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风散热装置及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355435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0 10: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车辆技术领域,公开了导风散热装置及车辆,该导风散热装置包括导风板组件,导风板组件分布于车架内,且沿车辆长度方向位于车架的前端;导风板组件形成有散热风道,沿车辆的长度方向,散热风道的前端与车辆的前进气格栅连通,中冷器、散热器和散热风扇均分布于散热风道的后端。该导风散热装置能够有效适用于发动机后置的情形,能够很好的对流经中冷器的空气进行降温,能够很好的对散热器内的冷却液进行降温,且能够使散热风扇以更低功率运行,有效提升了发动机的工作效率,有效降低了车辆的能耗。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尤其涉及导风散热装置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对车辆动力性、排放性能、经济性及可靠性等方面要求的日益提高,使得车辆的发动机机舱内元件布置的也越来越紧凑,这就给发动机机舱散热带来了更大的挑战。特别针对现有中型载货车而言,部分车型存在适配高度较高的发动机的需求,故沿车辆的长度方向,发动机的布置会设置的相对靠后,散热器等结构也需要依据发动机的布置位置后移。从而导致散热器前侧空间较大,管束线束较多,不利于风阻降低和散热器散热。

2、现有技术中,散热器用导风板多适用于散热器前置,且散热器与前围面板之间的间隙较小的情形,无法满足上述发动机后置的情形,故亟需一种导风散热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导风散热装置及车辆,以解决上述发动机后置所存在的问题。

2、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导风散热装置,其包括导风板组件,所述导风板组件分布于车架内,且沿车辆长度方向位于所述车架的前端;

4、所述导风板组件形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导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风板组件(1),所述导风板组件(1)分布于车架(100)内,且沿车辆长度方向位于所述车架(100)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1)包括左导风板组件(11)、右导风板组件(12)和顶部导风盖板(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00)包括前横车架(110),所述左上导风板(111)和所述左下导风板(112)之间还形成有第一前横车架避让槽(115),所述右上导风板(121)和所述右下导风板(122)之间还形成有第二前横车架避让槽(125),所述第一...

【技术特征摘要】

1.导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导风板组件(1),所述导风板组件(1)分布于车架(100)内,且沿车辆长度方向位于所述车架(100)的前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板组件(1)包括左导风板组件(11)、右导风板组件(12)和顶部导风盖板(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100)包括前横车架(110),所述左上导风板(111)和所述左下导风板(112)之间还形成有第一前横车架避让槽(115),所述右上导风板(121)和所述右下导风板(122)之间还形成有第二前横车架避让槽(125),所述第一前横车架避让槽(115)和所述第二前横车架避让槽(125)均与所述散热风道(14)连通,所述第一前横车架避让槽(115)和所述第二前横车架避让槽(125)均用于容置所述前横车架(110);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下导风板(112)设有与所述散热风道(14)连通的第一前下护板避让槽(1121),以及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一前下护板避让槽(1121)内的第一连接耳板(1122),所述右下导风板(122)设有与所述散热风道(14)连通的第二前下护板避让槽(1221),以及一端连接于所述第二前下护板避让槽(1221)内的第二连接耳板(1222);所述第一连接耳板(1122)的另一端和所述第二连接耳板(1222)的另一端均分布于所述散热风道(14)内,且均与所述前下护板(400)可拆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导风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左上导风板(111)设有第三连接耳板,所述左下导风板(112)设有第四连接耳板,所述第三连接耳板和所述第四连接耳板均分布于所述散热风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洪延王方园季文博
申请(专利权)人:一汽解放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