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流阀、补偿机构、泵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泵送设备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57672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6 17:18
一种变流阀,阀体上分别设有呈“品”字形排布的补偿端口、第一输送端口和第二输送端口,阀体为空心结构以使补偿端口、第一输送端口和第二输送端口之间相互贯通,变流阀块可活动地设置以使变流阀块在第一工位和第二工位之间切换,变流阀块位于第一工位时隔挡在补偿端口与第二输送端口之间,第一输送端口分别与补偿端口和第二输送端口连通,变流阀块位于第二工位时,变流阀块隔挡在补偿端口与第一输送端口之间,第二输送端口分别与补偿端口和第一输送端口连通。该变流阀内的变流阀块只有两个转动位,控制相对简单,适用范围更广,方便物料的输送。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变流阀、一种补偿机构、一种泵送系统、一种泵送系统的控制方法和一种泵送设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工程机械,特别是涉及一种变流阀、泵送机构、泵送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和工程机械。


技术介绍

1、目前最常用的泵送装置是基于s阀的双缸推送方式,s阀在转动油缸驱动下往复进行状态转换,为避免输送缸内部物料漏出,在切换过程中,输送缸停止进行送料,由于s阀每次切换都需要时间,导致输送缸周期性的停止送料,停止时间即为s阀的切换时间,进而导致物料无法实现输出连续性,引起结构件周期性振动,造成疲劳和损坏,引发安全事故。

2、针对上述常用的泵送装置存在的问题,现有技术中提出了连续泵送装置,在输送管上增加补偿缸,在主缸送料过程中补偿缸吸料,泵送停滞间隙补偿缸向输送管内泵料,以保持输送管内物料流动的连续性,实现连续泵送。

3、现有技术中的脉冲振动吸收装置,包括补偿缸和吸振缸,所述补偿缸包括补偿缸筒和与补偿缸筒的内壁滑动配合的活动部分,所述补偿缸内形成与输送管相通的补偿腔;所述吸振缸的一端与所述活动部分相连,另一端与补偿缸筒相对固定,所述吸振缸内形成吸振腔;所述脉冲振动吸收装置还包括至少一个蓄能器,所述蓄能器形成的蓄能腔与所述吸振缸的吸振腔相通。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变流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11)和设于所述阀体(11)内的变流阀块(12);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端口(14)的中心线(L1)与所述第二输送端口(15)的中心线(L2)呈大于0°且小于180°的夹角(α),第一输送端口(14)与所述第二输送端口(15)对称布置在所述补偿端口(13)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1)内的空心腔体(113)和所述变流阀块(12)均为流线型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1)内侧壁靠近所述补偿端口(1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变流阀,其特征在于,包括阀体(11)和设于所述阀体(11)内的变流阀块(12);其中,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送端口(14)的中心线(l1)与所述第二输送端口(15)的中心线(l2)呈大于0°且小于180°的夹角(α),第一输送端口(14)与所述第二输送端口(15)对称布置在所述补偿端口(13)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1)内的空心腔体(113)和所述变流阀块(12)均为流线型结构。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阀体(11)内侧壁靠近所述补偿端口(13)的两侧对称设有第一卡接部(114)和第二卡接部(115),所述第一卡接部位于连接所述补偿端口(13)和所述第二输送端口(15)的侧壁上,所述第二卡接部位于所述补偿端口(13)和所述第一输送端口(14)的侧壁上,所述变流阀块(12)的端部设有可择一地与所述第一卡接部(114)和所述第二卡接部(115)配合的配合部(121);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流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流阀块(12)上远离所述配合部(12)的一端铰接于所述阀体(11),所述变流阀块(12)和所述阀体(11)的铰接处位于所述阀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松章艺嵩於劲林李鹏王佳茜
申请(专利权)人:中联重科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