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车身后部框架及车辆制造技术_技高网

车身后部框架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417949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21 20:51
本公开涉及一种车身后部框架及车辆,该车身后部框架包括第一横梁、沿车身的横向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一连接梁及沿车身横向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一纵梁,一对第一纵梁的前端分别用于与车身的对应侧的上边梁的后端相连,一对第一纵梁的后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一连接梁与第一横梁的两端相连,其中,第一横梁为用于限定出车身后备箱开口的下横梁。第一连接梁、第一横梁、第一纵梁与车身的上边梁相连,可以将车身后部与车身前部连为一体,并将车身后部的左侧与右侧连为一体,可以提升整个车身后部的刚度及结构强度,有利于解决因车身后部刚度及结构强度差而产生的存在较多局部模态、异响问题、容易振动、后排乘客耳压问题、噪声大等NVH相关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车辆,具体地,涉及一种车身后部框架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行业的不断发展和乘用车的日益普及,广大人民群众对汽车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新能源汽车成为了全球汽车产业绿色发展和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车辆
如何快速迭代升级到新能源方向,车身结构如何快速适配新能源技术的发展,成为了汽车行业竞相发展的着力点。当前相关技术中车辆(如轿车)的车身后部虽然设置有横梁和纵梁,但是车身后部的刚度及结构强度等仍然不足,容易产生较多局部模态、整体结构刚性差,导致转弯时后部响应迟滞、后部异响频繁发生、外部噪音大等问题,难以适应新能源车型对车身结构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框架及车辆,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提供一种车身后部框架,包括第一横梁、沿车身的横向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一连接梁及沿车身横向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一纵梁,所述一对第一纵梁的前端分别用于与车身的对应侧的上边梁的后端相连,所述一对第一纵梁的后端分别通过对应的第一连接梁与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相连,其中,所述第一横梁为用于限定出车身后备箱开口的下横梁。

3、可选地,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第二横梁,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对第一连接梁的上端相连,所述第一横梁、所述第二横梁及所述一对第一连接梁相连呈环状结构。

4、可选地,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还分别与所述一对第一纵梁相连。

5、可选地,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第三横梁,所述第三横梁位于所述第二横梁的前方,所述第三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对第一纵梁相连,所述第二横梁、所述第三横梁、所述一对第一纵梁位于所述第二横梁和所述第三横梁之间的部分相连呈环状结构。

6、可选地,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第四横梁,所述第四横梁位于所述第三横梁的前方,所述第四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对第一纵梁相连,所述第三横梁、所述第四横梁、所述一对第一纵梁位于所述第三横梁和所述第四横梁之间的部分相连呈环状结构。

7、可选地,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沿车身横向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二纵梁,所述一对第二纵梁的前端分别用于与车身对应侧的下边梁的后端相连,所述一对第二纵梁的后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横梁的两端和/或对应的第一连接梁的下端相连。

8、可选地,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沿车身的横向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二连接梁,所述一对第二连接梁的上端分别与对应侧的第一纵梁相连,所述一对第二连接梁的下端分别与对应侧的第二纵梁相连;所述第一连接梁、所述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一纵梁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梁和所述第二连接梁之间的部分、所述第二纵梁位于所述第一连接梁和所述第二连接梁之间的部分相连呈环状结构。

9、可选地,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第三横梁和第五横梁,所述第五横梁位于所述第一横梁的前方,所述第五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对第二纵梁相连;所述第三横梁位于所述第五横梁的上方,所述第三横梁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一对第一纵梁相连,所述第三横梁、第五横梁、所述一对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一纵梁上的对应部分及所述第二纵梁上的对应部分相连呈环状结构。

10、可选地,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一对第三连接梁,所述一对第三连接梁在位于所述一对第二连接梁的前方,所述一对第三连接梁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纵梁相连,所述一对第三连接梁的下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纵梁相连;和/或,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位于车身横向上一侧的第四连接梁,所述第四连接梁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梁的后方,所述第四连接梁的上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相连,所述第四连接梁的下端与所述第二纵梁相连,所述第四连接梁构造为能够用作充电口支架。

11、可选地,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位于车身横向上另一侧的第五连接梁,所述第五连接梁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梁的后方,所述第五连接梁的上端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梁相连,所述第五连接梁的下端与对应的第二纵梁相连。

12、可选地,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第一接头,所述第二连接梁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纵梁相连,所述第一接头的上端设置有第一连接臂和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二连接梁具有第一壁和第二壁,所述第一连接臂与所述第一壁相连,所述第二连接臂与所述第二壁相连。

13、可选地,所述第一接头为由钢铝合金制成的连接件。

14、可选地,所述第一纵梁构造为至少在与所述第二连接梁或所述第三横梁连接的部位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加强肋。

15、可选地,所述第二纵梁用于与车身对应位置的地板一体成型。

16、根据本公开的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身后部框架。

17、在本公开提供的车身后部框架中,在位于车身横向上的两侧,对应的第一连接梁、第一纵梁与车身对应侧的上边梁相连,将车身后部与车身前部相连为一体,可以提升车身后部的刚性及结构强度。而且,因为一对第一连接梁分别连接在第一横梁的两端,使得第一横梁将车身横向两侧的梁相连为一体,如此,可以进一步提升车身后部的刚性及结构强度。相较于相关技术中位于后备箱开口底侧的连接板与车身上边梁采用薄板连接的方案,本公开采用第一连接梁、第一横梁、第一纵梁与车身的上边梁连接的车身后部框架的方案,可以将车身后部与车身前部连为一体,并将车身后部的左侧与右侧连为一体,可以提升整个车身后部的刚度及结构强度,减少或避免车身后部的局部模态,提高车身后部的最低阶模态,从而有利于解决因车身后部刚度及结构强度差而产生的存在较多局部模态、异响问题、容易振动及噪声大等nvh相关问题。

18、本公开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沿车身的横向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一连接梁及沿车身横向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一纵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第二横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还分别与所述一对第一纵梁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第三横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第四横梁;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沿车身横向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二纵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沿车身的横向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二连接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第三横梁和第五横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一对第三连接梁,所述一对第三连接梁在位于所述一对第二连接梁的前方,所述一对第三连接梁的上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纵梁相连,所述一对第三连接梁的下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纵梁相连;和/或,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位于车身横向上另一侧的第五连接梁,所述第五连接梁位于所述第二连接梁的后方,所述第五连接梁的上端与对应的第一连接梁相连,所述第五连接梁的下端与对应的第二纵梁相连。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第一接头,所述第二连接梁的下端通过所述第一接头与所述第二纵梁相连;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为由钢铝合金制成的连接件。

13.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构造为至少在与车身后部框架的第二连接梁或所述第三横梁连接的部位具有空腔,所述空腔内设置有加强肋。

14.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纵梁用于与车身对应位置的地板一体成型。

15.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横梁、沿车身的横向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一连接梁及沿车身横向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一纵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第二横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还分别与所述一对第一纵梁相连。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第三横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第四横梁;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沿车身横向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二纵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沿车身的横向间隔布置的一对第二连接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第三横梁和第五横梁;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身后部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后部框架还包括一对第三连接梁,所述一对第三连接梁在位于所述一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先勇王绍伟
申请(专利权)人:小米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