藻相水系虾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9654608 阅读: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4-02-12 15:3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品养殖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藻相水系虾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该系统包括:位于中心的贝类养殖池、环绕贝类养殖池的环形结构的对虾养殖池和外部的水处理装置,贝类养殖池的水位高于对虾养殖池的水位,贝类养殖池设有通向对虾养殖池内的溢流式出水口,对虾养殖池内设有排水口,排水口通过管路与水处理装置相连,水处理装置通过管路与设于贝类养殖池的贝类池布水管相连。该系统具有成本低、能耗低、自体净化、高产出等特点,可取代开放式集约化对虾养殖、全封闭式循环水对虾养殖及贝类围塘养殖,广泛应用于集约化水产养殖行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藻相水系虾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品养殖
,具体涉及一种藻相水系虾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
技术介绍
当前海水对虾、贝类的围塘养殖方式大多采用开放式。开放式水产养殖过程中的残饵、粪便和由外源性营养物质繁生出的微生物通过换水行为被直接外排,大量无机和有机营养元素如氨氮、磷酸盐、溶解性有机碳和有机颗粒在水体交换中直接进入环境,从而造成整个养殖水域大环境的恶化,进而引发水质污染、病害滋生、水产品的卫生和安全等一系列限制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南美白对虾高位池养殖和大棚养殖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对虾集约化养殖模式,在亚热带区域一年可养二季以上,形成反季节养殖,成倍增加生产能力,极大地提高养殖效益。南美白对虾大棚集约化养殖利用高采光条件下形成的藻相水系维护养殖水环境的稳定,但养殖用水却以直接排放的方式进入到自然环境中。由于南美白对虾大棚集约化养殖是一种高生物物质培育环境,其排放水对养殖周边环境造成了明显的富营养危害,加之随着沿海经济的不断发展,自然环境可用于养殖的“干净海水”越来越匮乏,这种开放式集约化养殖与低碳节能、环境和谐的现代化农业发展方向呈现背离。与其相反,循环水养殖摆脱了传统养殖业受自然环境束缚,凭借它在养殖过程的主要环境因子(包括水流、水质、光照)和饲料等进行人工调控和循环利用,为养殖生物提供适宜生长的环境条件,实现了高产、高效,能使养殖周期缩短2~6倍,单位面积产量比高产池塘提高20~80倍,养殖用水量减少120~1600倍,且不污染环境。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看,循环水养殖模式是未来中国水产养殖模式发展的根本方向,从发展过程看,池塘养殖设施、流水型养殖设施、网箱养殖设施因为我国渔业生产的国情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不可替代的,但必须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进行调整,以改善对应健康养殖、可持续发展要求的不利因素,以适应国家对水产养殖模式转变的需要。池塘养殖设施模式转变的重点是应用工程化生态控制技术,提高水资源、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控制排放,提升健康养殖水平。流水型养殖设施模式转变的重点是应用设施化技术,注重水的节约使用和排放的控制。即使是循环水养殖系统,在适应养殖生产实际的过程中也必须在系统装备的节能优化、设施的简化上作出调整,以降低运行成本和投资规模。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和水产业的优化升级,集约化循环水养殖作为一种水产品养殖环境和营养供给自动控制的标准化养殖模式,以其节能、节水和高产等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循环水处理系统是工厂化养殖的核心,而水处理的核心是对水中固体有机物质(悬浮与沉淀)和溶解性的氨氮类物质的处理。目前的集约化循环水养殖系统主要利用微滤方式去除前者,用生物 过滤的方式去除后者,这种处理方式被流程式加以使用,但它也表现出对系统有效性的限制。首先它占用了生产环境的一定比例空间;二是净化处理的效率波动明显;三是需要耗费能量、设备和人工维控。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上述所述的问题,提供一种藻相水系虾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本专利技术的藻相水系虾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是对全封闭循环水养殖的适应性改进模式,具有成本低、能耗低、自体净化、高产出等特点,可取代开放式集约化对虾养殖、全封闭式循环水对虾养殖及贝类围塘养殖,广泛应用于集约化水产养殖行业。为了达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藻相水系奸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位于中心的贝类养殖池、环绕贝类养殖池的环形结构的对虾养殖池和外部的水处理装置,贝类养殖池的水位高于对虾养殖池的水位,贝类养殖池设有通向对虾养殖池内的溢流式出水口,对虾养殖池内设有排水口,排水口通过管路与水处理装置相连,水处理装置通过管路与设于贝类养殖池的贝类池布水管相连。完整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包括5个主要水处理过程(设备):大颗粒物过滤、悬浮性微颗粒物去除、溶解性有害物(氨氮)吸收与转化、病原微生物杀灭、水质调控。