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201466 阅读:22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池,尤其涉及一可移动的净化装置。包括一进行水产养殖的水产养殖池主体,所述水产养殖池主体包括侧壁和底部,所述底部中部设有一集污槽,所述集污槽为一长条状的沟道;所述底部的高度,自集污槽较远处至集污槽处逐渐降低,以便于比重较大的污物自所述底部的较高处滑落到集污槽中;所述集污槽内设有一向外界排水的排污口。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大面积集污能力,适合建造成大面积的水产养殖池;具有增氧功能,不需要额外增设增氧装置。(*该技术在2019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池,尤其涉及一可移动的净化装置。
技术介绍
现在集约化养殖过程中,养殖池的建设,一般用圆形或8角型,养殖池的中间较 低,养殖池壁的坡度约5-10度。比重较大的污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养殖池的壁沉淀到养殖 池底部。养殖池底部最低点设有一排水口。污物通过排水口在排水的过程中排到外界。这 种结构的养殖池集污比较方便,在养殖池较小的情况下比较合适,比如在40平方米以下的 池,集污效果较好,但如果面积再放大些,集污的效果就不好。 另外现有的具有集污功能的养殖池,功能较为单一,不具有对水体增氧的功能。在 需要对水体增氧的情况下,只能另外增设增氧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具有大面积集污能力,适 合建造成大面积的水产养殖池;具有增氧功能,不需要额外增设增氧装置。 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包括一进行水产养殖的水产养殖池主体,所述水产养 殖池主体包括侧壁和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中部设有一集污槽,所述集污槽为一长条 状的沟道; 所述底部的高度,自集污槽较远处至集污槽处逐渐降低,以便于比重较大的污物自所述底部的较高处滑落到集污槽中; 所述集污槽内设有一 向外界排水的排污口 。 进行养殖时,比重较大的污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到所述底部。再在重力的作用 下,自底部较高的位置向较低的位置集中,即向集污槽内集中。落到集污槽内的污物,在排 水的过程中通过所述排污口排放到外界。从而实现了集污和排污。 由于所述集污槽为一长条状的沟道,所以允许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具有较长 的长度,因此上述设计有利于使本技术具有大面积集污能力。适合建造成大面积的水 产养殖池。 所述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还包括一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具有进行曝气 的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位于所述集污槽上方。 曝气装置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装置,对其结构不再详细说明。所述曝气管在向水 体中充入气体的过程中,会带动水体流动。曝气管上方的水,在气泡的带动下向上流动,曝 气管下方周围的水向曝气管处流动,进行补充。在本技术中,水流在曝气管的促进下, 会自底部的较高处,向位置较低的集污槽处流动。流动的过程中带动污物向集污槽内移动, 以促进集污。曝气装置同时具有对水体增氧和促进集污的作用,可以不再额外增设增氧设 备。3 所述集污槽上方设有两条曝气管,两条曝气管中间设有一竖直的阻挡水流的挡 板,通过竖直的挡板将所述两条曝气管隔开。使两条曝气管形成的水流尽量互不干扰,有利 于集污工作。 所述底部为长方形,所述集污槽沿所述底部的长度方向布置。 所述底部的长宽比为4 : l-5 : i。 所述集污槽的深度为20cm-30cm。 试验表明,依据上述数据设计的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具有较好的集污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技术的侧面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技术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 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技术。 参照图1和图2,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包括一进行水产养殖的水产养殖池主 体。水产养殖池主体包括侧壁11和底部12,底部12中部设有一集污槽2,集污槽2为一长 条状的沟道。底部12的高度,自集污槽2较远处至集污槽2处逐渐降低,以便于比重较大 的污物自底部12的较高处滑落到集污槽2中。集污槽2内设有一向外界排水的排污口 21。 集污槽2的深度为20cm-30cm。 进行养殖时,比重较大的污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落到底部12。再在重力的作用下,自底部12较高的位置向较低的位置集中,即向集污槽2内集中。落到集污槽2内的污物,在排污口 21排水的过程中通过排污口 21排放到外界。从而实现了集污和排污。 由于集污槽2为一长条状的沟道,所以允许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具有较长的长度,因此有利于使本技术具有大面积集污能力。适合建造成大面积的水产养殖池。底部12为可以采用长方形结构,底部12的长宽比为4 : 1-5 : 1。集污槽2沿底部12的长度方向布置。为了便于污物滑动,底部12应该尽量平滑。 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还装有曝气装置。曝气装置具有进行曝气的曝气管31、 曝气管32,曝气管31、曝气管32位于集污槽2上方。曝气装置是水产养殖中常用的装置, 因此对其结构不再详细说明。曝气管31、曝气管32在向水体中充入气体的过程中,会带动 水体流动。曝气管31 、曝气管32上方的水,在气泡的带动下向上流动,曝气管31 、曝气管32 下方周围的水向曝气管处流动,进行补充。在本技术中,水流在曝气管31、曝气管32的 促进下,会自底部12的较高处,向位置较低的集污槽处流动。流动的过程中带动污物向集 污槽2内移动,以促进集污。这一设计有利于在宽度方向集污面积的增加。曝气装置同时 具有对水体增氧和促进集污的作用,可以不再额外增设增氧设备。 集污槽2上方的两条曝气管31、曝气管32中间设有一竖直的阻挡水流的挡板33。 通过竖直的挡板33将两条曝气管31、曝气管32隔开。使两条曝气管31、曝气管32形成的 水流尽量互不干扰,有利于集污工作。试验表明,依据上述数据设计的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 殖池,具有较好的集污效果。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 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 的只是说明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 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范围内。本技术 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权利要求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包括一进行水产养殖的水产养殖池主体,所述水产养殖池主体包括侧壁和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中部设有一集污槽,所述集污槽为一长条状的沟道;所述底部的高度,自集污槽较远处至集污槽处逐渐降低,以便于比重较大的污物自所述底部的较高处滑落到集污槽中;所述集污槽内设有一向外界排水的排污口。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沟道式集约化 水产养殖池,还包括一曝气装置,所述曝气装置具有进行曝气的曝气管,所述曝气管位于所 述集污槽上方。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槽上方设 有两条曝气管,两条曝气管中间设有一竖直的阻挡水流的挡板,通过竖直的挡板将所述两 条曝气管隔开。4. 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为长方 形,所述集污槽沿所述底部的长度方向布置。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的长宽比为4 : l-5 : i。6.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污槽的深度 为20cm_30cm。专利摘要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涉及一种水产养殖池,尤其涉及一可移动的净化装置。包括一进行水产养殖的水产养殖池主体,所述水产养殖池主体包括侧壁和底部,所述底部中部设有一集污槽,所述集污槽为一长条状的沟道;所述底部的高度,自集污槽较远处至集污槽处逐渐降低,以便于比重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沟道式集约化水产养殖池,包括一进行水产养殖的水产养殖池主体,所述水产养殖池主体包括侧壁和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底部中部设有一集污槽,所述集污槽为一长条状的沟道;所述底部的高度,自集污槽较远处至集污槽处逐渐降低,以便于比重较大的污物自所述底部的较高处滑落到集污槽中;所述集污槽内设有一向外界排水的排污口。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龙钱辉仁戴习林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蓝海水产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