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64782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28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车辆的副车架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沿副车架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两个副车架纵梁,两个副车架纵梁沿副车架的第二方向排布,两个副车架纵梁连接在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垂直;沿第一方向第三横梁位于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之间,第三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副车架纵梁连接,第三横梁的端部具有朝向第一横梁延伸的第一延伸部,第三横梁的端部还具有朝向第二横梁延伸的第二延伸部。由此,通过设置第三横梁,并且使第三横梁的端部具有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能够提高副车架的抗疲劳强度和刚度,从而可以为车辆的动力总成提供可靠的悬置安装位。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的副车架、车辆的车身组件以及车辆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以电机为驱动动力的新能源车辆产业蓬勃发展,车辆的动力总成取代了燃油发动机的位置,但不论是以电机作为车辆的动力总成,还是以燃油发动机作为车辆的动力总成,车辆的动力总成均通过悬置固定(例如通过三点悬置固定),车辆的副车架需要为车辆的动力总成提供悬置安装位,然而,现有的副车架设计不合理,副车架的抗疲劳强度弱、刚度低,无法为车辆的动力总成提供可靠的悬置安装位。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的副车架,该车辆的副车架的抗疲劳强度高、刚度高。

2、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

3、本技术进一步地提出了一种车辆。

4、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的副车架包括: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沿所述副车架的第一方向间隔排布;两个副车架纵梁,两个所述副车架纵梁沿所述副车架的第二方向排布,两个所述副车架纵梁连接在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第三横梁,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三横梁位于所述第一横梁和所述第二横梁之间,所述第三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副车架纵梁连接,所述第三横梁的端部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横梁延伸的第一延伸部,所述第三横梁的端部还具有朝向所述第二横梁延伸的第二延伸部。

5、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的副车架,通过设置第三横梁,并且使第三横梁的端部具有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能够提高副车架的抗疲劳强度和刚度,从而可以为车辆的动力总成提供可靠的悬置安装位。

6、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每个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外侧壁连接有控制臂前安装架和控制臂后安装架,所述控制臂前安装架和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控制臂前安装架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对应设置。

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从所述第三横梁的中部至端部方向,所述第三横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尺寸逐渐增加。

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横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小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横梁沿所述副车架的第三方向的最大厚度尺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9、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三横梁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沿所述副车架的第三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以共同限定出腔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10、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一板体和/或所述第二板体具有加强凸台。

11、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车辆的副车架还包括:第一悬置安装架、第二悬置安装架和第三悬置安装架,所述第一悬置安装架和所述第二悬置安装架均固设于所述第一横梁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架设于所述第三横梁。

12、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一悬置安装架和所述第二悬置安装架之间。

13、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架设于所述第三横梁的中部位置。

14、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第二延伸部设有转向器安装部。

15、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每个所述副车架纵梁的上端设置有稳定杆安装支架,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与相应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和相应所述第二延伸部均连接。

16、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每个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外侧还连接有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适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纵梁连接,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加强支架位于相应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的后侧,所述加强支架与相应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连接。

17、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所述加强支架与相应所述副车架纵梁间形成夹角。

18、在本技术的一些示例中,至少一个所述副车架纵梁具有溃缩吸能段,所述溃缩吸能段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所述副车架纵梁内凹陷的溃缩凹陷结构。

19、根据本技术的车辆的车身组件,包括:车身主体,所述车身主体具有车身纵梁;副车架,所述副车架固设于所述车身纵梁且位于所述车身纵梁下方,所述副车架为上述的车辆的副车架。

20、根据本技术的车辆,包括上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

21、本技术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技术的实践了解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外侧壁连接有控制臂前安装架和控制臂后安装架,所述控制臂前安装架和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控制臂前安装架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三横梁的中部至端部方向,所述第三横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尺寸逐渐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横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小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横梁沿所述副车架的第三方向的最大厚度尺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横梁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沿所述副车架的第三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以共同限定出腔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或所述第二板体具有加强凸台。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悬置安装架、第二悬置安装架和第三悬置安装架,所述第一悬置安装架和所述第二悬置安装架均固设于所述第一横梁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架设于所述第三横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架位于所述第一悬置安装架和所述第二悬置安装架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三悬置安装架设于所述第三横梁的中部位置。

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部设有转向器安装部。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副车架纵梁的上端设置有稳定杆安装支架,所述稳定杆安装支架与相应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和相应所述第二延伸部均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外侧还连接有加强支架,所述加强支架适于与所述车辆的车身纵梁连接,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加强支架位于相应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的后侧,所述加强支架与相应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支架与相应所述副车架纵梁间形成夹角。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所述副车架纵梁具有溃缩吸能段,所述溃缩吸能段的上表面形成有朝向所述副车架纵梁内凹陷的溃缩凹陷结构。

15.一种车辆的车身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16.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辆的车身组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副车架纵梁的外侧壁连接有控制臂前安装架和控制臂后安装架,所述控制臂前安装架和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沿所述第一方向间隔排布,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第一延伸部与所述控制臂前安装架对应设置,所述第二延伸部与所述控制臂后安装架对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第三横梁的中部至端部方向,所述第三横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宽度尺寸逐渐增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横梁沿所述第一方向的最小宽度尺寸大于所述第三横梁沿所述副车架的第三方向的最大厚度尺寸,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横梁包括: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沿所述副车架的第三方向排布,且所述第一板体和所述第二板体连接以共同限定出腔体结构,其中,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方向和所述第三方向相互垂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和/或所述第二板体具有加强凸台。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的副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悬置安装架、第二悬置安装架和第三悬置安装架,所述第一悬置安装架和所述第二悬置安装架均固设于所述第一横梁且沿所述第二方向排布,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司浩然石振国刘帅臣毕如俊司凯中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