本系统省却了其中的三个环节,利用定向或非定向培养的单细胞藻类将水中的溶解性有害物质(氨氮)吸收转化为单细胞藻类的生命物质;利用贝类的滤食行为将水中的水中的悬浮性微颗粒和病原微生物过滤,转化为贝类的食物;最终利用贝类养殖池和对虾养殖池形成一个可以自体净化的循环系统。作为优选,所述溢流式出水口由贝类养殖池延伸至对虾养殖池的上方,且出水方向与环形结构的对虾养殖池环道一致,并使对虾养殖池内形成环形水流,排水口位于远离溢流式出水口出水方向的另一侧。溢流式出水口由贝类养殖池延伸至对虾养殖池的上方便于水从贝类养殖池流入对虾养殖池内,同时为了使得水在环形结构的对虾养殖池内形成循环,特意将出水方向与环形结构的对虾养殖池环道一致,从而使对虾养殖池内形成环形水流,排水口位于远离溢流式出水口出水方向的另一侧是为了防止贝类养殖池流下的水流在对虾养殖池内未形成环流前而直接由排水口排出,降低了环流的效果,一般设置排水口到溢流式出水口正下方的距离大于2m。作为优选,所述贝类养殖池和对虾养殖池的面积比在2-3:5。以此比例范围并通过设置循环量等参数,能够形成较好的循环系统,从而极大增加贝类和对虾的产量。作为优选,所述对奸养殖池的养殖面积为1000-2000m2。作为优选,所述贝类养殖池内设有半留式分隔墙,半留式分隔墙的一端与贝类养殖池的池壁相连,另一端与贝类养殖池的池壁相离,半留式分隔墙将贝类养殖池分隔为U形的半回路结构,溢流式出水口和贝类池布水管分别位于U形的半回路结构的末端和始端。半留式分隔墙将贝类养殖池分隔为U形的半回路结构,贝类池布水管位于U形的半回路结构的始端,溢流式出水口位于U形的半回路结构的末端,从而使得水由贝类池布水管流入贝类养殖池、并从溢流式出水口流出贝类养殖池后,能够使得整个池内的水流动起来,增加贝类养殖池内水的循环程度,最后从溢流式出水口流入对虾养殖池内。作为优选,所述贝类养殖池为圆形或方形,对虾养殖池为圆环形或方框形。作为优选,对虾养殖池的水深为1.8-2.5m,贝类养殖池的水深为1.8-2.5m,贝类养殖池和对虾养殖池的水位差大于30cm。此水位差,不仅能够使利用水的势能在对虾养殖池内形成环形水流,并且最低限度度的节约能源。作为优选,所述水处理装置依次由出水井、过滤井、回水井和循环水泵相连组成,出水井与对虾池排水口相连,循环水泵通过管路与设于贝类养殖池上方的贝类池布水管相连。水处理装置中过滤井用以对整个系统水中的大颗粒杂质进行去除,循环水泵将经过过滤的水由回水井送回对虾养殖池内,保证整个循环的顺利进行。作为优选,对虾养殖池与贝类养殖池内均设有高溶氧散气设备。对虾养殖池内位于溢流式出水口设有高溶氧散气设备,保证水中的溶解氧水平满足养殖生产需要。作为优选,对虾养殖池每天的循环次数为3-5次。循环次数是结合整个系统进行的合理设置,能够在保证系统顺利进行的基础上降低消耗。I避免了环境污染; 2节能、节水并且高产;由于系统本身功能性的互补表现,使得藻相水系虾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的建设成本与 运行成本都明显低于常规的循环水养殖系统,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均降低30%以上; 3节省了占用空间,增加了单位面积的产量及收益; 4该系统能够自体净化且自我调节能力强,应用藻相水系建构技术并利用虾类和贝类的互补性将虾贝连体养殖的水系统构建成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藻相水系虾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中心的贝类养殖池(1)、环绕贝类养殖池(1)的环形结构的对虾养殖池(2)和外部的水处理装置(3),贝类养殖池(1)的水位高于对虾养殖池(2)的水位,贝类养殖池(1)设有通向对虾养殖池(2)内的溢流式出水口(4),对虾养殖池(2)内设有排水口(5),排水口(5)通过管路与水处理装置(3)相连,水处理装置(3)通过管路与设于贝类养殖池(1)的贝类池布水管(6)相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藻相水系虾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中心的贝类养殖池(I)、环绕贝类养殖池(I)的环形结构的对虾养殖池(2)和外部的水处理装置(3),贝类养殖池(I)的水位高于对虾养殖池(2)的水位,贝类养殖池(I)设有通向对虾养殖池(2)内的溢流式出水口( 4 ),对虾养殖池(2 )内设有排水口( 5 ),排水口( 5 )通过管路与水处理装置(3)相连,水处理装置(3)通过管路与设于贝类养殖池(I)的贝类池布水管(6)相连。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藻相水系虾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式出水口( 4)由贝类养殖池(I)延伸至对虾养殖池(2 )的上方,且出水方向与环形结构的对虾养殖池(2)环道一致,并使对虾养殖池(2)内形成环形水流,排水口(5)位于远离溢流式出水口(4)出水方向的一侧。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藻相水系对虾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贝类养殖池(I)和对虾养殖池(2)的面积比在2-3:5。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藻相水系虾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对虾养殖池(2)的养殖面积为1000-2000m2。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或3所述的藻相水系虾贝连体循环水养殖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贝类养殖池(I)内设有半留式分隔墙(7),半留式分隔墙(7)的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学舒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海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