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框架总成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94501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1:5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技术领域,并提供了一种车身框架总成及车辆,所述车身框架总成包括前减震器塔包和前围框架,所述前围框架包括前围上横梁和前风挡玻璃下横梁,所述前减震器塔包和所述前围上横梁分别连接于所述前风挡玻璃下横梁朝向车内的一侧,且所述前围上横梁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前减震器塔包。这样,使前围上横梁能够对左右两侧的前减震器塔包进行支撑,并且,左右两侧的前减震器塔包也能够对前围上横梁进行支撑,从而可以提升前减震器塔包和前围框架的刚强度,而且,可以将前减震器塔包设置在车内,便于增大车内空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零部件,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身框架总成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新能源汽车对车内空间及整车轻量化的需求越来越高,车身框架结构的设计也逐渐朝着多样化及轻量化的方向发展。但是,过度的轻量化会使得车身框架结构的强度降低,导致整车的性能也随之下降。例如,若车身框架结构中的前减震器塔包出现刚度不足等问题,在发生碰撞时,前减震器塔包容易产生变形,使得前减震器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2、目前,为了提升前减震器塔包的结构刚度和强度,通常采用两种方式实现,一种是增加料厚或支架来满足刚度性能,但容易增加整车重量、生产成本以及占用空间,导致车内空间减小;另一种是采用铸铝结构,但这种方式需要重新开设模具,材料及开发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保证前减震器塔包的刚强度的前提下降低生产成本并增大车内空间。

2、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车身框架总成,包括前减震器塔包和前围框架,所述前围框架包括前围上横梁和前风挡玻璃下横梁,所述前减震器塔包和所述前围上横梁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减震器塔包(1)和前围框架(2),所述前围框架(2)包括前围上横梁(21)和前风挡玻璃下横梁(22),所述前减震器塔包(1)和所述前围上横梁(21)分别连接于所述前风挡玻璃下横梁(22)朝向车内的一侧,且所述前围上横梁(2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前减震器塔包(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减震器塔包(1)包括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第三板体(13),所述第一板体(11)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12),并位于所述第二板体(12)的上方,且所述第一板体(11)分别搭接于所述前围上横梁...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减震器塔包(1)和前围框架(2),所述前围框架(2)包括前围上横梁(21)和前风挡玻璃下横梁(22),所述前减震器塔包(1)和所述前围上横梁(21)分别连接于所述前风挡玻璃下横梁(22)朝向车内的一侧,且所述前围上横梁(21)沿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前减震器塔包(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减震器塔包(1)包括第一板体(11)、第二板体(12)和第三板体(13),所述第一板体(11)连接于所述第二板体(12),并位于所述第二板体(12)的上方,且所述第一板体(11)分别搭接于所述前围上横梁(21)和所述前风挡玻璃下横梁(22),所述第二板体(12)连接于所述第三板体(13)的上端,并与所述第三板体(13)合围成用于安装前减震器弹簧的第一空腔。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身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减震器塔包(1)还包括第四板体(14),所述第四板体(14)设于所述第一空腔内,并与所述第三板体(13)合围成第二空腔。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身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副车架(3),所述前副车架(3)包括车架纵梁(31)和第一车架横梁(32),所述第一车架横梁(32)沿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所述车架纵梁(31),且所述前减震器塔包(1)连接于对应的所述车架纵梁(3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身框架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副车架(3)还包括第二车架横梁(33),所述第一车架横梁(32)和所述第二车架横梁(33)沿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二车架横梁(33)沿所述车辆的左右方向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国召卜坤权单喜乐杨亚霖孟磊李鑫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