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镜组装体及摄像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45007 阅读:19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透镜组装体以及摄像装置,其在比镜筒的成像侧开口部更靠近物侧的位置设置定位部(103B),该(103B)通过以光轴为中心一周的线接触将第一透镜(L4)的成像侧的面定位。开口形成部(102B)从该定位部(103B)沿着第一透镜(L4)的成像侧的表面向光轴中心延伸,并且形成成像侧开口的轮廓(1021B)、(1022B)及(1023B)以使得从透镜出射的光不被遮光地到达摄像元件。通过将定位部的周围比以往形成得更厚来增强韧性且难以产生缺口,从而防止成像侧开口部的缺口或变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装入成像光学系统的透镜组装体及具备该透镜组装体的摄像装置。
技术介绍
最近,在汽车上配备了摄像机,在汽车上配备的摄像机大多利用导航系统普及且 在驾驶员座设置显示画面,来将成为驾驶员死角的场所的状态在该显示画面上显示。 但是,汽车有时也在烈日当空的夏天或严寒的冬天的户外遭受日晒雨淋,车载用 的摄像机需要在这样极其广泛的温度环境下正常地工作。为了保证该正常工作,作为应用 在车载用的摄像机的透镜组装体所需要的性能列举了除了轻量性和坚固性等的一般的性 质以外,还应具有为了不产生由温度变化引起的模糊而使得由温度引起的伸縮性小的性质 等。为了满足这些要求考虑使用陶瓷制的镜筒(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2)。另外,本申请人 提出将多孔质陶瓷应用在光学部件上(参照专利文献3)。在该专利文献3的说明书中叙述 的所谓多孔质是指气孔率在10%以上的多孔体。 但是,多孔质陶瓷具有容易产生缺口的缺点,如何弥补该缺点成为问题。 在此,首先参照图1对在镜筒上使用多孔质陶瓷的情况的缺点是如何出现的进行说明。 图1是表示应用在车载用的摄像机上的透镜组装体的构成例的图,图2是说明该 透镜组装体的组装时的不合适的状况的图。另外,图3是说明后述定位部的其它的结构的 图。 首先,参照图1对透镜组装体的结构进行简单地说明。 在图1的透镜组装体1上具备镜筒(鏡胴)IO,在该镜筒10上设置具有物侧开口 101和成像侧开口 102的中空部100。在该镜筒10的物侧外圆周形成有外螺纹SR1,使多 个光学构件Ll L4、SP1 SP3的光轴一致并从该物侧开口 101装入。在该例中如图1所 示,作为多个光学构件将多个透镜Ll L4和多个间隔环SP1 SP3以交替配置的方式顺 次装入镜筒10的中空部100。 图1的透镜组装体1上还具备压环(押A環)11,该压环11用于将装入镜筒10的 中空部100内部的多个光学构件L1 L4、SP1 SP3从物侧开口 101压入并固定。该压环 11具有镜筒10的物侧部分进入的安装开口 IIO和光学开口 lll,其中该光学开口 111使装 入镜筒内的多个光学构件中的在最物侧装入的透镜L1的中央部露出,在安装开口内侧的 内壁上形成有与上述外螺纹SR1螺合的内螺纹SR2,通过该外螺纹SR1和该内螺纹SR2的螺 合来按压位于最物侧的透镜L1的物侧的面的周缘部。 通过该压环11将镜筒10内的多个透镜Ll L4及多个间隔环SP1 SP3向成像 侧开口侧压入来组装图1的透镜组装体1。 因此在图1的例子中,通过以光轴为中心进行一周的线接触对位于最成像侧的透 镜L4的成像侧的面进行定位的定位部103,以兼带挡住不需要的光的挡块的方式设置在形3成成像侧开口 102的位置上。因此,定位部103形成成像侧开口的轮廓,由此如图1(b)所 示在包含光轴的截面上形成为锐角。 若形成这样的结构,则通过该定位部103对位于最成像侧的透镜L4高精度地进 行定位后,顺次仿照位于该最成像侧的透镜L4进行其它的透镜Ll L3的定位。但是,如 上所述,由于多孔质陶瓷具有容易产生缺口的缺点,因此在组装时有时缺少图1的定位部 103。若产生缺口,不仅使外表的商品价值降低,而且入射光可能在该缺口的部分进行乱反 射且一部分进入摄影面内使摄影图像的画质降低。另外,由于该缺口,可能引起透镜L4不 能正确地定位而发生倾斜,使图像恶化。 图2表示使用多孔质陶瓷制的镜筒的情况的不适合的状况,表示在形成为锐角的 定位部含有多个缺口 1031的状况。为了阻止这些缺口 1031的发生,考虑利用专利文献4 的技术将定位部如图3所示形成得较厚来实现定位部103A的加固,但是如果这样作则在图 3的符号1031A所示的部分反射被拍摄体光,与产生缺口的情况相同,可能混入摄影面内使 摄影图像的画质降低。因此,需要定位部103如图l所示形成为锐角并防止产生缺口。 此外,在此对多孔质陶瓷制的镜筒说明了其缺点,但是即使是采用非多孔质的通 常的陶瓷制作镜筒的情况时,可能产生比多孔质陶瓷制更大的缺口。或者对于温度引起的 镜筒的伸縮实行伸縮性强的设计,例如也考虑采用塑料制的镜筒。在该塑料制的镜筒中不 产生如陶瓷那样的缺口的问题,但是代替该缺口的问题,这次存在如图1所示的定位部103 被透镜L4按压而变形,且透镜L4或其它透镜的位置产生错动而不能得到初期的光学性能 的顾虑。