板211在粘接机2的固定部分的右侧包括操作面板210。操作面板210包括:液晶显示部207、多个键209。液晶显示部207显示各种信息。键209进行各种输入。操作者通过一边观察液晶显示部207一边操作键209来设定布粘接装置1的各种动作。板状的左脚部212从台板211的左端相对于台板211的上表面朝铅垂方向的下方延伸。板状的右脚部213从台板211的右端相对于台板211的上表面朝铅垂方向的下方延伸。左支撑部214与左脚部212的下端连接。右支撑部215与右脚部213的下端连接。左支撑部214和右支撑部215分别是将前后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方柱状的部件。细长的板状登架216将左支撑部214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分与右支撑部215的前后方向中央部分彼此相连。踏板208设置于登架216的左右方向大致中央。操作者为了调整布的移送速度而使用踏板208。控制箱3固定于台板211的下侧。控制箱3储存安装有CPU等的控制基板。控制箱3与粘接机2、操作面板210和踏板206电连接。参照图2至图4,对粘接机2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2和图3所示,粘接机2包括:基座部11、立柱部12、臂部13。基座部11呈将左右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大致长方体状。基座部11固定于台板211(参照图1)。立柱部12从基座部11的右端沿铅垂方向延伸。臂部13与立柱部12的上端连接,朝立柱部12的左侧面的左方突出。臂部13的左右方向的长度是基座部11的左右方向的长度的大致三分之一。基座部11在其内部包括下移送滚筒25(参照图5)、第三马达93(参照图5)等。下移送滚筒25与后述的上移送滚筒22一起按压并移送布。第三马达93驱动下移送滚筒25。基座部11作为支撑立柱部12的基座起作用。立柱部12支撑臂部13。如图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喷嘴,该喷嘴朝布排出粘接剂;移送部,该移送部按压所述布,并朝与来自喷嘴的粘接剂的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移送所述布;支撑部,该支撑部设置于隔着所述布与所述喷嘴相对的位置,并朝所述喷嘴的方向移动来支撑所述布;以及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朝所述喷嘴的方向对所述支撑部施力。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9-2-4 2009-0232291.一种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喷嘴,该喷嘴朝布排出粘接剂;移送部,该移送部按压所述布,并朝与来自喷嘴的粘接剂的排出方向交叉的方向移送所述布;支撑部,该支撑部设置于隔着所述布与所述喷嘴相对的位置,并朝所述喷嘴的方向移动来支撑所述布;以及施力机构,该施力机构朝所述喷嘴的方向对所述支撑部施力。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布粘接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包括第一滚筒,所述移送部包括第二滚筒,所述施力机构包括:将所述第一滚筒支撑成能旋转的臂部、以及与所述臂部连接的弹簧部,所述臂部在其端部将所述第一滚筒支撑成能旋转,位于所述第二滚筒的旋转中心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村义和,吉本直树,梅田和俊,山浦宏贵,岩越弘恭,
申请(专利权)人: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