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压器线圈干燥淋油装置及工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76158 阅读:29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变压器线圈干燥淋油装置及工艺,包括设置在真空汽相炉内壁上的外淋油部分和设置在线圈内经中的内淋油部分,外淋油部分包括安装在真空汽相炉纵向两侧内壁的两排喷头,以及安装在真空汽相炉横向一侧内壁的一排喷头,该三排喷头由纵向联接管、横向联接管相联成外淋油管路,该外淋油管路通过一个三通与真空汽相炉的进油口连通;内淋油部分包括喷射时可覆盖线圈内径的至少四个喷头构成的喷淋组件,该喷淋组件固定在线圈立柱上部,并通过所述三通管与真空汽相炉的进油口连通。线圈干燥处理结束后,不开启炉盖,直接对线圈进行淋油操作,淋油结束后再次对线圈进行抽真空,表面喷煤油蒸汽干燥,最后将干燥淋油处理后的线圈出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变压器线圈真空干燥时的淋油装置及淋油工艺。
技术介绍
生产制造变压器时,为了实现线圈中使用的绝缘件浸透变压器油,延长线圈组装 操作时在空气中暴露的时间,降低线圈绝缘暴露过程中的吸潮情况,缓解线圈尺寸受潮变 形,在线圈真空汽相干燥阶段要对干燥中的线圈进行淋油处理。以往国内没有相关干燥淋 油装置经验,而国外的装置由于其体积大,基本与其生产线固定不可拆卸,导致了硬件造价 高,单次利用不方便,需要配套设置的设备过多等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内外结合的淋油方式、可控、可拆卸,简捷方便的淋油 装置及工艺,确保线圈全部能淋到变压器油,并且可以在对线圈进行汽相真空干燥的同时 对其进行淋油处理。为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一种变压器线圈干燥淋油装置,包括设置在真空汽相炉内壁上的外淋油部分,其 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线圈内径中的内淋油部分,所述外淋油部分包括安装在真空汽相 炉纵向两侧内壁的两排喷头,以及安装在真空汽相炉横向一侧内壁的一排喷头,该三排喷 头由纵向联接管、横向联接管相联成外淋油管路,该外淋油管路通过一个三通与真空汽相 炉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内淋油部分包括喷射时可覆盖线圈内径的至少四个喷头构成的喷淋 组件,该喷淋组件固定在线圈立柱上部,并通过所述三通管与真空汽相炉的进油口连通。上述方案中,所述喷淋组件包括三件分别设置在三个线圈内径中,该三件喷淋组 件通过一个四通与三通连接。所述喷淋组件包括由喷头架联管连接的呈平行的上层喷头架 和下层喷头架,每个喷头架由三根管子组成一开口方形结构,四个喷头分别安装在四个角 上,喷头架联管连接三通或四通。所述上、下两层喷头架平面方向相互交错90度,使八个喷 头沿线圈内径均布。所述进油口与三通、三通与外淋油管路、三通与喷淋组件或四通、四通 与喷淋组件之间的连接,均由金属丝软管实现。采用前述装置的变压器线圈干燥淋油工艺,其特征在于,包括下述步骤将装有喷 淋组件的变压器线圈放进真空汽相炉中先进性干燥处理,干燥处理结束后,不开启炉盖,对 线圈进行淋油操作,进油油温控制在35士5°,按小于回收油罐存储量进行供油;淋油结束 后将回收油罐内的油排回油库,再次对淋油后的线圈进行抽真空,表面喷煤油蒸汽0.5小 时,保持真空再干燥5小时,最后将干燥淋油处理后的线圈出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是1、本专利技术装置及工艺利用工况环境清洁的汽相干燥炉进行,避免了多种污染源对 线圈造成污染,无须另外占用厂房面积。线圈淋油完毕后,在炉内通过汽相干燥可将线圈表 面多余油份清除干净,达到线圈出炉后绝缘件无滴、渗油现象。2、本专利技术使用于淋油的变压器油直接来源于储油罐的达标油。用汽相干燥炉内专 用的回收装置对使用后的变压器油进行回收,再经过滤油机过滤达标后,再次利用,保证每 次淋油时所使用的油均为达标油。3、可同时在炉内进行3个线圈的淋油。4、本专利技术在变压器线圈真空干燥过程增加部分工序时间外,无须单独的工序时间 及人工。5、本专利技术装置零件均使用标准件(喷头、管路),更换方便。 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为安装有本专利技术装置外部喷淋部分的汽相干燥炉的俯视图。、图2为安装有本专利技术装置外部喷淋部分的汽相干燥炉的左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装置内部部喷淋部分结构示意图。图4、图5分别为图3的A向、B向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装置内部喷淋部分在线圈中的安装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装置的管路连接原理图。图1至图7中1、喷头;2、炉体;3、纵向联接管;4、横向联接管;6、金属丝软管;7、三 通;8、进油口 ;9、上层喷头架;10、下层喷头架;11、喷头架联管;12、线圈内径;13、线圈; 14、喷淋组件;15、立柱;16、底盘;17、四通;18、外淋油管路。 