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间隔针织物(1),其具有面状的第一针织物层(2)、面状的第二针织物层(3)和连接所述针织物层(2、3)的间隔纱线(4),其中,第一针织物层(2)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12),其中,第二针织物层(3)至少具有第一和第二纱线系统(13、15),并且第一纱线系统(13)的纱线沿着生产方向(P)在配设的恰好一个线圈纵列上延伸并且第二纱线系统(15)的纱线在沿生产方向(P)延伸的、彼此相邻的至少两个线圈纵列上引导。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第二针织物层(3)也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12’)。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间隔针织物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间隔针织物,其具有面状的第一针织物层、面状第二针织物层和连接所述针织物层的间隔纱线,其中,第一针织物层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第二针织物层至少具有第一和第二纱线系统,并且第一纱线系统的纱线沿着生产方向在配设的正好一个线圈纵列上延伸并且第二纱线系统的纱线经由在生产方向上延伸的、彼此相邻的至少两个线圈纵列引导。间隔针织物尤其是作为弹性层设置在车辆座椅或者内饰件中。
技术介绍
生产方向和横向方向的配置在针织纺织品的情况下是常见的,其中,生产方向也称为针织方向或者纵向方向。在间隔针织物的情况下,构成织物的各个纱线沿着生产方向或者说针织方向延伸并且由此出发具有通常重复出现的针织图案,因此例如在所述两个针织物层之间的间隔纱线——在可能的情况下也沿横向方向存在偏差地——往复延伸。根据常用的术语定义,所述两个面状的针织物层具有沿着生产方向延伸的线圈纵列和沿着横向方向延伸的线圈横列。间隔针织物的特点在于轻且透气的结构,其中,间隔针织物由于在所述两个针织物层之间延伸的间隔纱线而在其厚度的方向上是有弹性的。为此通常将单丝纱设置为间隔纱线,所述单丝纱基于其结构具有相对高的恢复效果。由于所述弹性特性,间隔针织物能够作为柔软的、弹性的并且能够实现空气循环的层设置在床垫、软垫家具、服装或者鞋子中。间隔针织物作为技术纺织品也在汽车行业中应用,例如用于通风座椅和座椅面套,其中,间隔针织物基于其垫特性和非常好的恢复能力而能够实现良好的轮廓调整。但是此外,汽车行业中的间隔针织物在其它应用(例如家具制造)的情况下也特别适合于底部垫充物。因此在汽车行业中将间隔针织物用于内饰,其中,能够将具有间隔纺织品和压上的织物层(例如皮革、合成革或者装饰薄膜)的复合材料用于装饰车顶、仪表板、中控台以及车门内侧面。在此,通常将具有间隔针织物以及覆盖与装饰层的复合材料或者说复合组件与处于其下方的要么刚性的、要么柔性的基础结构相连接。例如能够将用于内饰的或者家具制造中的复合组件施加至刚性的下部结构上亦或在构造座椅或者座位面的情况下施加在可挠曲的下部结构上。不仅在刚性的、而且也在挠性的下部结构的情况下得到如下优点:倒圆、弯曲或者其它的三维成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够由间隔针织物补偿,其中,在许多情况下能够防止过度剧烈的变形和尤其是防止覆盖与装饰层起皱。附加地,由于间隔针织物的可挠曲性,对于使用者而言得到特别舒适的柔软的触感,但是由于间隔针织物的弹性恢复力也使预先给定的形状——至少在弹性恢复之后——得以保持。尽管间隔针织物在这些特性方面部分地远优于其它弹性材料,但正是在复杂成型的或者说对成型要求苛刻的产品的情况下以及在使用寿命特别长的产品的情况下仍存在进一步改进间隔针织物的机械特性的需求。由DE102010010524B4中已知一种间隔针织物以及由其构成的复合组件,该复合组件具有所述间隔针织物和覆盖与装饰层,其中,该复合组件为了设置在气囊或者气囊活门上方而在多个部位处提供降低的抗撕裂强度。为此目的,所述间隔针织物的两个面状针织物层分别由基础纱线系统和另外的纱线系统构成,其中,线圈横列的第一部分至少由基础纱线系统构成,线圈横列的第二部分由第二纱线系统构成,其中,基础纱线系统的纱线在线圈横列的第二部分的情况下以不构成线圈的方式引导并且在线圈横列的第二部分上的针织物层在生产方向上比在线圈横列的第一部分上的针织物层具有更小的抗撕裂强度。即通过省略线圈构成在横向方向上延伸的弱化线,其中,在两个针织物层中将相应的弱化线相互重叠地或者以小的偏差地设置,使得所述两个针织物层在其功能性方面相同地构造。相应地,所述两个针织物层不仅在其抗撕裂强度方面、而且也在其抗弯强度和可延伸性方面也具有相同的或者至少类似的机械特性。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的间隔针织物由DE102016125881B3中已知,其中,间隔针织物的两个针织物层在其结构和机械特性方面是根本不同的。在具有间隔针织物的复合组件的情况下以特别有利的方式利用这些不同的机械特性。所述两个针织物层的其一在生产方向和横向方向上是可良好延伸的,而相对置的覆盖层则在生产方向(针织方向)和横向方向上仅具有极小的可延伸性。将具有小的可延伸性的针织物层邻接于覆盖与装饰层地设置,于是使得可良好延伸的针织物层和覆盖与装饰层经由间隔纱线相对置。在由DE102016125881B3中已知的间隔针织物的或者说由该间隔针织物构成的复合材料的弯曲方面得到与在一致的层材料的情况下完全不同的特性。在例如厚的塑料膜的或者切割泡沫的一致的层材料的情况下,在弯曲时中性纤维通常处在厚度的中央处,而在根据DE102016125881B3的间隔针织物的情况下,在弯曲时中性纤维(即不会发生本质的延伸或者压缩的纤维)处于具有小的可延伸性的针织物层上,所述针织物层直接处于覆盖与装饰层下方。