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预制梁柱框架,具体为一种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柱框架。
技术介绍
1、建筑工业化是用工厂工业化生产、现场组装的方式去取代传统建筑业现场加工生产的建造模式变革,对混凝土结构的影响最为显著。随着“绿色建造”理念的提出,建筑工业化的进程快速发展,装配式建筑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关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作为一种工业化结构形式,相比传统现浇混凝土结构,其在施工效率方面存在显著优势,使其在各种住宅、办公楼、工业厂房等建筑中得到广泛应用。
2、作为装配式结构的一种,叠合结构由预制部分和后浇部分组成,预制部分在达到强度后运送至施工现场进行装配,作为后浇叠合部分的模板。在预制部分的基础上对后浇部分进行施工,施工过程中预制部分需承担预制部分和后浇部分的结构自重,以及施工阶段产生的施工荷载。待后浇部分达到强度后与预制部分共同承担结构所受的全部恒载和活载。
3、当叠合梁的跨度较大时,常采用预制预应力梁。预制预应力梁不仅能够作为模板,而且不需要架设额外支撑就能够承受后浇部分自重和施工荷载。因此,装配式叠合框架能大幅降低脚手架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柱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1)、混凝土柱(2)、第二阶段预应力筋(3)和后浇混凝土叠合层(4);所述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1)包括内埋第一阶段预应力筋(101)、内埋波纹管(102)、底部纵筋(103)和箍筋(104),所述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1)的底部设置内埋第一阶段预应力筋(101)、底部纵筋(103),所述内埋波纹管(102)伸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1)的表面,所述箍筋(104)垂直于底部纵筋(103);所述混凝土柱(2)包括牛腿(201)、钢筋连接部(202)和柱体(203),所述柱体(203)的侧边设置用于搁置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柱框架,其特征在于:包括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1)、混凝土柱(2)、第二阶段预应力筋(3)和后浇混凝土叠合层(4);所述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1)包括内埋第一阶段预应力筋(101)、内埋波纹管(102)、底部纵筋(103)和箍筋(104),所述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1)的底部设置内埋第一阶段预应力筋(101)、底部纵筋(103),所述内埋波纹管(102)伸出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1)的表面,所述箍筋(104)垂直于底部纵筋(103);所述混凝土柱(2)包括牛腿(201)、钢筋连接部(202)和柱体(203),所述柱体(203)的侧边设置用于搁置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1)的牛腿(201),所述柱体(203)靠近牛腿(201)的一端设置钢筋连接部(202),所述钢筋连接部(202)上贯穿有外露波纹管(5),所述外露波纹管(5)与内埋波纹管(102)相连,并且其内部穿过第二阶段预应力筋(3)形成连续预应力筋;所述后浇混凝土叠合层(4)设置在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1)表面、相邻的混凝土柱(2)之间;所述后浇混凝土叠合层(4)内设置上部纵筋(401),所述上部纵筋(401)与箍筋(104)、钢筋连接部(202)相连;所述内埋第一阶段预应力筋(101)通过张拉将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梁(1)压紧;所述第二阶段预应力筋(3)待后浇混凝土叠合层(4)凝固后张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埋波纹管(102)成反抛物线型,所述外露波纹管(5)成抛物线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叠合梁柱框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凝土柱(2)为预制柱或现浇柱。
4.根据权利...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春林,崔天霞,吴京,曾滨,陈映,吴睿喆,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