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驱动总成、底盘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74325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27
本公开涉及一种动力驱动总成、底盘及车辆,动力驱动总成包括电机位置传感器、第一电机、第一输入轴、第二电机和第二输入轴,电机位置传感器包括第一传感器转子、第二传感器转子和传感器定子;第一输入轴的第一端与第一电机连接,第一传感器转子设置在第一输入轴的第二端;第二输入轴的第一端与第二电机连接,第二传感器转子设置在第二输入轴的第二端;第一传感器转子与第二传感器转子间隔设置,传感器定子设置在第一传感器转子和第二传感器转子之间,且传感器定子能够分别与第一传感器转子和第二传感器转子配合。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有利于节省动力驱动总成的沿车轴方向的尺寸。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车辆,尤其涉及一种动力驱动总成、底盘及车辆


技术介绍

1、双电机驱动方案因其更高的驱动效率以及更高的驱动灵活性而广泛地应用于车辆
为更精确地对两个电机进行控制,在相关技术中,通常分别为每一个电机配置一个独立的电机位置传感器,电机位置传感器一般布置在驱动总成的沿车轴方向的两外侧,且需要设计专用的容纳腔体,从而占据一定的轴向空间。而受限于整车轮距宽度,如果驱动总成的轴向尺寸较大,则不利于整车空间布局和节省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动力驱动总成、底盘及车辆。

2、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动力驱动总成,包括:

3、电机位置传感器,用于监测电机位置,包括第一传感器转子、第二传感器转子和传感器定子;

4、第一电机;

5、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一输入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所述第一传感器转子设置在所述第一输入轴的第二端;

6、第二电机;

7、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二输入轴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电机连接,所述第二传感器转子设置在所述第二输入轴的第二端;

8、所述第一传感器转子与所述第二传感器转子间隔设置,所述传感器定子设置在所述第一传感器转子和所述第二传感器转之间,且所述传感器定子能够分别与所述第一传感器转子和所述第二传感器转子配合。

9、可选地,所述第一传感器转子与所述第一输入轴为一体式结构;和/或

10、所述第二传感器转子与所述第二输入轴为一体式结构。

11、可选地,所述传感器定子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激励线圈刻录层,第一感应线圈刻录层、屏蔽层、第二感应线圈刻录层和第二激励线圈刻录层。

12、可选地,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刻录层包括第一子感应线圈刻录层和第二子感应线圈刻录层,其中,所述第一子感应线圈刻录层和第二子感应线圈刻录层中的一者用于感应正弦信号,另一者用于感应余弦信号;和/或

13、所述第二感应线圈刻录层包括第三子感应线圈刻录层和第四子感应线圈刻录层,其中,所述第三子感应线圈刻录层和第四子感应线圈刻录层中的一者用于感应正弦信号,另一者用于感应余弦信号。

14、可选地,所述第一传感器转子和所述传感器定子之间的轴向距离,和/或所述第二传感器转子和所述传感器定子之间的轴向距离为1㎜~3.5㎜。

15、可选地,所述动力驱动总成包括壳体,所述第一输入轴通过第一轴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输入轴通过第二轴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间隔设置以形成容置腔,所述第一传感器转子、所述传感器定子和所述第二传感器转子均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

16、可选地,所述第一电机包括第一电机定子和第一电机转子,所述第一输入轴部分地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转子的内部,并随着所述第一电机转子的转动而同轴转动,和/或

17、所述第二电机包括第二电机定子和第二电机转子,所述第二输入轴部分地套设在所述第二电机转子的内部,并随着所述第二电机转子的转动而同轴转动。

18、可选地,所述动力驱动总成还包括用于与车轮连接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其中:

19、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输入轴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一输入轴之间通过第一齿轮组传动连接;和/或

20、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输入轴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二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入轴之间通过第二齿轮组传动连接。

21、可选地,所述动力驱动总成还包括用于与车轮连接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其中:

