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厦门大学专利>正文

青蟹膏蟹秋冬季的培育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893 阅读:29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青蟹膏蟹秋冬季的培育方法,涉及一种青蟹养殖方法。提供一种集青蟹单性养殖、越冬、育肥和育红为一体的青蟹膏蟹秋冬季的培育方法。将养殖池池水排干暴晒至底泥龟裂,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用进水网过滤纳水,施肥培育池水;选择立秋后的交尾母蟹和确认已行交配的雌蟹;放养密度:2.2~4.5只/m↑[2];养殖时间从阳历10月上旬~11月上旬,交配季节至翌年1月下旬~2月上旬,养殖周期为3~3.5个月;水质要求:温度为30~5℃,盐度为6~15,pH 7.8~8.5,透明度30~40cm;日换水量20%~50%,隔10~20天用生石灰溶化后兑水全池泼洒,生石灰的数量为0.02~0.03kg/m↑[3]池水;饵料每天投喂一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青蟹养殖方法,尤其是涉及一种利用秋冬季节刚交配雌蟹育肥育膏的养 殖方法。
技术介绍
拟穴青蟹(Scy/to /jflrama;mwa/w Estampador, 1949),俗称青蟹,是一种具有个体大、生长 快、适应性强、肉味鲜美、营养丰富、耐干露、易运输、滋补强身、经济价值高等特点的重 要海水养殖蟹类,备受国内外生产者和消费者的青睐,它素有海上人参之美誉,不仅是我国 的传统名菜、美味佳肴,还是良好的滋补品。我国已有100多年的养殖历史,早在1890年,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就开始青蟹育肥蓄养。到20世纪60 70年代,青蟹养殖在我国东南沿海, 尤其是广东沿海有了较大的发展。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青蟹的人工育苗和养殖技 术的推广,其养殖业在我国东南沿海各省得到了蓬勃发展,尤其是福建、广东、浙江、广西、 海南等地区,青蟹养殖热情高涨,养殖面积日益扩大,养殖产量不断增加,养殖效益不断提 高。特别是近10年来,青蟹北移至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等地驯养,并获得成功,更有力 地推动了青蟹养殖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青蟹已成为我国海水养殖的重要种类之一。有关青蟹生物学方面的研究报道可谓是较为系统全面([l]李少菁,王桂忠,等著.青蟹生物 学及人工育苗和养成技术[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7),仅养殖模式关的报道就有许多。 冯兴钱等([2]冯兴钱,方家仲.青蟹养殖技术[M].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和张万隆([3]张 万隆.青蟹人工养殖技术[M].水产科学,1999,13(1))介绍了青蟹的一般生物学及其常见的池塘 式和围网式等养殖方法。张义浩等([4]张义浩,严善裕,王伟根.青蟹坛养与塘养对比试验[J]. 浙江水产学院学报,1995,14(3): 186; [5]张义浩,方家仲.沿海滩涂青蟹坛式养殖研究[J].浙江水 产学院学报,1997,16(2): 109-115)报道沿海滩涂青蟹坛式养殖的结果。陈凡([6]陈凡.设置蜂 窝式蟹巢的网箱养蟹试验,水产科技情报,2001,28(2): 77-78)设置了蜂窝式蟹巢的网箱养蟹。 丁理法.等([7]丁理法.竺俊全,叶荣华,等滩涂低坝高网养殖锯缘青蟹技术研究[J].齐鲁渔 业,2003,20(1):19-20)报道了滩涂低坝高网养殖锯缘青蟹技术。周维武等([8]周维武,姜启平, 郑春波,等.青蟹浅海吊笼养殖的可行性分析[J].齐鲁渔业,2005,22(8): 29-30)分析了青蟹浅海吊 笼养殖的可行性。陈卫境([9]陈卫境.蟹池防逃设施的设计[J].水产养殖,2003,24(6):20-22.)研制了青蟹池塘养殖的防逃设施。杨培根([io]杨培根,李晨红.笼养中华绒螯蟹的蜕壳和生长[J].上海水产大学学报,1998,7(2): 158-161)报道了笼养条件下的蜕壳和生长。王宇([ll]王宇. 印太地区青蟹的养殖和育肥[J].世界农业,1994(6): 42)、谢营梁([12]谢营梁.东南亚青蟹 wrrato (ForsMl)养殖[J].现代渔业信息,1994,9(2): 27-29)和谢营梁等([13]谢营梁,施兆鸿, 徐呤梅.青蟹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J].现代渔业信息,2004,19(1):14-17)先后介绍了印太地区、 东南亚和青蟹自然分布的国家其养殖的概况、研究的现状和发展的趋势。作者先后报道了有 关的研究结果锯缘青蟹亲蟹驯养([14]林琼武,李少菁,曾朝曙,王桂忠.锯缘青蟹亲蟹驯 养的实验研究,福建水产,1994(1):13-17),锯缘青蟹大眼幼体土池养成([15]林琼武,王桂 忠,李少菁,曾朝曙.锯缘青蟹大眼幼体土池养成的实验研究,淡水渔业,1996, 26 (增刊) 199-202),锯缘青蟹秋苗在闽南地区土池越冬([16]王桂忠,林琼武,李少菁等.锯缘青蟹秋 苗土池越冬的实验研究,台湾海峡,1998, 17 (4): 468-472),锯缘青蟹大眼幼体在育苗池 和室外土池之间变态率差异的比较([7]林琼武,王桂忠,李少菁.锯缘青蟹大眼幼体在育苗 池和室外土池之间变态率差异的比较,中国水产科学,2000, 7 (3): 113-114),锯缘青蟹和 斑节对奸北移养殖试验([18]林琼武,李少菁,王桂忠.