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61340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19
本技术涉及模具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包括上模仁和下模仁,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形成有用于成型产品的多个管状模腔,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上还成型有延伸至连接于模腔的流道;其中,流道包括设置在上模仁上端的进胶口、沿着进胶口延伸到上模仁下端的至少一条第一分流道、设置在下模仁上并且与第一分流道对接的第一过渡流道、设置在上模仁下端并且与第一过渡流道对接的第二分流道、设置在下模仁上并且分别与第二分流道的两端对接的两条第二过渡流道、设置在下模仁上并对接于第二过渡流道的第三分流道、以及设置在上模仁与下模仁之间并对接于第三分流道两端的两条水口流道,提高了成品的成型质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模具,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


技术介绍

1、注塑成型又称注射模塑成型,它是一种注射兼模塑的成型方法,其优点是生产速度快、效率高,故而广泛应用于生产中;模具在设置上,主要包括动模板、定模板、模仁、顶出机构和进胶系统,其中,模仁主要用于设置成型产品的模腔结构,其对接在动模板和定模板之间,进胶系统一般设置在动模板上,并与模仁内的模腔对接,用于将成型产品的模料注入到模腔内,顶出机构设置在下模板上,并对接于模仁,用于将成型的产品从模具内顶出;

2、在进胶系统与模腔对接时,一般会在模仁上设置流道,以能够使模料更为稳定地进入到模腔内,或者针对于模仁内设置多模腔的结构,流道的设置能够使模料同时流入多个模腔内从而提高模具的生产效率;

3、流道在与模腔进行对接的位置为水口,一般一个模腔设置有一个水口结构,而在针对于管状材料或者胶辊材料的注塑成型中,单一水口的设置往往会导致进胶的不平衡,对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改进的技术方案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为克服上述情况不足,旨在提供一种能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

2、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包括上模仁和下模仁,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形成有用于成型产品的多个管状模腔,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上还成型有延伸至连接于模腔的流道;其中,流道包括设置在上模仁上端的进胶口、沿着进胶口延伸到上模仁下端的至少一条第一分流道、设置在下模仁上并且与第一分流道对接的第一过渡流道、设置在上模仁下端并且与第一过渡流道对接的第二分流道、设置在下模仁上并且分别与第二分流道的两端对接的两条第二过渡流道、设置在下模仁上并对接于第二过渡流道的第三分流道、以及设置在上模仁与下模仁之间并对接于第三分流道两端的两条水口流道,两条水口流道分别与管状模腔的端部对接。

3、优选地,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还设置有对接于管状模腔的行位机构,行位机构设置有轴向伸入到管状模腔内的包胶杆件,且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对接包胶杆件端部的固定槽,固定槽位于两条水口流道之间的位置处。

4、优选地,上模仁和下模仁均具有位于中部的流道板、对接在流道板两侧以外的模腔板、以及对接在两个模腔板以外的两个行位板,管状模腔和行位机构均具有两组,两组管状目前设置在模腔板中,两组行位机构对接在两个行位板以外的位置处,第二过渡流道的中部与第二分流道对接,使第二过渡流道的两端分别对接有第三分流道以分别作用到两个模腔板的管状模腔。

5、优选地,在上模仁上镶嵌设置有进胶块,进胶口设置在进胶块上,第一分流道的上段设置在进胶块中,并且第一分流道通过其上段与进胶口对接。

6、优选地,在上模仁的下端设置有镶嵌块,第一分流道的下段设置在镶嵌块中,第二分流道设置在镶嵌块的下端。

7、优选地,第二分流道具有环状槽和对接在环状槽左右两端的连接槽,第一过渡流道的中部与第一分流道对接,第一过渡流道的两端分别与环状槽的前后端对接,连接槽与第二过渡流道对接。

8、优选地,水口流道具有设置在上模仁的上半段和设置在下模仁的下半段,水口流道对接管状模腔的一端呈逐渐收缩的结构。

9、优选地,下模仁上设置有贯穿其下端的第一顶出通孔和第二顶出通孔,第一顶出通孔与第一过渡流道的中部对接,第二顶出通孔对接在第二过渡流道与第三分流道之间的位置处。

10、优选地,在第一顶出通孔的上端还设置有过渡锥孔,过渡锥孔上端开口的直径小于其下端开口的直径。

11、优选地,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还设置有对接于管状模腔的行位机构,行位机构设置有轴向伸入到管状模腔内的包胶杆件,且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对接包胶杆件端部的固定槽,固定槽位于两条水口流道之间的位置处。