基于间隔针织物的和尤其是所述直接连接的、具有小的可延伸性的针织物层的这些特性极优地保护覆盖与装饰层免于起皱、被挤压或者类似情况。在均匀的、凹形或凸形弯曲的情况下,将所述相对置的、可良好延伸的针织物层相应地延长或者缩短,这也有助于极优地保护覆盖与装饰层。如果应当提供大的均匀弯曲或者说拱曲的面或者应当在下方加软垫,则由DE102016125881B3中已知的复合组件的特点在于出色的特性。但是在替选的空间设置方面,所述复合组件仍需要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在此背景下,本专利技术的任务在于,提出一种具有良好的机械特性和良好的透气性的间隔针织物,所述间隔针织物能够实现扩展的使用范围。本专利技术的主题和所述任务的解决方案是根据权利要求1的间隔针织物。从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出发,根据本专利技术在此规定:可较少延伸的针织物层(在这里称为第二针织物层)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在这种构造方案的范畴内,两个针织物层于是具有相应的开口,但是所述开口设计成不同的。即在第二针织物层的情况下必须注意:不会由于构造开口而提供过大的可延伸性。根据本专利技术,两个针织物层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每个纺织结构均不是完全紧密的,使得在各个纱线之间始终保留一定的开口。针织物层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这一特征在此不是指这种常见的纺织结构,而是指相应的针织物层或者说两个针织物层的特殊构造,使得在那里构成大于线圈或者说在两个单线圈之间的中间空间的开口。相应的开口在实践中通过网眼垫纱(Filetlegung)来实现,为此典型地借助未被完全占用的两个导纱梳栉(Legeschienen)进行作业。相应的垫纱或者网状图案例如在MarcusOliverWeber/Klaus-PeterWeber所著的专业书籍《WirkereiundStrickerei,Technologien-Bindungen-Produktionsbeispiele》(2014年第6版,德国专业书籍出版社)第188和189页中进行了说明。由于相应的开口正好也能够在厚度方向上实现特别良好的空气或者一般性地流体运输。根据DE102016125881B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间隔针织物(1),所述间隔针织物具有面状的第一针织物层(2)、面状的第二针织物层(3)和连接各所述针织物层(2、3)的间隔纱线(4),其中,所述第一针织物层(2)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12),其中,所述第二针织物层(3)至少具有第一纱线系统和第二纱线系统(13、15),并且第一纱线系统(13)的纱线沿着生产方向(P)在配设的恰好一个线圈纵列上延伸并且第二纱线系统(15)的纱线在沿生产方向(P)延伸的、彼此相邻的至少两个线圈纵列上引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针织物层(3)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12’)。/n
【技术特征摘要】
20190426 DE 102019110909.41.间隔针织物(1),所述间隔针织物具有面状的第一针织物层(2)、面状的第二针织物层(3)和连接各所述针织物层(2、3)的间隔纱线(4),其中,所述第一针织物层(2)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12),其中,所述第二针织物层(3)至少具有第一纱线系统和第二纱线系统(13、15),并且第一纱线系统(13)的纱线沿着生产方向(P)在配设的恰好一个线圈纵列上延伸并且第二纱线系统(15)的纱线在沿生产方向(P)延伸的、彼此相邻的至少两个线圈纵列上引导,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针织物层(3)具有分别由多个线圈构成的开口(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间隔针织物(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纱线系统(15)构成为具有第一子纱线系统(15a)和互补的第二子纱线系统(15b)的网眼垫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间隔针织物(1),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子纱线系统(15a、15b)借助两个导纱梳栉分别以一穿一空穿经法或者两穿两空穿经法构成。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间隔针织物(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纱线系统(15)的纱线沿着生产方向(P)交替地一方面构成编链线圈(14’)并且另一方面构成从经编针织物、布料、经缎组织、丝绒和棉缎的组中选择出的线圈(16)。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间隔针织物(1),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纱线系统(13)的纱线在生产方向(P)上以交替的顺序构成...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S·米勒,R·诺伊迈尔,
申请(专利权)人:米勒纺织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