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芯极片成型方法、电芯极片辊压装置及极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760939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25 20:1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电芯极片成型方法、电芯极片辊压装置及极片,其先对集流体上的第一涂层进行辊压,压缩第一涂层的同时,在第一涂层上形成凹槽,接着往凹槽中叠设第二压条,并对其进行辊压,使第二压条能够填充凹槽,以形成第二涂层;接着,再对第一涂层及第二涂层进行辊压,使得凹槽的槽壁及第二涂层向外延展,令第二涂层覆盖第一涂层。对于成型后的极片而言,电解液可沿第一涂层与第二涂层于凹槽处的间隙进行渗透,使电解液可沿凹槽渗透至凹槽的槽底,进而提高充放电速度,同时电解液在沿凹槽槽壁渗透时,其中的部分电解液能够直接渗透入第一涂层,减少了渗透路径,从而减少极片的内阻。故本方案具备充放电速度高且内阻小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芯极片加工,尤其涉及一种电芯极片成型方法、电芯极片辊压装置及极片


技术介绍

1、电芯是构成动力电池的基本单元之一,电芯的核心在于极片,极片包括集流体和集流体上的涂层,涂层为正极活性物质或负极活性物质,直接参与电池的电化学反应,以完成电能的存储与释放。现有技术中,会先利用涂布机在集流体的表面涂覆活性物质涂层,然后再利用辊压装置对活性物质涂层进行辊压,以提高极片的压实密度。

2、对于上述方案而言,活性物质涂层是由外至内地受到辊筒的辊压力的,因此,一方面活性物质涂层的外侧的密度较内侧密度更高,不利于电解液向活性物质涂层的内侧渗透,导致电芯充放电速度减慢,另一方面,电解液需要渗透至活性物质涂层的内侧,需要先渗透活性物质涂层的外侧,导致渗透路径较长,导致电芯内阻增加。可见,当前采用常规方式成型的极片存在充放电速度慢且内阻较大的缺点。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芯极片成型方法、电芯极片辊压装置及极片,解决当前的极片存在充放电速度慢且内阻较大的问题。</p>

2、为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芯极片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芯极片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集流体的送料方向,所述凹槽的截面呈梯形;所述凹槽包括呈第一宽度的槽底壁和呈第二宽度的槽口,所述第二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芯极片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辊压之前,所述第二压条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宽度相等,且所述第二压条的高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芯极片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三辊压后,所述第二宽度等于所述集流体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芯极片成型方法,其特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芯极片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电芯极片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集流体的送料方向,所述凹槽的截面呈梯形;所述凹槽包括呈第一宽度的槽底壁和呈第二宽度的槽口,所述第二宽度大于所述第一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芯极片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二辊压之前,所述第二压条的宽度与所述第一宽度相等,且所述第二压条的高度大于所述凹槽的深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芯极片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第三辊压后,所述第二宽度等于所述集流体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电芯极片成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涂层的孔隙率大于所述第一涂层的孔隙率,且所述第二涂层的粘性大于所述第一涂层的粘性。

6.一种电芯极片辊压装置,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5中任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源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市宝红精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