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景观植物防控桃树虫害设计的桃园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8770 阅读:26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园林技术领域的利用景观植物防控桃树虫害设计的桃园。由多个景观单元组成,每个景观单元包含内部功能区和边缘功能辐射区两部分,内部功能区为正方形,边长为60-80米,桃园周围设有5-8米边缘功能辐射带,桃园内部桃树行间交替间植向日葵和藿香蓟,桃树下满铺白花三叶草和紫花苜蓿。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构建了一个生态化、景观化的新型桃园生态环境的方法。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植物种类和合理的配置模式,对桃树虫害进行控制。达到农药的减量使用,提高水果产品安全性的目的。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的植物种类皆为华东地区乡土植物,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适合在华东地区推行,尤其适合上海地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是一种园林
利用植物配置的桃园,具体地说,是一种利用 景观植物防控桃树虫害设计的桃园。
技术介绍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桃的需求量和质量要求日 渐提高,进而使桃树虫害的无公害防治成为桃生产的大势所趋。国家林业局明确提出要大 力推行无公害的防治技术,推动防治工作从化学防治为主转化为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根本转 变。通过这种防治方式的转变,可以减轻长期以来桃生产对原有生态系统的影响和破坏,促 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桃是上海郊区的重要农业产品之一,也是人们生活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非 常巨大的市场需求。但是在现在上海的桃生产过程当中存在着产量低、质量差的问题,影响 桃产业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病虫害的防治不利,过于依靠化学农药的大面 积使用,造成害虫产生抗药性以及农药残留等问题,每年的损失十分严重。为此,有关科研 部门每年投入相当大的人力财力进行桃树虫害无公害防治的研究和实践工作,取得了一定 的成效。在这种情况下提出利用景观植物进行桃树病虫害的防控,推行无公害防治模式,是 促进农村生态稳定、农业增收和环境美化的重要手段。经过对现有技术检索发现,杨景伟在《园林设计与病虫害的发生》(中国园林, 2003),马之胜和贾云云在《桃病虫无公害防治新技术》(河北果树,2003)都有提到利用植 物的合理配置对植物病虫害进行控制,对植物之间有关病虫害的相互作用进行了描述,对 植物搭配模式提出了建议。董杰在《桃园生草对桃潜叶蛾及其天敌的影响》(第五届生物多 样性保护与利用高新科技国际研讨会,2006),郑效虎等在《白花三叶草对桃园害虫控制作 用的初步研究》(山东农业科学,2009)都有对桃园覆草在桃树虫害控制方面作用的研究。 但是都没有提出一个完整植物景观体系的构建方法。在进一步的检索中,尚未发现与本发 明主题相同或者类似的文献报道。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以及上海地区桃树病虫害控制需求和特点, 提出一种利用景观植物防控桃树虫害设计的桃园。本专利技术构建一个生物多样性高、景观美 化的桃园环境,通过非化学药物手段使得桃园内的虫害受到控制,实现桃园农药的减量化 使用,提高桃的质量和食用安全性。经过调查,上海地区桃树的主要虫害为桃蛀螟、桃潜叶蛾、梨小食心虫三种。为了 实现利用景观植物控制桃树虫害的目的,本专利技术选取对上述桃树主要虫害具有控制作用的 植物向日葵、紫花苜蓿、白花三叶草、李树、臭椿、苦楝等13种植物。在桃园中将这些植物 以及其他景观性植物按照、一定比例和配置方式进行种植。本专利技术由多个景观单元组成,每个景观单元包含内部功能区和边缘功能辐射区两3部分。内部功能区为正方形,边长为60-80米,桃园周围设有5-8米边缘功能辐射带,桃园 内部桃树行间交替间植向日葵和藿香蓟,桃树下满铺白花三叶草和紫花苜蓿。所述内部功能区植物配置分为两部分具体为桃树行间交替间植向日葵和藿香 蓟;桃树树下种植白花三叶草和紫花苜蓿。所述的内部功能区桃树行间距为4-5米,向日葵选取高度1. 5-1. 8米的矮杆、盘 大、开花早的品种,种植间距1. 5-2米,藿香蓟条带宽度0. 5-0. 8米,栽培密度9-16株/m2。所述的内部功能区树下种植白花三叶草和紫花苜蓿,密度为满铺。紫花苜蓿白 花三叶草面积比=3 1,其中白花三叶草种植更靠近桃树树根,紫花苜蓿种植相对远离桃 树根部,每年三月中旬播种,桃收获以后,收获并作为绿肥使用,便于轮作其他作物。所述边缘功能辐射带,设计为三层,具体为大乔木为上层高度4-5米,郁闭度50% -60% ;上层功能性植物上层景观植物 数量比=6 4,常绿乔木落叶乔木数量比=5 5;小乔木为中层高度2-3米,郁闭度30% -40% ;中层功能性植物中层景观植物 数量比=5 5,常绿小乔木落叶小乔木数量比=6 4;灌木、地被为下层高度< 1米,郁闭度80%-90%;下层功能性植物下层景观植 物=6 4,灌木草本面积比=2 8。