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6163054 阅读:4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10-31 12:56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其采用经编编织而成,包括至少一个可消解单元、至少两个经编编织单元,两两相邻经编编织单元之间通过可消解单元连接;经编编织单元为由至少一种纱线沿经向编织而形成的带状织物,可消解单元由能够通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的可消解连接纱线沿经向编织而成;及其在制备带状织物中的应用,具体是可以通过将上述经编面料经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掉可消解连接纱线而得;该经编面料可在带状织物分离前利用服装面料的染整设备进行染色和定型,使其结构稳定后再进行带状织物分离,也即间接实现了可同时编织多根结构稳定且能够染色的带状织物,且此带状织物的宽度在不更换设备的前提下可调。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
本专利技术属于带状织物领域,带状织物包括口罩带以及各种服装用带状辅料,其具有一定宽度,一般在2.5-200mm,呈长条带状,具体涉及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及其应用。
技术介绍
带状织物作为纺织服行业重要的辅料,在服装、医用以及安全防护用途上具有重要的作用,其用途广泛,目前对于带状织物的编织方法上,主要由机织和针织两种编织方法,针织又分为纬编和经编两种不同编织工艺,两种编织方法都可以编织弹性或非弹性带状织物,且都是在特定机器上实现的,其共同特点是目前每台设备可同时编织的带状织物根数有限,每台设备的产量低。以针织编织方法为例,专用纬编机编织带状织物的主要缺点是:其一,纬编机编织不同宽度的带状织物需要配备不同针数的针筒,且对针筒的利用率低,其二,纬编机的一个针筒一次只能编织一根带状织物,且产量一般不超过2kg每天,效率低;专用经编机编织带状织物的缺点:是设备宽度窄,可同时编织的带状织物根数少,产量低,经轴小,频繁更换盘头和穿纱,耗时费力。专用纬编机和经编机编织的带状织物,相互独立,同时由于宽度太窄,也不能用常规面料用染色机和定型机进行染色和热定型;具体地,染色定型都需要专用连续扎染机配套,染整设备通用性低,导致对此类带状织物的后整理难度加大,同时只能以独立的带状形式在连续扎染机上常温染色(染色温度低于100℃),每次进行染色的根数有限且效率低。以口罩耳带为例,由于其宽度太窄,目前很多不具备硬件实力的工厂编织后,没有经过水洗、去油去污和热定型等工艺流程,直接用作口罩耳带上,给整个口罩的卫生带来了很大的风险,同时没有经过热定型,口罩耳带的弹力稳定性也难以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一个或多个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该经编面料可在带状织物分离前利用服装面料的染整设备(例如溢流染色机)进行染色和定型,使其结构稳定后再进行带状织物分离,也即间接实现了可同时编织多根结构稳定且能够染色的带状织物的目的,且此带状织物的宽度在不更换设备的前提下可调。本专利技术同时还提供了一种带状织物,所述带状织物包括口罩耳带、各种服装用的带状辅料。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一种技术方案是: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所述经编面料采用经编编织而成,所述经编面料包括至少一个可消解单元、至少两个经编编织单元,两两相邻所述经编编织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可消解单元连接;其中,所述的经编编织单元为由至少一种纱线沿经向编织而形成的带状织物,所述可消解单元由能够通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的可消解连接纱线沿经向编织而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带状织物采用至少两把导纱梳栉进行编织。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且具体的方面,编织所述带状织物的导纱梳栉中,其中至少有一把所述导纱梳栉的针背横移量满足使相邻两纵行线圈相互连接在一起,所述纵行线圈由所述纱线沿经向编织而成,且至少有一把所述导纱梳栉在一个完整花型循环范围内是成圈编织。根据本专利技术,两两相邻所述经编编织单元之间有且仅由所述可消解单元连接。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方面,所述带状织物的宽度与每种所述纱线的根数成正比。在本专利技术中,每个带状织物的宽度可以相互独立且互不影响。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方面,编织所述带状织物的所述纱线为聚酯纤维和/或聚酰胺纤维,或,氨纶纤维与聚酯纤维和/或聚酰胺纤维的组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且具体的方面,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相邻织针或间隔多针间以交替成圈或者衬纬形式编织来连接相邻所述带状织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且具体的方面,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独立地卷绕在一组经轴上,然后独立地穿在一把导纱梳栉上;或,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与编织所述带状织物的其中一种所述纱线按照工艺要求的纱线排列规律卷绕在同一组经轴上,然后共同穿在同一把导纱梳栉上,所述的同一把导纱梳栉需满足在相邻织针或间隔多针间以交替成圈或者衬纬形式编织来连接相邻所述带状织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为碱溶性聚酯纱线。