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561755 阅读:1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5 19:24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隧道衬砌渗漏水防治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在隧道行车道两侧施工路侧边沟和排水暗沟,沿岩面铺设环向排水带;步骤二、在中隔墙顶部空腔用浆砌片石回填形成拱形的顶部;设置墙背纵向排水管、中墙排水管;环向排水带一端连通至中墙排水管,另一端通过横向导水管引排至排水暗沟,步骤三、将中墙排水管连接至环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的两端分别与隧道两边的墙背纵向排水管相连接,然后通过横向导水管,将水引入排水暗沟排出洞外;本方法实现了对直薄中墙连拱隧道渗漏水的全面防治,确保隧道结构安全性的同时减轻渗漏水对隧道造成的潜在损害,提高隧道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隧道衬砌渗漏水防治,具体涉及一种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


技术介绍

1、双连拱隧道相比于两条单体隧道具有造价低、占地面积小等优点,应用日趋广泛。但是传统的双连拱隧道采用整体直中墙结构,中墙的顶部相对于两个侧拱低洼,拱墙结合部位存在纵向通缝形成防水薄弱环节,中墙顶部空间狭小防水层铺设困难施工质量难以保证,中墙顶部凹槽的存在又为地下水的汇集提供了条件,尤其是在地下水位较高或地质条件复杂的地区,双连拱隧道的渗漏水问题较为严重。因此,如何形成有效的防排水系统,是隧道施工的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

2、中国专利cn101519969b公开了一种双隔墙双连拱隧道,通过将中隔墙改为双隔墙,并通过排水孔可以使水计时排入双隔墙之间形成的中导洞底部的排水沟中,解决了双连拱隧道的漏水问题;但是这个双隔墙无疑使增加了中隔墙的整体宽度,增加了工程造价和隧道外占地,且比常规中隔墙的施工步骤更复杂。同时这种中隔墙的防排水措施也不适用于设计宽度较小的直薄中隔墙,传统的中隔墙防水方法也无法有效解决这一特殊结构的渗漏水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在洞内洞外构建一个完整畅通的防排水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4、步骤一、在隧道行车道两侧施工路侧边沟和排水暗沟,两侧的排水暗沟通过横向排水盲管连接,横向排水盲管采用双壁半边打孔波纹管;

5、步骤二、中导洞施工完成后,进行中隔墙施工,中隔墙顶部空腔用浆砌片石回填形成拱形的顶部;在隧道行车道两侧边角处设置墙背纵向排水管,墙背纵向排水管采用双壁半边打孔波纹管;在中隔墙顶部肩部位置沿纵向设置中墙排水管,中墙排水管采用双壁打孔波纹管;隧道开挖后有股状渗水部位,沿岩面铺设环向排水带,环向排水带为半圆形排水管;环向排水带靠近中隔墙的一端连通至中墙排水管,环向排水带远离中隔墙的一端通过横向导水管引排至排水暗沟,横向导水管采用双壁波纹管;

6、步骤三、在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之间敷设一层防水层,作为第一道防水措施;拱部和边墙二次衬砌采用不低于p8的防水混凝土,作为第二道防水措施;在初期支护表面间隔设置环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采用软式透水管;将中墙排水管连接至环向排水管,环向排水管的两端分别与隧道两边的墙背纵向排水管相连接,然后通过横向导水管,将水引入排水暗沟排出洞外。

7、进一步的,所述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还包括隧道洞口防水施工:洞口边仰坡开挖前,据地形情况在洞门、明洞边、仰坡刷坡线5m外顺地势布设截水沟,将地面径流通过天沟引入自然沟谷或临时排水系统排走;截水沟采用矩形型式,并采用c20混凝土浇筑;为防止洞顶不均匀沉降对截水沟造成破坏,截水沟每10m设置一道沉降缝,缝宽2cm,并采用沥青麻筋对沉降缝进行填塞。

8、进一步的,衬砌混凝土采用混凝土自动计量拌和站生产,混凝土罐车运输,混凝土输送泵浇筑,衬砌采用全断面液压衬砌台车;全隧仰拱超前施做,衬砌紧跟;二次衬砌拱圈、仰拱及外侧侧墙v级围岩段浇筑60cm厚钢筋混凝土,iv级围岩段浇筑50cm厚钢筋混凝土;内侧侧墙均浇筑50cm厚钢筋混凝土;中隔墙浇筑150cm厚钢筋混凝土。

9、进一步的,防水层包括1.5mm厚eva防水板和350g/m2无纺布;二次衬砌施工缝处设置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和注浆管膨胀止水条进行止水,变形缝处设置背贴式橡胶止水带和中埋式橡胶止水带进行止水。