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6-284991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06-292927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07-238430号公报 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07-279557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鉴于上述情况,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成像侧开口部的缺口或变形的透镜组装体及具备实现防止上述情况的透镜组装体的摄像装置。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的本专利技术的透镜组装体具备 多个光学构件,其包含配置在最靠近成像侧的第一透镜且作为整体形成成像光学 系统; 镜筒,其具有物侧开口和成像侧开口 ,并且以将所述第一透镜配置在最靠近成像 侧的方式形成装入所述多个光学构件的中空部, 所述镜筒,具有 定位部,其利用以光轴为中心的一周的线接触对所述第一透镜的成像侧的面进行 定位; 开口形成部,其从所述定位部沿着该第一透镜的成像侧的表面向光轴中心延伸, 并且形成所述成像侧开口的轮廓。 根据上述本专利技术的透镜组装体,在上述开口形成部形成成像侧开口 ,其中上述开 口形成部从上述镜筒具备的上述定位部沿着上述第一透镜的成像侧的表面向光轴中心延伸。因此上述定位部如图l所示在包含光轴的截面上不形成为锐角,形成为具有更大的角 度。其结果确保了定位部周围的厚度并增强了定位部的强度。 这里,上述定位部优选在包含光轴的截面上形成为钝角。 越将上述定位部在包含光轴的截面上形成为钝角则线接触部分的周围的厚度越 厚,且能够增强定位部的强度。 另外,上述定位部也可以在包含光轴的截面上形成为向上述第一透镜凸出的弧形 状。 上述定位部中线接触的部分的线宽形成得越窄越容易得到更高的定位精度。但是 在不需要那样精度的情况下可以将线接触部的线宽形成为某个程度的粗细。即根据必要的 定位精度,定位部也可以形成为向上述第一透镜凸出的弧形状。 另外,在上述第一透镜的成像侧的面是凸面的情况下,也可以将上述定位部与第 一透镜接触的部分形成为平面。 因此,在上述第一透镜的成像侧的面是凸面的情况下,也可以不将定位部故意形 成为凸出的弧形状而保持平面的状态。 另外,上述开口形成部优选在包含光轴的截面上以钝角的楔形状的前端形成上述 成像侧开口的轮廓。 如前所述,需要将通过上述第一透镜的被拍摄体光在通过成像侧开口后,以不被 遮光的状态到达摄像元件。 如上所述,若上述开口形成部优选在包含光轴的截面上的钝角的楔形状的前端形 成上述成像侧开口的轮廓,则多余的光不能从上述透镜的成像侧的出射面向摄像元件出 射,能够仅使有效的被拍摄体光到达摄像元件的摄影面。 另外,上述镜筒可以由陶瓷形成,也可以由塑料形成。另外上述镜筒也可以由专利文献1中介绍的多孔质陶瓷形成。所谓多孔质是指气孔率在10%以上的多孔体。 为了完成上述目的的摄像装置的特征在于,其具备上述透镜组装体和摄像元件,该摄像元件配置在成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透镜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光学构件,其包含配置在最靠近成像侧的第一透镜且作为整体形成成像光学系统;镜筒,其具有物侧开口和成像侧开口,并且以将所述第一透镜配置在最靠近成像侧的方式形成装入所述多个光学构件的中空部,所述镜筒,具有:定位部,其利用以光轴为中心的一周的线接触对所述第一透镜的成像侧的面进行定位;开口形成部,其从所述定位部沿着该第一透镜的成像侧的表面向光轴中心延伸,并且形成所述成像侧开口的轮廓。

【技术特征摘要】
JP 2008-9-30 2008-254769一种透镜组装体,其特征在于,具备多个光学构件,其包含配置在最靠近成像侧的第一透镜且作为整体形成成像光学系统;镜筒,其具有物侧开口和成像侧开口,并且以将所述第一透镜配置在最靠近成像侧的方式形成装入所述多个光学构件的中空部,所述镜筒,具有定位部,其利用以光轴为中心的一周的线接触对所述第一透镜的成像侧的面进行定位;开口形成部,其从所述定位部沿着该第一透镜的成像侧的表面向光轴中心延伸,并且形成所述成像侧开口的轮廓。2.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透镜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定位部在包含光轴的截面上形成为钝角。3. 如权利要求l所述的透镜组装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部在包含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佐佐木龙太佐佐木直喜酒井雄也田中康则泷郁夫
申请(专利权)人:富士能株式会社富士胶片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