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超声磁共振联合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0472 阅读:25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超声磁共振联合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涉及超声、磁共振造影剂,具体涉及由修饰后的高分子聚合物囊壳以及包裹磁造影剂和生物活性气体的联合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该造影剂由修饰后的高分子聚合物组成的囊壳材料包裹磁共振造影剂和生物活性气体组成,其中囊壳材料主要包括高分子聚合物、靶向抗体、表面活性剂;该联合造影剂中,按重量百分比计,高分子聚合物占有的比例是10~30%,聚乙二醇1~10%,表面活性剂为0.01~5%,靶向抗体为5~10%,磁共振造影剂为0.4~1%,生物活性气体全氟戊烷为1~5%,其余为溶剂。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在超声造影剂稳定性和有效性方面提高的同时完成磁共振造影,既提高了病人的顺应性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超声、磁共振造影剂,具体涉及由修饰后的高分子聚合物囊壳以及包裹磁造影剂和生物活性气体的联合造影剂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超声造影剂(ultrasound contrast agent,UCA)是一类能够显著增强医学超声检测信号的诊断药剂,在人体微小血管和组织灌注检测与成像方面,使用UCA具有成像效果好、实时、操作方便、无离子辐射、无损性、适用面广等优点。超声造影剂的基本点是使用气体作为增强反射的介质。在经历了第一代游离微气泡造影剂、第二代包裹空气微气泡造影剂之后,第三代新型声学造影剂采用了血液弥散性极差的高分子氟碳气体作为包裹微气泡内的气体。微气泡造影剂开创了无创伤超声医学的一个崭新领域,目前除作为超声诊断药剂之外还具有分子成像、促进血栓溶解、促进基因转染及药物体内运输定点释放的作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以人体在核磁共振过程中所散发的电磁波以及与这些电磁波有关的参数,如质子密度、弛豫时间等作为成像参数进行成像。MRI可获得丰富的诊断信息,与CT(computer assistedtomography)及核素成像相比没有放射引起的电离损害。使用MRI造影剂可提高MRI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增强信号对比度和提高软组织图像的分辨率。不仅能显示人体组织器官的形态学改变,还能反映组织器官的功能性变化。软组织对比分辨率高,敏感性高,适用各种细小病变和肿瘤的早期发现。目前一般把MRI造影剂分为以下3类顺磁性,如二乙二胺五醋酸钆(Gd-DTPA);铁磁性,如Fe3O4微粒;超顺磁性,如超顺磁Fe3O4微粒、γ-Fe2O3。常规超声显像,包括彩色多普勒超声和彩色能量图,它们观察到的是一种相对静态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超声造影可能由于造影部分被组织遮掩不显影或者超声影像对比不明显而缺乏增强信息,使诊断不确定。故在疾病诊断的准确性方面被认为略逊于经常使用造影增强的MRI影像技术。本专利技术结合了超声和磁共振两种造影的优点,制备出超声-磁共振联合造影剂,病人使用该联合造影剂后,靶向到达病灶部位,先经超声造影后,再释放磁共振造影剂,进行磁共振造影,通过超声影像和磁共振影像的共同作用提高疾病诊断的准确性。在超声造影增强显像后,使用磁共振造影剂具有更多的优势,原因在于该联合造影剂具有(1)靶向性高分子聚合物表面抗体修饰包裹的超声-磁共振联合造影剂进入人体后,到达特异性的抗原组织,可较长时间进行超声显影,然后微气泡破裂释放出包裹的磁共振造影剂再进行磁共振造影;(2)稳定性好选择的高分子聚合物化学性质稳定,具有良好的粘弹性,在血液循环中更能耐压,超声造影时间持续长;(3)安全性在制备过程中选择了天然或合成的生物可降解聚合物,具有对人体无害和生物相容性好的特点;(4)准确性超声造影后再进行磁共振造影,磁共振造影弥补了超声造影局部显性不准确的缺点,从而提高疾病诊断的效率并提高准确性。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1)改进微气泡造影剂的囊壳材料;(2)将磁共振造影剂装载到超声微气泡上;(3)优化联合造影剂的制备工艺。通过本专利技术能够在超声造影剂稳定性和有效性方面提高的同时完成磁共振造影,既提高了病人的顺应性又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技术方案1.