锯缘青蟹和斑节对虾北移养殖试验[J]. 福建水产,2005,(4):39-42),青蟹室内水泥池单个体笼养的实验研究([19]韦剑群,林琼武,陈 学雷,等.青蟹室内单个体立体笼养的试验研究[J].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6(2):228-253),设施养殖条件下不同因素对拟穴青蟹幼蟹存活率的影响([20]张黎黎, 林琼武,陈学雷等.设施养殖条件下不同因素对拟穴青蟹幼蟹存活率的影响^[J].厦门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2007)。国外学者Clive P. Keenan([21]Clive P. Keenan. The Fourth Species of Mud Crab Aquaculture and Biology [C]. Canberra: 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Research.1999: 48-58)报道了青蟹属分成4个种的分类情况、养殖和生物学,并对锯缘青蟹 养殖(Scy/toserratoJ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了评述。Jerome GGenodepa([22]Clive P. Keenan. Aquaculture of the Mud Crab, Scy〃a 5em/to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Mud Crab Aquaculture and Biology [C].1999: 9-13)报道了在红树林区域锯缘青蟹围网养殖的情况。Avelino T.Trino ([23] Jerome G.Genodepa. Pen Culture Experiments of the Mud Crab S^Z/a serrato in Mangrove Areas. Mud crab Aquaculture and Biology[C]. 1999: 89-94)篱为遮蔽物锯缘青蟹3个养殖密度的 单性养殖。Renato F. Agbayani ([25]Renato F. Agbayani, Dan D. Baliao*, Giselle P. B. Samonte, Reud E. Tumaliuan and Romeo D. Caturao 。 Economic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monoculture of mudcrab(Scyllaserrata)Forsskal Aquaculture 1990,91, ( 3-4 ), 223-231)缘青蟹单养的经济 学可行性。然而,尚未见诸集青蟹单性养殖、越冬、育肥和育红为一体的养殖方法。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集青蟹单性养殖、越冬、育肥和育红为一体的青蟹膏蟹秋冬季 的培育方法。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步骤-1) 养殖前的准备将养殖池池水排干暴晒,晒至底泥龟裂,在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杀 死害鱼和有害微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青蟹膏蟹秋冬季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养殖前的准备:将养殖池池水排干暴晒,晒至底泥龟裂,在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用进水网过滤纳水,施肥,培育池水;2)选择立秋后的交尾母蟹和确认已行交配的雌蟹;3)放养密度:2.2~4.5只/m↑[2];4)养殖时间:从阳历10月上旬~11月上旬,交配季节至翌年1月下旬~2月上旬,养殖周期为3~3.5个月;5)水质要求:温度为30~5℃,盐度为6~15,pH7.8~8.5;6)日常管理:日换水量20%~50%,每半个月全排干即干露1~2次,3~5亩设置一台增氧机;每隔10~20天用生石灰溶化后兑水全池泼洒,生石灰的数量为0.02~0.03kg/m↑[3]池水;饵料主要是小杂鱼,每天投喂一次,按质量百分比,投喂量为青蟹存池量的2%~5%。

【技术特征摘要】
1.青蟹膏蟹秋冬季的培育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1)养殖前的准备将养殖池池水排干暴晒,晒至底泥龟裂,在放养前用生石灰清塘,用进水网过滤纳水,施肥,培育池水;2)选择立秋后的交尾母蟹和确认已行交配的雌蟹;3)放养密度2.2~4.5只/m24)养殖时间从阳历10月上旬~11月上旬,交配季节至翌年1月下旬~2月上旬,养殖周期为3~3.5个月;5)水质要求温度为30~5℃,盐度为6~15,pH 7.8~8.5;6)日常管理日换水量20%~50%,每半个月全排干即干露1~2次,3~5亩设置一台增氧机;每隔10~20天用生石灰溶化后兑水全池泼洒,生石灰的数量为0.02~0.03kg/m3池水;饵料主要是小杂鱼,每天投喂一次,按质量百分比,投喂量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琼武王桂忠叶海辉李少菁艾春香陈学雷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92[中国|厦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