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包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9363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12 21:55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包及车辆,车辆包括电池包,电池包包括至少两个电芯、连接片、第一绝缘导热件、散热件、托盘与第二绝缘导热件;至少两个电芯沿电芯的厚度方向排列,每个电芯沿其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极柱;连接片连接相邻两个电芯的同侧极柱;散热件通过第一绝缘导热件连接于连接片,第一绝缘导热件将至少两个电芯产生的热量从连接片传导至散热件,散热件内设有第一流道;托盘包括冷板,至少两个电芯设置于冷板上,冷板内设有第二流道;第二绝缘导热件设置在冷板和至少两个电芯靠近冷板的一侧之间,第二绝缘导热件将至少两个电芯产生的热量传导至冷板,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允许冷却液体流过以对至少两个电芯进行散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包冷却,尤其涉及一种电池包及车辆


技术介绍

1、随着充电技术的发展,提升电池包充电速度的技术在不断进步,当使用该电池包的装置的充电系统进行快充时,电池包中的连接片承载电流相比于普通充电模式连接片承载电流增大,这会导致连接片自身的过流温度升高;同时,快充也会导致电芯集流体温度升高,而集流体温度一方面传递给极柱,再传给连接片,另一方面传递至外壳,由于传统的电池包散热速度慢,因此,会导致电池包的温度升高,限制使用该电池包的装置的快充能力,并且电池包温度升高容易导致内部电芯间的温差增大,以及缩短其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包及车辆,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2、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

3、至少两个电芯,所述至少两个电芯沿着所述电芯的厚度方向排列,每个电芯沿其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上分别设置有极柱;其中,所述长度方向与所述厚度方向相垂直;

4、连接片,所述连接片连接相邻两个所述电芯的同侧极柱;

5、第一绝缘导热件,所述第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还包括侧边梁,所述侧边梁包括两根纵梁与至少两根横梁,每根所述纵梁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每根所述横梁沿所述厚度方向延伸,每根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根相对的所述纵梁,两根所述纵梁与至少两根所述横梁分别设置在所述冷板的不同位置形成收容空间,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设置在所述收容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内设置第三流道,所述散热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根相对的所述纵梁,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位于两根所述纵梁内的所述第三流道内部连通。

<p>4.根据权利要求...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托盘还包括侧边梁,所述侧边梁包括两根纵梁与至少两根横梁,每根所述纵梁沿所述长度方向延伸,每根所述横梁沿所述厚度方向延伸,每根所述横梁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根相对的所述纵梁,两根所述纵梁与至少两根所述横梁分别设置在所述冷板的不同位置形成收容空间,所述至少两个电芯设置在所述收容空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纵梁内设置第三流道,所述散热件的两端分别连接两根相对的所述纵梁,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分别与位于两根所述纵梁内的所述第三流道内部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根纵梁包括第一纵梁与第二纵梁,所述第一纵梁上设置有第一接口,所述第二纵梁上设置有第二接口,所述散热件上设置有第三接口和第四接口,所述托盘包括第一接头组件和第二接头组件,所述第一接头组件连接所述第一接口和所述第三接口,所述第二接头组件连接所述第四接口和所述第二接口,所述第一流道的两端分别通过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和所述第二接头组件与两个所述第三流道内部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组件包括第一纵梁接头与散热件第一接头,所述第一纵梁接头设置于所述第一纵梁的所述第一接口处,所述散热件第一接头设置于所述散热件的所述第三接口处,所述第一纵梁接头与所述散热件第一接头连接;所述第二接头组件包括第二纵梁接头与散热件第二接头,所述第二纵梁接头设置于所述第二纵梁的所述第二接口处,所述散热件第二接头设置于所述散热件的第四接口处,所述第二纵梁接头与所述散热件第二接头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接头与所述散热件第一接头中的其中一个为第一公头,其中另一个为第一母头,所述第一纵梁接头与所述散热件第一接头直接对接;所述第二纵梁接头与所述散热件第二接头中的其中一个为第二公头,其中另一个为第二母头,所述第二纵梁接头与所述散热件第二接头直接对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池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接头组件还包括第一管道,所述第一管道连接所述第一纵梁接头与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龙吴艳凤郑卫鑫尤悦丘王骁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