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草烟与莠灭净混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92133 阅读:312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氟草烟与莠灭净混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1)配比:氟草烟与阿灭净的重量配比为1∶7.5~15;(2)使用方法:在薇甘菊萌发至开花前将氟草烟与阿灭净分别溶解再混合兑水喷雾,(3)使用量:氟草烟用量为6-8g/667m2;莠灭净用量为60-80g/667m2;兑水45-75升喷雾。本发明专利技术的优点: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提高了对薇甘菊的防治效果提高5.25~14.25%。用药量明显降低,减低防治成本。一次施药可控制薇甘菊在12-18个月的发生与危害,可减少除草剂应用的次数,实现持久控制。可适合施药的时期长,在薇甘菊幼苗期至开花现蕾期均可应用,解决了其它除草剂只能在薇甘菊萌发前或者只能在生长期间应用的局限性。该除草剂配方不仅可防治生长期间的薇甘菊,而且对根部萌发和种子萌发的薇甘菊潜在种群具有较好作用,实现茎叶处理和土壤封闭处理的双重功效。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防治恶性杂草薇甘菊除草剂的
,具体的是一种氟草烟与 莠灭净混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
技术介绍
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 H. B. K)为多年生藤本植物,是世界上危害最为严重 的100种重大有害生物之一。已广泛入侵与扩散到热带、亚热带国家和地区,成为“绿色杀 手”。该入侵物种近年来在我国云南、广东、深圳、海南、香港和台湾等地扩散与暴发,造成巨 大的农业经济损失,导致生物多样性严重丧失和生态系统的恶化。目前生产上应用防治薇 甘菊的除草剂普遍存在防治效果差、安全性和选择性低等缺点,尤其是在化学除草剂应用 后3-6个月内,薇甘菊能够迅速复发和二次入侵,导致生产上永无休止地投入巨大人力和 物力进行控制。通常的除草剂难以杀灭薇甘菊的根部,应用后薇甘菊能够迅速恢复,并且多 种非靶标植物被除草剂杀灭,对多种粮食作物、果树和蔬菜作物发生严重的药害。迄今为 止,缺少理想的化学除草剂,不能满足生产上的实际需要。因此,高效和持久控制薇甘菊在 农林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和较好的应用前景。氟草烟和莠灭净,通用名称(1) f Iuroxypyr ; (2) ametryn化学名称(1)4-氨基-3,5- 二氯-6氟_2吡啶氧乙酸;(2) 2-甲硫基-4-乙氨基-6-异丙氨基-1,3,5-三嗪化学结构式(chemblink网站下载);H HOClN NHO^oWnh2Li 丁Vl^ χFfluroypyrζametryn理化性质(1)氟草烟纯品为白色结晶体,相对分子质量255. 0,熔点232 233°C,20°C时蒸汽压3. 784X10_6mPa。相对密度1. 09 (24°C ),20°C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 91mg/L,在其它溶剂中的溶解度(mg/L)丙酮51. 0,甲醇34. 6,乙酸乙酯10. 6,异丙醇9. 2。 (2)莠灭净原药为百色粉末,熔点84 86°C (石油醚中重结晶),蒸汽压0. 112mPa/2(TC, 20°C时在水中的溶解度为185mg/L。易溶于有机溶剂。在微酸或微碱性介质中稳定,而在强 酸或强碱介质中则水解为无除草活性的6-羟基衍生物。毒性(1)氟草烟大鼠急性经口 LD5tl为2405mg/kg,兔急性经皮LD5tl > 5000mg/ kg,大鼠急性吸入LC5tl(4h) > 0.296mg/kg。在试验剂量内对动物无致畸、致突变和致癌作 用,对鱼类和鸟类毒性较低。(2)莠灭净按我国农药毒性分级标准属低毒除草剂,大鼠急 性经口毒性为LD5tl为673毫克/公斤,兔经皮毒性LD5tl > 1000毫克/公斤,对兔皮肤和眼 睛有轻微刺激作用。作用特点(1)氟草烟是内吸传导型苗后除草剂。药后很快被植物吸收,使敏感植物出现典型激素类除草剂的反应,植株畸形与扭曲。对阔叶杂草效果好,对禾本科和莎草杂 草无效;广泛用于阔叶杂草。适用作物有大麦、玉米、燕麦、牧草、水稻、高梁、甘蔗、小麦等。 (2)莠灭净为选择性内吸传导型除草剂。杀草作用迅速,是一种典型的光合作用抑制剂。通 过对光合作用电子传递的抑制,导致叶片内亚硝酸盐积累,使植物受害死亡。对刚萌发的的 杂草防除效果最好,可被O 5厘米土壤吸附,使杂草萌发出土时接触到药剂。除草剂的有效性取决于除草剂的类型、施用量、剂型、具体的有害植物、及土壤等, 由于存在大量可能的影响因素,目前尚没能哪种除草剂能对所有杂草均有效。为了提高除 草剂的效能,人们将多种除草剂组合使用。但是当两种或多种除草剂混合使用时,很多除草 剂出现物理和生物的不相容性,出现稳定性差,甚至相互对抗的现象。