10、进一步的,所述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还包括隧道明洞段防排水施工:在隧道明洞段,明洞衬砌外层采用两布一膜防水层和2cm厚的水泥砂浆保护层,回填土石底层采用回填排水管排除下渗积水,回填排水管采用φ100mmhdpe波纹管;两布一膜防水层为土工布(350g/m2)+1.5mm厚eva防水卷材+土工布(350g/m2)结构;明洞回填表层设一层黏土隔水层以防地表径流下渗,黏土隔水层地表具有坡度,黏土隔水层两端低洼处设置有洞顶排水沟,地表径流在黏土隔水层的作用下流入洞顶排水沟排走;在结构构造防水方面,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和背贴式橡胶止水带于明洞施工缝、变形缝处布设,同时结构采用防渗等级不低于p8的防水混凝土以形成完善的明洞防排水体系。

11、进一步的,明洞结构衬砌采用c35钢筋砼,其抗渗等级不小于p8;明洞衬砌施工完成后,在衬砌外表面浇筑一层3cm厚m10水泥砂浆找平层,在找平层上铺设两布一膜防水层和水泥砂浆保护层,然后再进行浆砌片石、碎石土回填;先施工两侧回填浆砌片石,然后回填碎石土,从下至上,按设计对称分层进行,回填土应分层夯实;两侧回填面高差不得大于0.5m,人工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25m,机械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3m;当明洞回填完成后,及时进行洞口及洞顶的绿化及防护工作,明洞顶回填采用喷播植草防护,回填顶面以上边坡采用种植爬藤防护,仰坡面临时防护采用锚喷防护,回填面以上仰坡永久防护采用锚杆框架植草,避免雨水冲刷。

12、进一步的,环向排水管采用φ50软式透水管,一般情况沿初期支护表面纵向均匀铺设,平均10m设置一道,v级围岩富水地段加密至5m一道;隧道开挖后股状渗水部位,沿岩面铺设1~3根φ100mm的环向排水带,为使半圆排水管与岩面密贴,隧道开挖后先喷2~5cm厚混凝土再铺设半圆排水管;对股状渗水特别严重部位,可采用φ50pe单壁无孔波纹管直接引排至侧向排水暗沟。

13、进一步的,行车方向左侧排水暗沟宽40cm、深40cm,行车方向右侧排水暗沟边沟宽60cm、深度35cm,排水暗沟顶部盖c30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路侧边沟设置于c30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上;横向排水盲管φ100mm,沿隧纵向间隔10m设置一道,并尽量设置于仰拱的环向施工缝处,以排除路面积水;横向排水盲管、环向排水管、墙背纵向排水盲管外均缠绕无纺土工布,以防止水泥或泥土堵塞管道,确保证排水畅通。

14、进一步的,墙背纵向排水管φ100mm,沿隧道底部通长设置,其坡度与隧道纵坡一致,墙背纵向排水管在各横洞与主洞交叉处断开并设置堵头;横向导水管、环向排水管分别采用三通与墙背纵向排水盲管连接。

