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间隔针织物以及应用制造技术_技高网

间隔针织物以及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87989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3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间隔针织物,其包括平面的第一针织物层(1)、平面的第二针织物层(2)和连接所述针织物层(1、2)的间隔纱线(3),第一针织物层(1)至少由第一和第二纱线系统(5、6)构成并且具有沿生产方向(P)延伸的线圈纵行(M)以及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线圈横列(R)。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所述第一纱线系统(5)构造为编链垫纱并且第二纱线系统(6)的纱线在不形成线圈的情况下沿生产方向(P)以交替的顺序错开地交替在至少两个彼此相邻的线圈纵行(M)上被引导并且第一纱线系统(5)的纱线具有比间隔纱线(3)大的细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间隔针织物,其包括平面的第一针织物层、平面的第二针织物层和连接所述针织物层的间隔纱线,第一针织物层至少由第一和第二纱线系统构成并且具有沿生产方向延伸的线圈纵行以及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线圈横列。


技术介绍

1、间隔针织物的特点一方面是轻质、透气的结构,另一方面是沿厚度方向的弹性特性,因为在两个平面的针织物层之间延伸有间隔纱线。基于这些特点,间隔针织物可以设置为例如床垫、软垫家具、服装或鞋中的柔软的、弹性的并且允许空气循环的层。此外,间隔针织物作为技术纺织品也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中,以便用作空调座椅、座椅套或内饰部件中的弹性中间层。

2、由de 10 2010 010 524 b4已知一种作为中间层的间隔针织物,其用于形成机动车内饰,具体而言,这种间隔针织物在安全气囊或安全气囊挡板上使用时,可在多个点上降低抗撕裂性。

3、此外,尤其是在汽车工业领域中越来越感兴趣的是,不仅将间隔针织物用作中间层,而且更多地也直接用作装饰层。例如de 10 2012 105 134 a1描述了一种间隔针织物,其直接构成内饰部件或座椅套的表面。为了在此实现高的耐抗性,第一针织物层中的间隔纱线通过纱线缠结形成线圈,而平面的第二针织物层中的间隔纱线不形成线圈并且仅作为纬纱织入那里。此外,可以设置第二针织物层的孔结构,该孔结构于是适宜地在第二针织物层的内侧上被纬纱覆盖。这种孔结构通常通过结网垫纱实现,从而通常由大量线圈形成各个相对大且清晰可见的孔。

4、然而,在已知的间隔针织物中,在其用作装饰层时存在单根纱线在机械负荷下被拉出并且因此在视觉上和功能上影响间隔针织物的风险。尤其是当间隔针织物接触到尖锐的物体或常常在服装中使用的尼龙搭扣时,存在这种风险。

5、为了检验纺织品的抗尼龙搭扣性,在实践中对其进行所谓的尼龙搭扣测试,借助所述测试在接近实际的方法中检验相对于由尼龙搭扣引起的磨损应力的敏感度。为此德国汽车工业协会(vda)于2008年12月发布了测试规范vda 230-210。在测试样品承受钩带负荷后,通过目测进行评估,评估分为五个等级。表面的轻微变化评定为5级,而表面和结构的完全破坏评定为1级。为了适于在机动车中持久使用,根据所述的测试规范至少力求4级,已知的间隔针织物不能轻易地实现该目标并且因此车辆座椅通常总是设有例如由材料、皮革或人造皮革制成的附加覆盖层。

6、前面提到的de 10 2012 105 134 a1在抗尼龙搭扣性方面原则上已经证明是适合的。但基于相对大的孔结构,它只能在有限的范围内灵活地用作内饰。


技术实现思路

1、在此背景下,本专利技术所基于的任务是提出一种低成本且易于制造的间隔纺织品,其一方面具有高的耐磨性并且另一方面可灵活地用于不同类型的内饰。

2、该任务通过根据权利要求1的间隔针织物解决。据此规定,第一纱线系统构造为编链垫纱并且第二纱线系统的纱线在不形成线圈的情况下沿生产方向以交替的顺序错开地交替在至少两个彼此相邻的线圈纵行上被引导,并且第一纱线系统的纱线具有比间隔纱线大的细度。

3、根据这种设计方案,第一针织物层的孔结构不通过结网垫纱实现。而是,第一针织物层基本上通过传统的编链垫纱形成,纱线分别沿一个线圈纵行延伸。但为了实现一定的孔形成,设置有第二纱线系统,该第二纱线系统作为一种纬纱在不形成线圈的情况下交替在至少两个彼此相邻的线圈纵行上被引导。在此通过使第二纱线系统的纱线以交替的顺序错开来实现孔形成。这意味着,纱线从中间的线圈纵行出发交替地在与其邻接的左侧线圈纵行上和邻接的右侧线圈纵行上被引导并且由此使第一纱线系统在一定程度上扭动。从三个彼此相邻的线圈纵行开始,在此形成3-2-3-1-2-1的顺序,其中中间的线圈纵行用数字2来表示。通过使用编链垫纱,在第一纱线系统中纱线通过线圈在一定程度上被固定在每个线圈横列中,使得即使在尼龙搭扣钩的作用下第一纱线系统的纱线也不易被拉出。

4、此外,第一纱线系统的纱线具有比间隔纱线大的细度也有助于抗尼龙搭扣性,因此第一纱线系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覆盖间隔纱线并且间隔纱线因此不易被作用的尼龙搭扣钩钩住。

