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液压
,具体涉及一种柱塞泵配流盘结构。
技术介绍
基于往复泵的工作原理,流量/压力脉动是柱塞泵的固有特性。柱塞泵的流量/压力脉动包含两个分量:固有脉动和回冲脉动。其中固有脉动是由柱塞的往复运动和不连续排油过程导致的,其特性取决于柱塞泵的斜盘倾角、柱塞个数、柱塞工作面积和转子角速度等工作特性和结构参数;由于工作油液的可压缩性,当柱塞腔接通排油腔时,两腔之间巨大的压差使高压腔的油液迅速倒灌,导致油击现象,形成回冲脉动。通常柱塞泵流量/压力脉动的回冲脉动分量占主导地位,回冲脉动的影响要比固有脉动大得多,因此如何避免油击现象、降低回冲脉动的影响是柱塞泵抑制脉动和降噪工作的核心研究内容。为了避免产生油击现象,需要保证进入排油区(吸油区)的柱塞腔内压力在柱塞腔与排油腔(吸油腔)完全接通时跟排油腔(吸油腔)内的压力到达一致。为满足这一要求,需要对该柱塞腔进行预升压(预降压),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配流盘采用非对称结构;二是给配流盘增加沟通油路。途径二的实现办法有多种,比较简单有效的是三角槽结构和阻尼孔结构。通常将两种途径结合起来,设计成带三角槽的非对称配流盘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柱塞泵配流盘结构,包括吸油腔、排油闭死区、排油区阻尼孔、排油区三角槽、排油腔、吸油闭死区、吸油区阻尼孔和吸油区三角槽,排油腔和吸油腔为非对称分布,排油闭死区的排油闭死角为φ↓[升],吸油闭死区的吸油闭死角为φ↓[降];排油区阻尼孔设在排油闭死区前半程,排油区三角槽设在排油闭死区后半程;吸油区阻尼孔设在吸油闭死区前半程,吸油区三角槽设于吸油闭死区后半程; 其特征在于:配流盘还包括排油区可变节流阀和吸油区可变节流阀,排油区可变节流阀串联在排油区阻尼孔后面,连通排油区阻尼孔和排油腔,排油区阻尼孔与排油区可变节流阀串联构成一条通油道,排油区三角槽构成另一条通油道,两条通油道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柱塞泵配流盘结构,包括吸油腔、排油闭死区、排油区阻尼孔、排油区三角槽、排油腔、吸油闭死区、吸油区阻尼孔和吸油区三角槽,排油腔和吸油腔为非对称分布,排油闭死区的排油闭死角为吸油闭死区的吸油闭死角为排油区阻尼孔设在排油闭死区前半程,排油区三角槽设在排油闭死区后半程;吸油区阻尼孔设在吸油闭死区前半程,吸油区三角槽设于吸油闭死区后半程;其特征在于:配流盘还包括排油区可变节流阀和吸油区可变节流阀,排油区可变节流阀串联在排油区阻尼孔后面,连通排油区阻尼孔和排油腔,排油区阻尼孔与排油区可变节流阀串联构成一条通油道,排油区三角槽构成另一条通油道,两条通油道各自通油,与闭死区机械压缩作用共同完成柱塞腔的预升压;吸油区可变节流阀串联在吸油区阻尼孔后面,连通吸油区阻尼孔和吸油腔,吸油区阻尼孔与吸油区可变节流阀串联构成一条通油道,吸油区三角槽构成另一条通油道,两条通油道各自通油,与闭死区机械膨胀作用共同完成柱塞腔的预降压。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柱塞泵配流盘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排油区可变节流阀包括排油区节流阀阀体、排油区节流阀阀芯、排油区节流阀弹簧、排油区阀弹簧调节螺钉;排油区阀弹簧调节螺钉旋入排油区节流阀阀体,压缩排油区节流阀弹簧,以设计预压紧力将排油区节流阀阀芯顶在排油区节流阀阀体通油孔上;装配好的排油区可变节流阀固定在柱塞泵端盖的排油区域,排油区节流阀阀体通油孔的轴线与排油区阻尼孔的轴线重合,排油区节流阀阀体通油孔与排油腔连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少萍,黄伯超,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11[中国|北京]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