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后扰流板及汽车制造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淮阴工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后扰流板及汽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64226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后扰流板及汽车,所述的后扰流板包括扰流板、长轴、叶轮和圆筒,扰流板底部设置安装板,安装板成对设置,数量至少为一对;长轴通过轴承转动连接在所有安装板上,叶轮和圆筒交替设置在长轴上,其中叶轮位于成对的两个安装板之间,被配置为在高速空气驱动下逆时针转动;圆筒位于成对的两个安装板外侧,高速空气流经同步逆时针转动的圆筒,产生向下的作用力;扰流板两端设置翼尖帆,翼尖帆内侧设置发电机,长轴两端分别与两发电机轴相连接;扰流板后部设置多排导流板,用于引导空气流向,抑制尾涡形成。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为高速行驶的汽车提供更大的附着力,降低汽车的空气阻力,同时还能在行驶过程中为汽车充电。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后扰流板及安装该后扰流板的汽车。


技术介绍

1、汽车高速行驶时,尾部的升力大于头部,造成附着力减小、高速操纵稳定性变差。后扰流板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汽车高速行驶时附着力小的问题,提高高速操纵稳定性。后扰流板本质上相当于反装的尾翼,当空气流过尾翼时,会产生向下的升力,作用与飞机机翼相反,从而达到高速行驶时增大汽车附着力的效果。后扰流板的尺寸受各种因素的限制,例如车体宽度,使得汽车附着力难以进一步提高。另一方面,后扰流板安装在车尾部,高速空气流经后扰流板后直接脱离汽车,高速空气蕴含的动能未被有效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高速空气动能进一步增大汽车附着力的后扰流板;本专利技术的第二目的是提供一种安装该后扰流板的汽车。

2、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所述的后扰流板,包括扰流板,还包括长轴、叶轮和圆筒,扰流板通过安装板安装在车身上,安装板成对设置,数量至少为一对;长轴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所有安装板上,叶轮和圆筒交替设置在长轴上,其中叶轮位于成对的两个安装板之间,被配置为在高速空气驱动下逆时针转动;圆筒位于成对的两个安装板外侧,高速空气流经同步逆时针转动的圆筒,产生向下的作用力。

3、进一步地,安装板包括下板和上板,其中下板通过螺丝固定在车体上,下板、上板和扰流板通过螺丝固定。

4、进一步地,下板和上板二者相对的端面设置定位孔,装配时通过销钉定位。

5、进一步地,轴承采用两个自润滑半轴承。

6、进一步地,长轴上设置用于同叶轮和圆筒沿轴向插接配合的凸块。

7、进一步地,扰流板两端设置翼尖帆,翼尖帆内侧设置发电机,长轴两端分别与两发电机轴相连接。本技术方案还能够利用流经后扰流板的空气动能进行发电,为汽车充电,提高汽车经济性,尤其可以提高电动汽车的行驶里程。

8、进一步地,长轴端部设置凸起,发电机轴端部设置适配的凹槽,长轴与发电机轴插接配合。

9、进一步地,翼尖帆与扰流板通过螺丝固定,发电机与翼尖帆通过螺丝固定。

10、进一步地,汽车在行驶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包括压力阻力和摩擦阻力,其中压力阻力占比较大,尤其在高速行驶时,压力阻力占比可达到91%。压力阻力又由形状阻力、干扰阻力、内循环阻力和诱导阻力构成,其中形状阻力约占空气阻力的58%。形状阻力是由车身主体的形状所决定,车子的大小和造型都会影响形状阻力。形状阻力产生的机理主要是由于汽车尾部形成了压强较低的湍流区,与汽车前部的高压区一起作用,最终在车身上产生了向后的阻力。为降低空气阻力,一般将汽车外形设计为流线型。然而,后扰流板的存在破坏了汽车整体流线型车身,造成汽车尾部涡量变大,导致汽车形状阻力变大,进而使得汽车空气阻力增大,即增大汽车附着力的效果是以增大汽车空气阻力作为代价换来的,牺牲了汽车的经济性。为此,在扰流板后部设置多排导流板,用于引导空气流向,抑制尾涡形成;导流板固定在安装板上,长度覆盖所有圆筒。通过设置导流板,能够有效降低汽车行驶时的空气阻力。

11、本专利技术所述的汽车,所述汽车尾部安装所述的后扰流板。

12、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显著优点:

13、本专利技术利用流经后扰流板的空气动能来增大汽车附着力,能够在同样的后扰流板尺寸下为汽车提供更大的附着力,确保高速行驶时的操纵安全性;或者,在为汽车提供相同附着力的情况下,缩小后扰流板尺寸,较小的后扰流板有助于降低汽车空气阻力。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后扰流板,包括扰流板(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长轴(2)、叶轮(3)和圆筒(4),扰流板(5)通过安装板(1)安装在车身上,安装板(1)成对设置,数量至少为一对;长轴(2)通过轴承(9)转动安装在所有安装板(1)上,叶轮(3)和圆筒(4)交替设置在长轴(2)上,其中叶轮(3)位于成对的两个安装板(1)之间,被配置为在高速空气驱动下逆时针转动;圆筒(4)位于成对的两个安装板(1)外侧,高速空气流经同步逆时针转动的圆筒(4),产生向下的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安装板(1)包括下板(101)和上板(102),其中下板(101)通过螺丝固定在车体上,下板(101)、上板(102)和扰流板(5)通过螺丝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下板(101)和上板(102)二者相对的端面设置定位孔,装配时通过销钉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轴承(9)采用两个自润滑半轴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长轴(2)上设置用于同叶轮(3)和圆筒(4)沿轴向插接配合的凸块。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扰流板(5)两端设置翼尖帆(6),翼尖帆(6)内侧设置发电机(7),长轴(2)两端分别与两发电机(7)轴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长轴(2)端部设置凸起,发电机(7)轴端部设置适配的凹槽,长轴(2)与发电机(7)轴插接配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翼尖帆(6)与扰流板(5)通过螺丝固定,发电机(7)与翼尖帆(6)通过螺丝固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扰流板(5)后部设置多排导流板(8),用于引导空气流向,抑制尾涡形成;导流板(8)固定在安装板(1)上,长度覆盖所有圆筒(4)。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汽车尾部安装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扰流板。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后扰流板,包括扰流板(5),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长轴(2)、叶轮(3)和圆筒(4),扰流板(5)通过安装板(1)安装在车身上,安装板(1)成对设置,数量至少为一对;长轴(2)通过轴承(9)转动安装在所有安装板(1)上,叶轮(3)和圆筒(4)交替设置在长轴(2)上,其中叶轮(3)位于成对的两个安装板(1)之间,被配置为在高速空气驱动下逆时针转动;圆筒(4)位于成对的两个安装板(1)外侧,高速空气流经同步逆时针转动的圆筒(4),产生向下的作用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安装板(1)包括下板(101)和上板(102),其中下板(101)通过螺丝固定在车体上,下板(101)、上板(102)和扰流板(5)通过螺丝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下板(101)和上板(102)二者相对的端面设置定位孔,装配时通过销钉定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扰流板,其特征在于,轴承(9)采用两个自润滑半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全超张锐张帆胡恩祈刘开一王杰胡薇杨清超郑兴李明城王一朔程晨李宇轩魏凡皓王菲何苏琪许唐荧吴青云钱雯倩时文龙张敏马硕赵瑞叶乾坤徐礼超赵志国戴建国夏晶晶
申请(专利权)人:淮阴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