5、纺织纱线的细度在此情况下是指其与长度相关的重量的度量。纤维细度通常也被称为纤度(参见“纺织制造工艺-引言”,gries等人,第411页,第3版)。与具有较小细度的纱线相比,具有较大细度或纤度的纱线具有较大的重量并且通常也具有较大的厚度。因此,通过第一纱线系统的纱线的较大厚度确保这些纱线在孔结构之外的区域中具有一定的面积延伸,使得尼龙搭扣钩只能以有限的程度进入第一针织物层的表面中。

6、因此,总体上,对于抗尼龙搭扣性彼此独立地考虑两个单独的系统。一方面,第一针织物层本身应具有一定的抗尼龙搭扣性,使得尤其是第一纱线系统的各单根纱线不易被拉出,从而不利地影响视觉外观。这通过第一纱线系统的编链垫纱来实现。在这种情况下也适宜的是,第一纱线系统的纱线由一种少许乃至不膨胀的材料、尤其是复丝纱制成并且因此不具有过剩体积或仅具有少量的过剩体积,这种过剩体积可能通过尼龙搭扣钩的作用被拉出。

7、另一方面,也应防止尼龙搭扣钩进入间隔针织物中并钩住间隔纱线,因为这可能导致间隔针织物的局部压缩,该局部压缩也在视觉上并且同时在功能上是不利的。这尤其是通过相对小的且精细结构化的孔结构来实现,此外,该孔结构也使得能够更容易在结构上适应作为内饰的不同使用目的。

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扩展方案,第一纱线系统的纱线与间隔纱线的细度比至少为1.5:1、特别优选2:1、非常特别优选至少3:1。单根纱线的细度在此通常以单位分特(dtex)来说明,第一纱线系统的纱线优选具有100至300分特、优选150至200分特的细度。

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种优选扩展方案,第一纱线系统的纱线也比第二纱线系统的纱线具有较大的细度,所述比值优选至少为2:1、优选至少3:1并且特别优选至少4:1。根据这种设计方案确保了第二纱线系统的纱线也在一定程度上被第一纱线系统的纱线保护,以防通过作用的尼龙搭扣钩被拉出。由于第一纱线系统的纱线基于其错开的布置对于孔结构的形成是决定性的,因此单根纱线的拉出可能导致无法在第一针织物层的整个表面上维持孔结构。这尤其是将严重劣化视觉外观,特别是因为基于间隔针织物的均匀结构用户或消费者很容易从外部看到个别损伤并且会觉得特别不美观。

10、第二纱线系统的纱线细度优选在15至100分特之间、优选在20至60分特之间。原则上,可以使用不同类型的纱作为用于第一和第二纱线系统的纱线,优选第一纱线系统的纱线由复丝纱制成并且第二纱线系统的纱线由单丝纱制成。通过将复丝纱用于第一针织物层中的编链垫纱,提供特别起绒且柔软的表面。此外,复丝纱的特点是弯曲刚度低,从而线圈形成在没有显著复位力的情况下进行。与此相反,第二纱线系统的纱线不需要复丝纱,因为其对于第一针织物层表面的纹理化没有贡献或没有显著贡献。此外,单丝的特点是相对大的弯曲刚度,因此可以以简单的方式通过收紧第一针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间隔针织物,其包括平面的第一针织物层(1)、平面的第二针织物层(2)和连接所述针织物层(1、2)的间隔纱线(3),第一针织物层(1)至少由第一和第二纱线系统(5、6)构成并且具有沿生产方向(P)延伸的线圈纵行(M)以及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线圈横列(R),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系统(5)构造为编链垫纱,并且第二纱线系统(6)的纱线在不形成线圈的情况下沿生产方向(P)以交替的顺序错开地交替在至少两个彼此相邻的线圈纵行(M)上被引导,并且第一纱线系统(5)的纱线具有比间隔纱线(3)大的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系统(5)的纱线与间隔纱线(3)的细度比至少为1.5: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系统(5)的纱线具有100至300分特、优选150至200分特的细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纱线系统(6)的纱线具有15至100分特、优选20至60分特的细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系统(5)借助一个梳栉并且第二纱线系统(6)借助一个梳栉通过1满穿1空穿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针织物层(1)具有第三纱线系统(7),该第三纱线系统构造为错开的经平垫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纱线系统(7)借助一个梳栉通过1满穿1空穿形成。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纱线系统(7)的纱线由扁平纱制成。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针织物层(1、2)和间隔纱线(3)由聚酯、尤其是由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制成。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间隔针织物的抗尼龙搭扣性至少为根据VDA 230-210的尼龙搭扣测试的4级。

11.内部装置、尤其是机动车座椅或机动车内饰,其特征在于,该内部装置具有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作为覆盖材料。

...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

1.间隔针织物,其包括平面的第一针织物层(1)、平面的第二针织物层(2)和连接所述针织物层(1、2)的间隔纱线(3),第一针织物层(1)至少由第一和第二纱线系统(5、6)构成并且具有沿生产方向(p)延伸的线圈纵行(m)以及沿横向方向延伸的线圈横列(r),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系统(5)构造为编链垫纱,并且第二纱线系统(6)的纱线在不形成线圈的情况下沿生产方向(p)以交替的顺序错开地交替在至少两个彼此相邻的线圈纵行(m)上被引导,并且第一纱线系统(5)的纱线具有比间隔纱线(3)大的细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系统(5)的纱线与间隔纱线(3)的细度比至少为1.5:1。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系统(5)的纱线具有100至300分特、优选150至200分特的细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纱线系统(6)的纱线具有15至100分特、优选20至60分特的细度。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米勒H·格克尔
申请(专利权)人:米勒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