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全地形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99705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7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全地形车,该电动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动力系统、行走组件、传动组件和电池组件,动力系统由车架支撑,传动组件包括后驱动桥,电池组件包括动力电池和温控装置;动力电池、温控装置和后驱动桥基本沿长度方向分布,温控装置至少部分设置在动力电池和后驱动桥之间;定义一个垂直于宽度方向且过宽度中心的纵向平面,温控装置至少部分设置在纵向平面的右侧。本技术中通过在动力电池的后方设置包括加热件和冷却件等部件的温控装置能够提升动力电池温度稳定性,同时温控装置与动力电池之间的位置分布紧凑,能够缩短温控装置与动力电池之间连接的管路和线路,提升全地形车的安全性,降低全地形车的制造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车辆,尤其是涉及一种电动全地形车


技术介绍

1、全地形车作为一种具有较强通过性能和乐趣的车辆,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中ssv(side by side vehicle)和utv(utility vehicle)这两类全地形车主要指具有半封闭或者全封闭的驾驶室,且座位设置方式不同于跨骑车辆,为并排式的设置。

2、随着车辆电动化趋势的发展,也出现了一些以电力作为动力来源的全地形车,但是在全地形车的电动化过程中,仍旧存在一些问题。动力电池是电动全地形车的重要组成部分,动力电池的稳定运行对电动全地形车具有重要影响,而动力电池的运行温度对动力电池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因此如何合理的对温控装置的相关部件进行固定和排布对于整车性能的提升都具有较大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温控装置布置合理的电动全地形车。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技术提供了一种电动全地形车,该电动全地形车包括车架、动力系统、行走组件、传动组件和电池组件,动力系统由车架支撑,行走组件包括至少部分设置在车架的下侧的前轮和后轮,传动组件传动连接至动力系统,传动组件包括连接至后轮的后驱动桥,电池组件包括用于为动力系统提供能量动力电池;电池组件还包括温控装置,动力电池、温控装置和后驱动桥基本沿电动全地形车的长度方向分布,温控装置至少部分设置在动力电池和后驱动桥之间,动力电池包括用于调节动力电池的温度的循环管路,温控装置包括用于对循环管路内的冷却液降温的冷却件和用于对循环管路内的冷却液加热的加热件,温控装置还包括热交换器,热交换器连通加热件和冷却件;定义一个垂直于电动全地形车宽度方向且过电动全地形车宽度中心的纵向平面,温控装置至少部分设置在纵向平面的右侧。

4、进一步地,循环管路包括内循环管路和外循环管路,内循环管路设置于动力电池内,外循环管路连通加热件和热交换器;温控装置还包括和冷却件连通的制冷剂管路,制冷剂管路连通热交换器,循环管路和制冷剂管路通过热交换器实现热交换。

5、进一步地,动力电池上设置有连接端口,连接端口设置在动力电池的后侧,外循环管路通过连接端口与内循环管路连通。

6、进一步地,热交换器设置在加热件和冷却件的上方,加热件设置在冷却件的前侧。

7、进一步地,温控装置还包括水泵,水泵至少部分设置在冷却件的前方,水泵设置在加热件的左侧,水泵与外循环管路连通。

8、进一步地,温控装置还包括储水壶,储水壶连通外循环管路,储水壶用于平衡循环管路内的冷却液。

9、进一步地,温控装置还包括水泵,储水壶至少部分设置在水泵的上侧,沿电动全地形车的高度方向观察,储水壶与水泵至少部分重叠。

10、进一步地,温控装置还包括散热器,制冷剂管路与散热器连通。

11、进一步地,动力电池包括电池壳体,电池壳体包括沿电动全地形车高度方向分布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上壳体和下壳体设置为固定连接;车架上设置有电池基座,下壳体上设置有安装座,当动力电池和车架处于连接状态时,安装座与电池基座固定连接。

12、进一步地,安装座上设置有连接部和用于吊装动力电池的吊装部,当动力电池和车架处于连接状态时,连接部与电池基座固定连接。

13、本技术中通过将温控装置设置在动力电池的后方,使温控装置能够提升动力电池温度稳定性,确保电动动力电池能够始终运行在合适的温度下。同时,这种布置方式能够使温控装置与动力电池之间的位置分布紧凑,能够缩短温控装置与动力电池之间连接的管路和线路,提升电动全地形车的安全性,降低电动全地形车的制造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动全地形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路包括内循环管路和外循环管路,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内循环管路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内,所述外循环管路连通所述加热件和所述热交换器;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和所述冷却件连通的制冷剂管路,所述制冷剂管路连通所述热交换器,所述循环管路和所述制冷剂管路通过所述热交换器实现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上设置有连接端口,所述连接端口设置在所述动力电池的后侧,所述外循环管路通过所述连接端口与所述内循环管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加热件和所述冷却件的上方,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冷却件的前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冷却件的前方,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加热件的左侧,所述水泵与所述外循环管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储水壶,所述储水壶连通所述外循环管路,所述储水壶用于平衡所述循环管路内的冷却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水泵,所述储水壶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水泵的上侧,沿所述电动全地形车的高度方向观察,所述储水壶与所述水泵至少部分重叠。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散热器,所述制冷剂管路与所述散热器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包括电池壳体,所述电池壳体包括沿所述电动全地形车高度方向分布的上壳体和下壳体,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设置为固定连接;所述车架上设置有电池基座,所述下壳体上设置有安装座,当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车架处于连接状态时,所述安装座与所述电池基座固定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座上设置有连接部和用于吊装所述动力电池的吊装部,当所述动力电池和所述车架处于连接状态时,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电池基座固定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动全地形车,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循环管路包括内循环管路和外循环管路,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热交换器,所述内循环管路设置于所述动力电池内,所述外循环管路连通所述加热件和所述热交换器;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和所述冷却件连通的制冷剂管路,所述制冷剂管路连通所述热交换器,所述循环管路和所述制冷剂管路通过所述热交换器实现热交换。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电池上设置有连接端口,所述连接端口设置在所述动力电池的后侧,所述外循环管路通过所述连接端口与所述内循环管路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热交换器设置在所述加热件和所述冷却件的上方,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冷却件的前侧。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装置还包括水泵,所述水泵至少部分设置在所述冷却件的前方,所述水泵设置在所述加热件的左侧,所述水泵与所述外循环管路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动全地形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鑫娟任少卿陈雄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春风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