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又一技术方案:一种带状织物,所述带状织物通过将上述所述的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面料经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掉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而得。根据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与编织所述带状织物的所述纱线具有不同的物理和/或化学性能,利用物理和/或化学性能上的差异通过特定的处理方法,将带状织物间的连接纱即可消解连接纱溶解,使连接在一起的若干带状织物分离成独立的带状织物。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方面,上述消解掉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的过程可以优选在对面料的后整理过程中实现。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且具体的方面,所述带状织物为口罩耳带或各种服装用的带状辅料。进一步地,可以根据带状织物的不同用途,在编织带状织物部分时使用弹性纱线,使带状织物具有良好的弹性和回复性,特别适合用作口罩类耳带和领口、袖口、弹性腰带及有弹性需求的各种带状服装辅料。根据本专利技术,根据带状织物的应用场景不同,可通过调整编织带状织物的纱线根数来调节其宽度,其带状织物最小宽度可在1.5mm。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又一技术方案:一种带状织物的加工方法,所述加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制备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所述经编面料采用经编编织而成;其中,所述经编面料包括至少一个可消解单元、至少两个经编编织单元,两两相邻所述经编编织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可消解单元连接,所述的经编编织单元为由至少一种纱线沿经向编织而形成的带状织物,所述可消解单元由能够通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的可消解连接纱线沿经向编织而成;(2)将制成的所述经编面料与底布上下叠加固定;(3)将经步骤(2)处理后的经编面料通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所述可消解连接纱线,获得至少两根且分别独立地叠加固定在所述底布上的所述带状织物,然后使所述带状织物与所述底布相分离。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且具体的方面,所述加工方法还包括依次设置在步骤(1)与步骤(2)之间的如下工序:对步骤(1)制备的所述经编面料进行预缩处理、定型处理、染色处理和烘干处理。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具体方面,所述预缩处理为将所述经编面料置于精炼处理溶液中进行处理以使所述经编面料的经纬密度收缩和去除表面油污。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且具体的方面,控制所述定型处理在160-180℃下进行。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优选方面,所述染色处理采用高温高压溢流染色机进行。上述方法具有如下优点:相比于传统带状织物只能以独立的带状形式在连续扎染机上常温染色(如果采用溢流染色机染色,由于染色前是独立的带状形式,则极易使得各带状织物之间发生缠解,且容易造成染色不均),本专利技术是将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在带状织物连接纱溶解前以面料的形式采用溢流染色机染色,染色方法不仅可以常温染色,也可以高温染色,对需要高温染色的纱线,传统带状织物的加工方法是先纱线染色,后带状织物编织,本专利技术可以对带状织物高温染色,克服了传统带状织物先编织后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编面料采用经编编织而成,所述经编面料包括至少一个可消解单元、至少两个经编编织单元,两两相邻所述经编编织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可消解单元连接;其中,所述的经编编织单元为由至少一种纱线沿经向编织而形成的带状织物,所述可消解单元由能够通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的可消解连接纱线沿经向编织而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经编面料采用经编编织而成,所述经编面料包括至少一个可消解单元、至少两个经编编织单元,两两相邻所述经编编织单元之间通过所述可消解单元连接;其中,所述的经编编织单元为由至少一种纱线沿经向编织而形成的带状织物,所述可消解单元由能够通过物理和/或化学方法消解的可消解连接纱线沿经向编织而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织物采用至少两把导纱梳栉进行编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其特征在于,编织所述带状织物的导纱梳栉中,其中至少有一把所述导纱梳栉的针背横移量满足使相邻两纵行线圈相互连接在一起,所述纵行线圈由所述纱线沿经向编织而成,且至少有一把所述导纱梳栉在一个完整花型循环范围内是成圈编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其特征在于,两两相邻所述经编编织单元之间有且仅由所述可消解单元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分离成带状织物的经编面料,其特征在于,所述带状织物的宽度与每种所述纱线的根数成正比。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云贵徐建锋刘非翁佛全朱剑飞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国望高科纤维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