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变压器线圈干燥淋油装置,包括设置在真空汽相炉内壁上 的外淋油部分,设置在线圈内经中的内淋油部分。外淋油部分包括安装在真空汽相炉炉体2 纵向两侧内壁的两排喷头1,以及安装在炉体2横向一侧内壁的一排喷头1,两排纵向喷头 由纵向联接管3连接,一排横向喷头由横向联接管4相联,构成外淋油管路18 (图7)。外淋 油管路通过一个三通7与真空汽相炉的进油口 8连通。内淋油部分包括喷射时可覆盖线圈 内径12(图4图5)的至少四个喷头1构成的喷淋组件,该喷淋组件固定在线圈立柱6上部 (图6),并通过三通管7与真空汽相炉的进油口 8连通。如图3至图6所示,喷淋组件14包括由喷头架联管11连接的呈平行的上层喷头 架9和下层喷头架10,每个喷头架由三根管子组成一开口方形结构,四个喷头1分别安装在 四个角上,喷头架联管连接三通7。内、外淋油部分的喷头1采用喷淋角度为110度的实心锥形金属喷嘴,并可利用更 换喷嘴大小控制流量。喷头1在真空状态中采用液滴间激荡粉碎原理,将喷射出来的变压 器油液滴雾化,减小液滴对线圈绝缘层的冲击力度,降低线圈绝缘层损坏的可能性。作为进一步改进,上、下两层喷头架9、10平面方向也可以相互交错90度,使八个 喷头沿线圈内径均布。如图7所示,采用三件喷淋组件14分别设置在三个线圈内经12中,该三件喷淋组 件通过一个四通17与三通7连接。进油口 8与三通7、三通与外淋油管路18、三通7与喷 淋组件14或四通17、四通17与喷淋组件14之间的连接,均由带法兰的金属丝软管6实现。 金属丝软管6为金属丝包裹耐高温高压软管,可长时间承受150°C高温、真空状态及管内4强压状态。外部淋油部分的安装将喷头1及纵、横向联接管3、4按图1、图2所示位置安装 到汽相干燥炉炉体2内壁上形成外淋油管路18 ;用带法兰的金属丝软管6 —端与外淋油管 路18联接,一端与三通7进行联接,三通一端与进油口 8联接,一端与四通17联接。内部淋油部分安装将喷淋组件14安装在线圈中间的立柱15上部上,并用金属丝 软管6分别与四通17进行联接。本专利技术的变压器线圈淋油工艺(1)将装有喷淋组件14的变压器线圈13放进真空汽相炉中先进行干燥处理;(2)干燥处理结束后,不开启炉盖,对线圈13进行淋油操作,进油油温控制在 35士5°,按小于回收油罐存储量进行供油;供油使用齿轮泵,压力要求为4个大气压左右; 淋油进行时间视线圈产品绝缘件尺寸及重量而定;(3)淋油结束后将回收油罐内的油排回油库,再次对淋油后的线圈进行抽真空 (700Pa以下),然后用汽相炉中原有的喷口对线圈表面喷煤油蒸汽0. 5小时,(4)保持真空(50Pa以下)再干燥5小时,最后将干燥淋油处理后的线圈出炉。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变压器线圈干燥淋油装置,包括设置在真空汽相炉内壁上的外淋油部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线圈内经中的内淋油部分,所述外淋油部分包括安装在真空汽相炉纵向两侧内壁的两排喷头,以及安装在真空汽相炉横向一侧内壁的一排喷头,该三排喷头由纵向联接管、横向联接管相联成外淋油管路,该外淋油管路通过一个三通与真空汽相炉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内淋油部分包括喷射时可覆盖线圈内径的至少四个喷头构成的喷淋组件,该喷淋组件固定在线圈立柱上部,并通过所述三通管与真空汽相炉的进油口连通。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变压器线圈干燥淋油装置,包括设置在真空汽相炉内壁上的外淋油部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在线圈内经中的内淋油部分,所述外淋油部分包括安装在真空汽相炉纵向两侧内壁的两排喷头,以及安装在真空汽相炉横向一侧内壁的一排喷头,该三排喷头由纵向联接管、横向联接管相联成外淋油管路,该外淋油管路通过一个三通与真空汽相炉的进油口连通;所述内淋油部分包括喷射时可覆盖线圈内径的至少四个喷头构成的喷淋组件,该喷淋组件固定在线圈立柱上部,并通过所述三通管与真空汽相炉的进油口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压器线圈干燥淋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组件包括三 件分别设置在三个线圈内经中,该三件喷淋组件通过一个四通与三通连接。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压器线圈干燥淋油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淋组件包括 由喷头架联管连接的呈平行的上层喷头架和下层喷头架,每个喷头架由三根管子组成一开 口方形结构,四个喷头分别安装在四个角上,喷头架联管连接三通或四通。4.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宓传龙陈新华王洪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西电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7[中国|西安]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