间隔针织物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63053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间隔针织物(1),其具有面状的第一针织物层(2)、面状的第二针织物层(3)和连接所述针织物层(2、3)的间隔纱线(4),其中,第一针织物层(2)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12),其中,第二针织物层(3)至少具有第一和第二纱线系统(13、15),并且第一纱线系统(13)的纱线沿着生产方向(P)在配设的恰好一个线圈纵列上延伸并且第二纱线系统(15)的纱线在沿生产方向(P)延伸的、彼此相邻的至少两个线圈纵列上引导。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第二针织物层(3)也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1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间隔针织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间隔针织物,其具有面状的第一针织物层、面状第二针织物层和连接所述针织物层的间隔纱线,其中,第一针织物层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第二针织物层至少具有第一和第二纱线系统,并且第一纱线系统的纱线沿着生产方向在配设的正好一个线圈纵列上延伸并且第二纱线系统的纱线经由在生产方向上延伸的、彼此相邻的至少两个线圈纵列引导。间隔针织物尤其是作为弹性层设置在车辆座椅或者内饰件中。
技术介绍
生产方向和横向方向的配置在针织纺织品的情况下是常见的,其中,生产方向也称为针织方向或者纵向方向。在间隔针织物的情况下,构成织物的各个纱线沿着生产方向或者说针织方向延伸并且由此出发具有通常重复出现的针织图案,因此例如在所述两个针织物层之间的间隔纱线——在可能的情况下也沿横向方向存在偏差地——往复延伸。根据常用的术语定义,所述两个面状的针织物层具有沿着生产方向延伸的线圈纵列和沿着横向方向延伸的线圈横列。间隔针织物的特点在于轻且透气的结构,其中,间隔针织物由于在所述两个针织物层之间延伸的间隔纱线而在其厚度的方向上是有弹性的。为此通常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间隔针织物(1),所述间隔针织物具有面状的第一针织物层(2)、面状的第二针织物层(3)和连接各所述针织物层(2、3)的间隔纱线(4),其中,所述第一针织物层(2)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12),其中,所述第二针织物层(3)至少具有第一纱线系统和第二纱线系统(13、15),并且第一纱线系统(13)的纱线沿着生产方向(P)在配设的恰好一个线圈纵列上延伸并且第二纱线系统(15)的纱线在沿生产方向(P)延伸的、彼此相邻的至少两个线圈纵列上引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针织物层(3)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12’)。/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26 DE 102019110909.41.间隔针织物(1),所述间隔针织物具有面状的第一针织物层(2)、面状的第二针织物层(3)和连接各所述针织物层(2、3)的间隔纱线(4),其中,所述第一针织物层(2)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12),其中,所述第二针织物层(3)至少具有第一纱线系统和第二纱线系统(13、15),并且第一纱线系统(13)的纱线沿着生产方向(P)在配设的恰好一个线圈纵列上延伸并且第二纱线系统(15)的纱线在沿生产方向(P)延伸的、彼此相邻的至少两个线圈纵列上引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针织物层(3)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针织物(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纱线系统(15)构成为具有第一子纱线系统(15a)和互补的第二子纱线系统(15b)的网眼垫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间隔针织物(1),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子纱线系统(15a、15b)借助两个导纱梳栉分别以一穿一空穿经法或者两穿两空穿经法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间隔针织物(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纱线系统(15)的纱线沿着生产方向(P)交替地一方面构成编链线圈(14’)并且另一方面构成从经编针织物、布料、经缎组织、丝绒和棉缎的组中选择出的线圈(16)。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系统(13)的纱线在生产方向(P)上以交替的顺序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米勒R·诺伊迈尔
申请(专利权)人:米勒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