12、优选地,在第三分流道的中部位置处开设有扩张部,扩张部连接于固定槽。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4、通过对流道进行改进改良,设置流道具有第一分流道、第一过渡流道、第二分流道、第二过渡流道、第三分流道和水口流道的结构,第一分流道用于将进胶口进入的模料分成多路,以两路为例,再通过第一过渡流道将两路模料进行过渡,以降低其导向冲击力度,然后再沿着第二分流道将其又分为两路来进入到第二过过渡流道,最后再沿着第三分流道分为两路水口流道,然后使模料沿着两路水口流道同时进入到管状模腔内;通过这一设置,将能够使该模仁总成同时设置四个管状模腔,并且能够使流道达到几何平衡,再使每个管状模腔对接两路水口流道,使模料能够被均匀地进入到管状模腔的内部,提高了成品的成型质量。

15、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仁和下模仁,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形成有用于成型产品的多个管状模腔,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上还成型有延伸至连接于模腔的流道;其中,流道包括设置在上模仁上端的进胶口、沿着进胶口延伸到上模仁下端的至少一条第一分流道、设置在下模仁上并且与第一分流道对接的第一过渡流道、设置在上模仁下端并且与第一过渡流道对接的第二分流道、设置在下模仁上并且分别与第二分流道的两端对接的两条第二过渡流道、设置在下模仁上并对接于第二过渡流道的第三分流道、以及设置在上模仁与下模仁之间并对接于第三分流道两端的两条水口流道,两条水口流道分别与管状模腔的端部对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其特征在于,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还设置有对接于管状模腔的行位机构,行位机构设置有轴向伸入到管状模腔内的包胶杆件,且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对接包胶杆件端部的固定槽,固定槽位于两条水口流道之间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其特征在于,上模仁和下模仁均具有位于中部的流道板、对接在流道板两侧以外的模腔板、以及对接在两个模腔板以外的两个行位板,管状模腔和行位机构均具有两组,两组管状目前设置在模腔板中,两组行位机构对接在两个行位板以外的位置处,第二过渡流道的中部与第二分流道对接,使第二过渡流道的两端分别对接有第三分流道以分别作用到两个模腔板的管状模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其特征在于,在上模仁上镶嵌设置有进胶块,进胶口设置在进胶块上,第一分流道的上段设置在进胶块中,并且第一分流道通过其上段与进胶口对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其特征在于,在上模仁的下端设置有镶嵌块,第一分流道的下段设置在镶嵌块中,第二分流道设置在镶嵌块的下端。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其特征在于,第二分流道具有环状槽和对接在环状槽左右两端的连接槽,第一过渡流道的中部与第一分流道对接,第一过渡流道的两端分别与环状槽的前后端对接,连接槽与第二过渡流道对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其特征在于,水口流道具有设置在上模仁的上半段和设置在下模仁的下半段,水口流道对接管状模腔的一端呈逐渐收缩的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其特征在于,下模仁上设置有贯穿其下端的第一顶出通孔和第二顶出通孔,第一顶出通孔与第一过渡流道的中部对接,第二顶出通孔对接在第二过渡流道与第三分流道之间的位置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其特征在于,在第一顶出通孔的上端还设置有过渡锥孔,过渡锥孔上端开口的直径小于其下端开口的直径。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其特征在于,在第三分流道的中部位置处开设有扩张部,扩张部连接于固定槽。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上模仁和下模仁,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形成有用于成型产品的多个管状模腔,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上还成型有延伸至连接于模腔的流道;其中,流道包括设置在上模仁上端的进胶口、沿着进胶口延伸到上模仁下端的至少一条第一分流道、设置在下模仁上并且与第一分流道对接的第一过渡流道、设置在上模仁下端并且与第一过渡流道对接的第二分流道、设置在下模仁上并且分别与第二分流道的两端对接的两条第二过渡流道、设置在下模仁上并对接于第二过渡流道的第三分流道、以及设置在上模仁与下模仁之间并对接于第三分流道两端的两条水口流道,两条水口流道分别与管状模腔的端部对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其特征在于,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还设置有对接于管状模腔的行位机构,行位机构设置有轴向伸入到管状模腔内的包胶杆件,且在上模仁和下模仁之间还设置有用于对接包胶杆件端部的固定槽,固定槽位于两条水口流道之间的位置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具有流道几何平衡设计的模仁总成,其特征在于,上模仁和下模仁均具有位于中部的流道板、对接在流道板两侧以外的模腔板、以及对接在两个模腔板以外的两个行位板,管状模腔和行位机构均具有两组,两组管状目前设置在模腔板中,两组行位机构对接在两个行位板以外的位置处,第二过渡流道的中部与第二分流道对接,使第二过渡流道的两端分别对接有第三分流道以分别作用到两个模腔板的管状模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具有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洪星亮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丰收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