本专利技术的超声磁共振联合造影剂由修饰后的高分子聚合物组成的囊壳材料包裹磁共振造影剂和生物活性气体组成,其中囊壳材料主要包括高分子聚合物、靶向抗体、表面活性剂;该联合造影剂中,按重量百分比计,高分子聚合物占有的比例是10~30%,聚乙二醇1~10%,表面活性剂为0.01~5%,靶向抗体为5~10%,磁共振造影剂为0.4~1%,生物活性气体全氟戊烷为1~5%,其余为溶剂。高分子聚合物为聚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或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或羧甲基淀粉、或羧甲基纤维素、或海藻酸钠、或壳聚糖。表面活性剂为吐温80和司盘60或司盘80。靶向抗体为Rb40.34抗P-选择性蛋白抗体、生物素、抗生物素蛋白链霉素。磁共振造影剂为二乙二胺五醋酸酯或聚合物修饰的超顺磁Fe3O4纳米粒或聚合物修饰的γ-Fe2O3。所述的溶剂为pH=7.4±0.1的去离子水。2.超声磁共振联合造影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将囊壳材料与水介质或非水介质接触,使其成为液体状态,得到囊壳材料溶液。步骤b囊壳材料溶液经高压灭菌后,加入磁共振造影剂二乙二胺五醋酸酯(Gd-DTPA),在超声波声振仪中声振空化处理持续3~5分钟,同时加入全氟戊烷,进行声振处理,得囊壳材料包裹磁共振造影剂和全氟戊烷的微气泡溶液;步骤c取步骤b的聚合物微气泡经磷酸缓冲液洗涤后,加入抗生物素蛋白链霉素,反应20~30分钟后经磷酸缓冲液洗涤,加入生物素耦合的p-选择性蛋白抗体Rb40.34,反应20~30分钟,再经磷酸缓冲液洗涤,制备得表面带p-选择性蛋白抗体的具有靶向性的超声-磁共振联合造影剂微球溶液;其中磷酸缓冲液pH=7.4±0.1;步骤d将步骤c制备的超声-磁共振联合造影剂微球溶液充分混匀后,测定溶液微球的各项指标微球浓度、粒径及粒径分布、稳定性、造影剂包封率、体外超声影像、体外磁共振造影剂释放情况和体外靶向性,并优化处方调整到最佳值,最后将符合要求的微球溶液分装入小包装瓶中。或在步骤a聚合物溶液中加入超顺磁Fe3O4或γ-Fe2O3制备聚合物修饰的超顺磁Fe3O4纳米粒或聚合物修饰的γ-Fe2O3后,在步骤b中仅加入全氟戊烷,按照步骤c和步骤d制备得表面带p-选择性蛋白抗体的具有靶向性的超声-磁共振联合造影剂微球溶液;测定溶液中微球的各项指标微球浓度、粒径及粒径分布、稳定性、造影剂包封率、体外超声影像、体外磁共振造影剂释放情况和体外靶向性,并优化处方调整到最佳值,最后将符合要求的微球溶液分装入小包装瓶中。附图说明图1是超声-磁共振联合造影剂的制备工艺一,图2是超声-磁共振联合造影剂的制备工艺二,图3是磁共振微气泡的结构示意图,其中有靶向配体1、聚合物囊壳2、磁共振造影剂3、全氟戊烷4。具体实施例方式本专利技术的超声磁共振联合造影剂由修饰后的高分子聚合物组成的囊壳材料包裹磁共振造影剂和生物活性气体组成,其中囊壳材料主要包括高分子聚合物、靶向抗体、表面活性剂;该联合造影剂中,按重量百分比计,高分子聚合物占有的比例是10~30%,聚乙二醇1~10%,表面活性剂为0.01~5%,靶向抗体为5~10%,磁共振造影剂为0.4~1%,生物活性气体全氟戊烷为1~5%,其余为溶剂。材料1)聚丁基-2-氰基丙烯酸酯(PBCA)或二棕榈酰磷脂酰胆碱(DPPC)或羧甲基淀粉(CMS)或羧甲基纤维素(CMC)或海藻酸钠或壳聚糖2)聚乙二醇(PEG)3)吐温804)司盘60或司盘805)Rb40.34抗P-选择性蛋白抗体6)生物素7)抗生物素蛋白链霉素8)二乙二胺五醋酸酯(Gd-DTPA)或聚合物修饰的超顺磁Fe3O4纳米粒9)全氟戊烷,具体实施实例1联合造影剂的处方组成配方组成1(上限组成)羧甲基淀粉修饰超顺磁Fe3O4纳米粒1g聚乙二醇(PEG) 100g吐温80 30g司盘80 30gRb40.34抗P-选择性蛋白抗体 10μg生物素 5.5μg抗生物素蛋 5.5μg全氟戊烷 5g去离子水 总10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超声磁共振联合造影剂,其特征在于该造影剂由修饰后的高分子聚合物组成的囊壳材料包裹磁共振造影剂和生物活性气体组成,其中囊壳材料主要包括高分子聚合物、靶向抗体、表面活性剂;该联合造影剂中,按重量百分比计,高分子聚合物占有的比例是10~30%,聚乙二醇1~10%,表面活性剂为0.01~5%,靶向抗体为5~10%,磁共振造影剂为0.4~1%,生物活性气体全氟戊烷为1~5%,其余为溶剂。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宁杨芳吉民张宇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4[中国|南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