所述的上层功能性植物包括乌桕、苦楝、臭椿等比例混植;所述的上层景观植物包括榉树、广玉兰、女贞、栾树等比例混植。所述的中层中功能性植物包括丁香、李树、紫薇等比例混植,其中李树种植间距 为25-30米。所述的中层景观植物包括红叶李、桂花、石榴等比例混植。所述的下层功能性植物包括向日葵、藿香蓟、紫花苜蓿、白花三叶草、油菜等比例 混植。所述的下层景观植物包括红花继木、瓜子黄杨、桃叶珊瑚、红叶石楠、美人蕉、美 丽月见草等比例混植。所述的边缘功能辐射带大乔木高度为4-5米,与桃园内部桃树距离为3-5米。本专利技术根据不同植物对桃树虫害控制的作用强弱将栽植的植物分为三个等级 (如表1所示),同时列出忌种植物作为第四个等级。以一级(功能性)植物为主,以二级 (弱功能性)植物作为辅助,并且配合种植三级(景观性)植物,避免种四级(忌种)植物, 做到虫害控制和景观美化一体化。表1植物功能分类表一级二级三级四级(功能性植物)(弱功能性植物)(景观美化性植物)(忌种植物)向日葵油菜榉树梨树李树乌桕广玉兰禾本科植物藿香蓟连翘红叶李胡桃科植物紫花苜蓿紫蔽栾树白花三叶草丁香桂花野蔷薇石榴苦楝红叶石楠臭椿红花继木瓜子黄杨桃叶珊瑚美人蕉本专利技术具体配置为①依据本专利技术桃园景观单元应为正方形,内部功能区边长为60-80米,桃园周围 设有5-8米边缘功能辐射带。如此可以保证边缘功能辐射带中的功能性植物的功能辐射范 围覆盖整个桃园范围,同时保证了桃园生产用地和绿化用地的合理分配。②功能辐射带中央为乔木带(冠层宽度3-4米),两侧依次为小乔木带(宽度 1.5-2米)、灌木带(宽度0. 5-1米)和草本植物带(宽度1-2米),辐射带整体呈中间高两 边低的形态,在辐射带两侧形成景观视面。③辐射带中心乔木高度为4-5米,乔木与桃园内部桃树距离保持在3-5米,防止绿 化种植影响桃树正常光照。④辐射带小乔木中零星种植李树,种植间距为25-30米。不宜种植密度过高,防止 与桃树相互影响。⑤内部功能区桃树行距4-5米,保证桃树正常生长空间,同时行间交替间植向日 葵和藿香蓟条带。其中向日葵应选取因为矮杆(高度1.5-1.8米)、盘大、开花早的品种,栽 培间距1. 5-2米,四月上旬播种。藿香蓟条带宽度0. 5-0. 8米,栽培密度9-16株/m2,四月 上旬播种。⑥内部功能区桃树下种植紫花苜蓿和白花三叶草,种植密度为满铺。其中白花三 叶草种植更靠近桃树树根,紫花苜蓿种植相对远离桃树根部,以利于白花三叶草度过夏季 高温。每年三月中旬播种,秋后(桃收获以后)收获并作为绿肥使用,便于轮作其他作物。⑦桃园种植片区附近(1000米范围内)避免种植梨树,防止相互影响加重虫害危fe ο本专利技术构建了一个生态化、景观化的新型桃园生态环境。利用具有针对性的植物 种类和合理的配置模式,对桃树虫害进行控制。达到农药的减量使用,提高桃质量的目的。 植物配置包含边缘功能辐射带和内部功能区,两部分互为补充,形成完整的桃树虫害植物 控制体系。本专利技术涉及的植物种类皆为华东地区乡土植物,方法简单易行、成本较低,适合 在华东地区推行,尤其适合上海地区。附图说明图1景观单元种植格局平面示意图。图2边缘功能辐射带种植模式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利用景观植物防控桃树虫害设计的桃园,其特征在于,由多个景观单元组成,每个景观单元包含内部功能区和边缘功能辐射区两部分,内部功能区为正方形,边长为60-80米,桃园周围设有5-8米边缘功能辐射带,桃园内部桃树行间交替间植向日葵和藿香蓟,桃树下满铺白花三叶草和紫花苜蓿。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利用景观植物防控桃树虫害设计的桃园,其特征在于,由多个景观单元组成,每个景观单元包含内部功能区和边缘功能辐射区两部分,内部功能区为正方形,边长为60 80米,桃园周围设有5 8米边缘功能辐射带,桃园内部桃树行间交替间植向日葵和藿香蓟,桃树下满铺白花三叶草和紫花苜蓿。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景观植物防控桃树虫害设计的桃园,其特征是,所述内 部功能区植物配置分为两部分具体为桃树行间交替间植向日葵和藿香蓟;桃树树下种植 白花三叶草和紫花苜蓿。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利用景观植物防控桃树虫害设计的桃园,其特征是,所述的 内部功能区桃树行间距为4-5米,向日葵选取高度1. 5-1. 8米,种植间距1. 5-2米;藿香蓟 条带宽度0. 5-0. 8米,栽培密度9-16株/m2 ;种植白花三叶草和紫花苜蓿,紫花苜蓿白花 三叶草面积比=3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利用景观植物防控桃树虫害设计的桃园,其特征是,所述边 缘功能辐射带,设计为三层,具体为大乔木为上层高度4-5米,郁闭度50% -60% ;上层功能性植物上层景观植物数量 比=6 4,常绿乔木落叶乔木数量比=5 5;小乔木为中层高度2-3米,郁闭度30% -4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宁仁松车生泉靳思佳周娴潘桂菱李怡然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交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1[中国|上海]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