以难治性杂草薇甘菊 为靶标,从众多除草剂中筛选出相互不对抗,可明显增强除草功效,且稳定性好,用药量低, 安全性好的除草剂,是当前农业科学中的重要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当前化学防治薇甘菊所存在防治效差和控制时期短的问 题,提供一种,并研究和验证出其最佳应用的时期 及使用方法,可达到高效、快速和持久控制薇甘菊的发生与危害。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其特征在于,具体步 骤如下(1)配比氟草烟与阿灭净的重量配比为1 7. 5 15,(2)使用方法在薇甘 菊萌发至开花前将氟草烟与阿灭净分别溶解再混合兑水喷雾,(3)使用量氟草烟用量为 6-8g/667m2 ;莠灭净用量为60_80g/667m2 ;兑水45-75升喷雾。步骤(2)中所述的氟草烟和莠灭净的具体用量为薇甘菊幼苗期采用氟草烟 6g/667m2和莠灭净80g/667m2分别溶解再混合兑水喷雾;薇甘菊生长旺盛期采用氟草烟 8g/667m2和莠灭净80g/667m2分别溶解再混合兑水喷雾;薇甘菊开花现蕾期采用氟草烟 8g/667m2和莠灭净60g/667m2分别溶解再混合兑水喷雾。步骤(2)中所述的氟草烟和莠灭净兑水的具体用量为薇甘菊的苗期每亩将药兑 水45升喷雾;薇甘菊的生长旺盛期每亩将药兑水60升喷雾;薇甘菊开花现蕾期每亩将药 兑水75升喷雾。采用氟草烟和莠灭净原药时分别采用酒精溶剂溶解,并加入洗衣粉或者有机硅作 为吸附剂、湿展剂。适用于玉米、甘蔗、果园、橡胶和非耕地中应用,施药区远离水源保护区和蔬菜种 植区。本项专利技术以难治性杂草薇甘菊为靶标,通过氟草烟与莠灭净混用的互作规律研 究,筛选除最优配比和关键应用技术研究。本专利技术主要是针对当前化学防治薇甘菊所存在 防治效差和控制时期短的问题,提供一种防除薇甘菊的除草剂混用配方,并研究和验证出 其最佳应用的时期、浓度、次数和方法,达到高效、快速和持久控制薇甘菊的发生与危害。该 除草剂混用配方使用的有效成分氟草烟及莠灭净均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长期推广使用以 来表现出良好的防治阔叶杂草效果,但单独应用于防治薇甘菊则存在效果低和控制时期短 的特点,而难以大面积推广应用。氟草烟作为茎叶处理除草剂喷雾应用于薇甘菊的植株,薇 甘菊植株迅速停止生长,7-15天出现植株地上上枯黄和萎焉而致死,表现作用迅速的特点,但该除草剂对薇甘菊根部杀伤能力较差,尤其是土壤中薇甘菊的种子萌发无效,因此控制 时期较短,数周后薇甘菊的根部和种子依然大量萌发产生幼苗;莠灭净是一个兼具茎叶处 理和土壤处理功效的除草剂,喷雾在薇甘菊的叶片和植株后,可抑制薇甘菊正常的光合作 用,对薇甘菊的幼苗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但对防治多年生的薇甘菊成株效果极差而不能 应用;该除草剂可被0-5厘米土壤吸附,对薇甘菊种子萌发和根部再次萌发而产生幼苗效 果最好,而且持效期可长达6个月以上。本专利技术经长期进行生物测定、田间防治效果调查、 施药后的监测等大量的研究工作,开发出利用二者产生增效的最佳配方,通过最佳时期、浓 度、次数和方法的研究与应用,防治薇甘菊的效果达到90%以上,能够杀灭薇甘菊的根部和 土壤中能够萌发的种子。12-18个月后监测薇甘菊未有复发情况,实现了持久性控制的效 果。试验结果表明,两种成分混用产生明显的增效作用,防治效果达到90%以上;筛选的配 方效果显著高于两种除草剂单独应用;防治后12-18个月监测,薇甘菊的复发率较低,盖度 为未防治区的5%。2009年和2010年期间,在云南省用于 防治示范面积1000亩。实践表 明,本专利技术用于防治薇甘菊具有见效快、效果好和控制时期较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氟草烟与莠灭净混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1)配比:氟草烟与阿灭净的重量配比为1∶7.5~15(2)使用方法:在薇甘菊萌发至开花前将氟草烟与阿灭净分别溶解再混合兑水喷雾,(3)使用量:氟草烟用量为6-8g/667m↑[2];莠灭净用量为60-80g/667m↑[2];兑水45-75升喷雾。

【技术特征摘要】
氟草烟与莠灭净混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步骤如下(1)配比氟草烟与阿灭净的重量配比为1∶7.5~15(2)使用方法在薇甘菊萌发至开花前将氟草烟与阿灭净分别溶解再混合兑水喷雾,(3)使用量氟草烟用量为6 8g/667m2;莠灭净用量为60 80g/667m2;兑水45 75升喷雾。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氟草烟与莠灭净混用防治薇甘菊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 (2)中所述的氟草烟和莠灭净的具体用量为薇甘菊幼苗期采用氟草烟6g/667m2和莠灭 净80g/667m2分别溶解再混合兑水喷雾;薇甘菊生长旺盛期采用氟草烟8g/667m2和莠灭净 80g/667m2分别溶解再混合兑水喷雾;薇甘菊开花现蕾期采用氟草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付斗徐高峰李天林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53[中国|云南]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