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结构及其所适用的整流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89722 阅读:2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变压器结构及其所适用的整流电路,该变压器结构至少包含:初级绕线;绕线架,具有第一绕线部以及第二绕线部,第一绕线部及第二绕线部用以供初级绕线缠绕;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分别套设于绕线架的第一绕线部及第二绕线部;第二立体导电折片,设置于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之间;磁芯组,部分穿设于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绕线架的第一绕线部、第二绕线部以及第二立体导电折片;以及固定板件,与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及第二立体导电折片连接,以固定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及第二立体导电折片。使用本发明专利技术变压器的整流电路可减少损耗、成本及尺寸,进而使整流电路应用于直流/直流转换器时,直流/直流转换器具有较佳的转换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结构,尤指一种可增加散热效率、减少成本及尺 寸的变压器结构及其所适用的整流电路
技术介绍
交换式电源转换电路(switching power converter)利用内部开关元件的开 关操作将所接收的电源转换成多种预定准位的电源。以交换式直流/直流转换 器为例,其将直流电源转换成其它准位的直流电源,且一般直流/直流转换器 均会具有一整流电路,用以将所接收的电源进行整流及滤波。而由于目前直 流/直流转换器朝高效能及低损耗的趋势发展,即输出采用低电压大电流的形 式输出,因此现今业界皆采用倍流整流(current-doubler rectifier)电路来取代 传统的整流电路,以使直流/直流转换器符合趋势。虽然倍流整流电路确实可使直流/直流转换器减少损耗,但由于倍流整流 电路主要由变压器及至少一个电感元件所构成,且两者间采用分离设置,故 仍具有许多问题。首先,倍流整流电路的变压器的次级绕组皆利用线圈缠绕 于一磁芯组而形成,由于线圈为细薄的线形结构,因此其表面积相对较小, 故使得变压器散热效率不佳,又因直流/直流转换器朝采用大电流输出的趋势 发展,于运行的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因此使用线圈缠绕当次级绕组的 变压器便更凸显此缺陷。其次,由于变压器及电感元件间利用额外的线路彼 此连接,故倍流整流电路具有额外的线路损耗,使得直流/直流转换器仍无法 达到最佳的转换效率。再者,由于倍流整流电路的变压器及电感元件分离设 暨,将使得倍流整流电路具有成本较高及尺寸过大的问题。因此,如何发展一种可增加散热效率,并可将电感元件整合于变压器内, 以改善上述现有技术缺陷的变压器结构及其所适用的整流电路,实为目前迫 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变压器结构及其所适用的整流电路,以 解决现有倍流整流电路因所构成的变压器及电感元件间需利用额外的线路 作连接,使得现有倍流整流电路成本较高、尺寸过大以及具有额外的线路损 耗,以及现有倍流整流电路的变压器由线圈缠绕构成次级绕组,使得变压器 的散热效率不佳等缺陷,使本专利技术变压器的整流电路可减少损耗、成本及尺 寸,进而使整流电路应用于直流/直流转换器时,直流/直流转换器具有较佳 的转换效率。为达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一较广义实施形式为提供一种变压器结构,至 少包含初级绕线;绕线架,具有第一绕线部以及第二绕线部,第一绕线部 及第二绕线部用以供初级绕线缠绕;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分别套设于绕 线架的第一绕线部及第二绕线部;第二立体导电折片,设置于多个第一立体 导电折片之间;磁芯组,部分穿设于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绕线架的第一 绕线部、第二绕线部以及第二立体导电折片;以及固定板件,与多个第一立 体导电折片及第二立体导电折片连接,以固定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及第二 《体导电折片。本专利技术的另一较广义实施形式为提供一种整流电路,至少包含变压器 结构,至少包含初级绕线;绕线架,具有第一绕线部以及第二绕线部,第 一绕线部及第二绕线部用以供初级绕线缠绕;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分别 套设于绕线架的第一绕线部及第二绕线部;第二立体导电折片,设置于多个 第一立体导电折片之间;磁芯组,部分穿设于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绕线 架的第一绕线部、第二绕线部以及第二立体导电折片;以及固定板件,与多 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及第二立体导电折片连接,以固定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 片及第二立体导电折片;以及输出电容,与变压器结构的第二立体导电折片 电连接。