22、所述第一输出轴与所述第一输入轴同轴设置;和/或

23、所述第二输出轴与所述第二输入轴同轴设置。

24、可选地,所述电机位置传感器为涡流式位置传感器。

25、可选地,所述动力驱动总成还包括电控总成,所述电控总成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电机位置传感器连接。

26、可选地,所述第一输入轴和所述第二输入轴同轴设置,所述电控总成设置在所述动力驱动总成的沿第一输入轴和所述第二输入轴的轴线方向的一侧。

27、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底盘,包括车架和安装在所述车架上的动力驱动总成,所述动力驱动总成为上述任意一项的动力驱动总成。

28、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任意一项的动力驱动总成或者上述的底盘。

29、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在本公开提供的动力驱动总成中,电机位置传感器配置为包括分体式的两个传感器以及能够被两个传感器转子共用的一个传感器定子,也即,将两个原本独立的传感器定子集成为一体,且两个传感器转子和传感器定子设置在左右两个电机之间。具体的,第一传感器转子设置在第一输入轴上,第二传感器转子设置在第二输入轴上,传感器定子设置在第一传感器转子和第二传感器转子之间。这种将原本两个独立的传感器定子集成为一体的方式,较相关技术采用的两个独立的电机位置传感器,有利于节省动力驱动总成的沿车轴方向的尺寸,并且集成为一体的传感器定子能够以一套线束和插头对外通讯,还有利于减少物料成本。

30、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转子与所述第一输入轴为一体式结构;和/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定子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激励线圈刻录层,第一感应线圈刻录层、屏蔽层、第二感应线圈刻录层和第二激励线圈刻录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刻录层包括第一子感应线圈刻录层和第二子感应线圈刻录层,其中,所述第一子感应线圈刻录层和第二子感应线圈刻录层中的一者用于感应正弦信号,另一者用于感应余弦信号;和/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转子和所述传感器定子之间的轴向距离,和/或所述第二传感器转子和所述传感器定子之间的轴向距离为1㎜~3.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驱动总成包括壳体,所述第一输入轴通过第一轴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输入轴通过第二轴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间隔设置以形成容置腔,所述第一传感器转子、所述传感器定子和所述第二传感器转子均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机包括第一电机定子和第一电机转子,所述第一输入轴部分地套设在所述第一电机转子的内部,并随着所述第一电机转子的转动而同轴转动,和/或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驱动总成还包括用于与车轮连接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驱动总成还包括用于与车轮连接的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其中: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位置传感器为涡流式位置传感器。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控总成,所述电控总成分别与所述第一电机、所述第二电机和所述电机位置传感器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入轴和所述第二输入轴同轴设置,所述电控总成设置在所述动力驱动总成的沿第一输入轴和所述第二输入轴的轴线方向的一侧。

13.一种底盘,其特征在于,包括车架和安装在所述车架上的动力驱动总成,所述动力驱动总成为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

14.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2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或者权利要求13所述的底盘。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转子与所述第一输入轴为一体式结构;和/或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传感器定子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激励线圈刻录层,第一感应线圈刻录层、屏蔽层、第二感应线圈刻录层和第二激励线圈刻录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应线圈刻录层包括第一子感应线圈刻录层和第二子感应线圈刻录层,其中,所述第一子感应线圈刻录层和第二子感应线圈刻录层中的一者用于感应正弦信号,另一者用于感应余弦信号;和/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传感器转子和所述传感器定子之间的轴向距离,和/或所述第二传感器转子和所述传感器定子之间的轴向距离为1㎜~3.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驱动总成包括壳体,所述第一输入轴通过第一轴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二输入轴通过第二轴承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间隔设置以形成容置腔,所述第一传感器转子、所述传感器定子和所述第二传感器转子均设置在所述容置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力驱动总成,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立贰原枫陈孝督郜业猛
申请(专利权)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