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在于,使用本专利技术变压器的整流电路并不需要利 用额外的线路将变压器及变压器的第二立体导电折片作连接,故整流电路可 减少损耗、成本及尺寸,进而使整流电路应用于直流/直流转换器时,直流/ 直流转换器具有较佳的转换效率。附图说明图l:为本专利技术较佳实施例的变压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的变压器组合设置于电路板上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所示的第二立体导电折片的另一变化形式结构示意图。图4:为使用图1所示的变压器的直流/直流转换器的电路结构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第二较佳实施例的变压器的分解结构分解图。图6:为图5所示的变压器的组合完成并设置于电路板上的结构示意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变压器2:电路板10:初级绕线11:绕线架110:第一绕线部110a、 llla:中空孔洞111:第二绕线部12:磁芯组121: E形磁芯121a:端部121b:中柱122: I形磁芯13:第一立体导电折片130:第一本体130a:侧面130b:转接段130C:斜面结构131:第一连接部132:第二连接部133:第一容置槽14:第二立体导电折片140:第二本体141:第三连接部142:第四连接部143:第二容置槽15:固定板件151:穿设孔16:辅助板件161:设置孔17:电子元件4:直流/直流转换器41:开关电路42:控制电路43:倍流整流电路431、 432:整流器VIN:输入端VOUT:输出端C:输出电容N:节点具体实施方式体现本专利技术特征与优点的一些典型实施例将在后段的说明中详细叙述。 应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能够在不同的形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专利技术 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附图在本质上应作为说明之用,而并非用以限制本专利技术。请参阅图1及图2,其中图1为本专利技术第一较佳实施例的变压器的分解 结构示意图,图2则为图1所示的变压器组合设置于电路板上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的变压器1可应用于例如一倍流整流电路43 中(如图4所示),主要由一初级绕线10、 一绕线架11、 一磁芯组12、多个 第 一立体导电折片13、 一第二立体导电折片14以及固定板件15所构成。于 本实施例中,绕线架11用以供初级绕线10缠绕,且可为但不限于由相互分 离设置的一第一绕线部110及一第二绕线部111所构成,以使初级绕线10 可分成两部分地缠绕于第一绕线部110及第二绕线部111上。此外,第一绕 线部110还具有一中空孔洞110a,第二绕线部111亦具有一中空孔洞llla, 中空孔洞110a、 llla用以供部分磁芯组12穿设。当然,于一些实施例中, 第一绕线部110及第二绕线部111亦可为一体成形。另外,又于其它实施例 中,当初级绕线IO缠绕于绕线架11的第一绕线部110及第二绕线部111后, 可利用例如绝缘胶带(图未示)将初级绕线10包覆,以将初级绕线10隔绝。于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13分别套设于绕线架11的第一 绕线部110及第二绕线部111,即第一绕线部110及第二绕线部111容置于 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13的内部,用以形成变压器1的次级绕组。于一些 实施例中,第一立体导电折片13可为但不限于由一铜片弯折环绕而形成, 并具有一第一本体130、 一第一连接部131、 一第二连接部132以及一第一 容置槽133的立体结构,其中第一容置槽133由第一本体130所围绕形成, 主要用来容置绕线架11的第一绕线部110或第二绕线部111,而第一连接部 131由第一本体130的一端部沿第一容置槽133的开口方向平行延伸,第二 连接部132则相对于第一连接部131由第一本体130的另一端部沿水平方向 延伸,而与第一连接部131位于不同平面。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结构,至少包含: 一初级绕线; 一绕线架,具有一第一绕线部以及一第二绕线部,该第一绕线部及该第二绕线部用以供该初级绕线缠绕; 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分别套设于该绕线架的该第一绕线部及该第二绕线部; 一第二立 体导电折片,设置于所述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之间; 一磁芯组,部分穿设于所述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该绕线架的该第一绕线部、该第二绕线部以及该第二立体导电折片;以及 一固定板件,与所述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及该第二立体导电折片连接,以 固定所述多个第一立体导电折片及该第二立体导电折片。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蔡胜男王顺泰曾宏宇邓经宪
申请(专利权)人:台达电子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