15、进一步的,所述排水暗沟每30m设置沉砂井一处,沉砂井均采用暗井,沉砂井作兼检查井。

16、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7、本专利技术通过在围岩螺纹处设置环形排水带能够将围岩渗水集中引排,减少初期支护外围岩渗漏水对中隔墙的影响,同时在中隔墙顶的肩部设置中墙排水管,中墙排水管采用双壁打孔波纹管,可将中墙顶部凹槽的地下水排出,形成有效的中隔墙排水结构,提高了中隔墙顶部的排水能力,且该中隔墙排水结构不会影响中隔墙自身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保证了中隔墙的整体性,便于保持中隔墙受力以及整体的稳定性,解决了设计宽度较小的直薄中隔墙的防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洞内洞外构建一个完整畅通的防排水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隧道洞口防水施工:洞口边仰坡开挖前,据地形情况在洞门、明洞边、仰坡刷坡线5m外顺地势布设截水沟,将地面径流通过天沟引入自然沟谷或临时排水系统排走;截水沟采用矩形型式,并采用C20混凝土浇筑;为防止洞顶不均匀沉降对截水沟造成破坏,截水沟每10m设置一道沉降缝,缝宽2cm,并采用沥青麻筋对沉降缝进行填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衬砌混凝土采用混凝土自动计量拌和站生产,混凝土罐车运输,混凝土输送泵浇筑,衬砌采用全断面液压衬砌台车;全隧仰拱超前施做,衬砌紧跟;二次衬砌拱圈、仰拱及外侧侧墙V级围岩段浇筑60cm厚钢筋混凝土,IV级围岩段浇筑50cm厚钢筋混凝土;内侧侧墙均浇筑50cm厚钢筋混凝土;中隔墙浇筑150cm厚钢筋混凝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防水层包括1.5mm厚EVA防水板和350g/m2无纺布;二次衬砌施工缝处设置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和注浆管膨胀止水条进行止水,变形缝处设置背贴式橡胶止水带和中埋式橡胶止水带进行止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隧道明洞段防排水施工:在隧道明洞段,明洞衬砌外层采用两布一膜防水层和2cm厚的水泥砂浆保护层,回填土石底层采用回填排水管排除下渗积水,回填排水管采用Φ100mmHDPE波纹管;两布一膜防水层为350g/m2土工布+1.5mm厚EVA防水卷材+350g/m2土工布结构;明洞回填表层设一层黏土隔水层以防地表径流下渗,黏土隔水层地表具有坡度,黏土隔水层两端低洼处设置有洞顶排水沟,地表径流在黏土隔水层的作用下流入洞顶排水沟排走;在结构构造防水方面,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和背贴式橡胶止水带于明洞施工缝、变形缝处布设,同时结构采用防渗等级不低于P8的防水混凝土以形成完善的明洞防排水体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明洞结构衬砌采用C35钢筋砼,其抗渗等级不小于P8;明洞衬砌施工完成后,在衬砌外表面浇筑一层3cm厚M10水泥砂浆找平层,在找平层上铺设两布一膜防水层和水泥砂浆保护层,然后再进行浆砌片石、碎石土回填;先施工两侧回填浆砌片石,然后回填碎石土,从下至上,按设计对称分层进行,回填土应分层夯实;两侧回填面高差不得大于0.5m,人工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25m,机械夯实每层厚度不得大于0.3m;当明洞回填完成后,及时进行洞口及洞顶的绿化及防护工作,明洞顶回填采用喷播植草防护,回填顶面以上边坡采用种植爬藤防护,仰坡面临时防护采用锚喷防护,回填面以上仰坡永久防护采用锚杆框架植草,避免雨水冲刷。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环向排水管采用Φ50软式透水管,一般情况沿初期支护表面纵向均匀铺设,平均10m设置一道,V级围岩富水地段加密至5m一道;隧道开挖后股状渗水部位,沿岩面铺设1~3根Φ100mm的环向排水带,为使半圆排水管与岩面密贴,隧道开挖后先喷2~5cm厚混凝土再铺设半圆排水管;对股状渗水特别严重部位,可采用Φ50PE单壁无孔波纹管直接引排至侧向排水暗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行车方向左侧排水暗沟宽40cm、深40cm,行车方向右侧排水暗沟边沟宽60cm、深度35cm,排水暗沟顶部盖C30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路侧边沟设置于C30预制钢筋混凝土盖板上;横向排水盲管Φ100mm,沿隧纵向间隔10m设置一道,并尽量设置于仰拱的环向施工缝处,以排除路面积水;横向排水盲管、环向排水管、墙背纵向排水盲管外均缠绕无纺土工布,以防止水泥或泥土堵塞管道,确保证排水畅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墙背纵向排水管Φ100mm,沿隧道底部通长设置,其坡度与隧道纵坡一致,墙背纵向排水管在各横洞与主洞交叉处断开并设置堵头;横向导水管、环向排水管分别采用三通与墙背纵向排水盲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水暗沟每30m设置沉砂井一处,沉砂井均采用暗井,沉砂井作兼检查井。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洞内洞外构建一个完整畅通的防排水系统,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隧道洞口防水施工:洞口边仰坡开挖前,据地形情况在洞门、明洞边、仰坡刷坡线5m外顺地势布设截水沟,将地面径流通过天沟引入自然沟谷或临时排水系统排走;截水沟采用矩形型式,并采用c20混凝土浇筑;为防止洞顶不均匀沉降对截水沟造成破坏,截水沟每10m设置一道沉降缝,缝宽2cm,并采用沥青麻筋对沉降缝进行填塞。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衬砌混凝土采用混凝土自动计量拌和站生产,混凝土罐车运输,混凝土输送泵浇筑,衬砌采用全断面液压衬砌台车;全隧仰拱超前施做,衬砌紧跟;二次衬砌拱圈、仰拱及外侧侧墙v级围岩段浇筑60cm厚钢筋混凝土,iv级围岩段浇筑50cm厚钢筋混凝土;内侧侧墙均浇筑50cm厚钢筋混凝土;中隔墙浇筑150cm厚钢筋混凝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防水层包括1.5mm厚eva防水板和350g/m2无纺布;二次衬砌施工缝处设置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和注浆管膨胀止水条进行止水,变形缝处设置背贴式橡胶止水带和中埋式橡胶止水带进行止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隧道明洞段防排水施工:在隧道明洞段,明洞衬砌外层采用两布一膜防水层和2cm厚的水泥砂浆保护层,回填土石底层采用回填排水管排除下渗积水,回填排水管采用φ100mmhdpe波纹管;两布一膜防水层为350g/m2土工布+1.5mm厚eva防水卷材+350g/m2土工布结构;明洞回填表层设一层黏土隔水层以防地表径流下渗,黏土隔水层地表具有坡度,黏土隔水层两端低洼处设置有洞顶排水沟,地表径流在黏土隔水层的作用下流入洞顶排水沟排走;在结构构造防水方面,采用中埋式橡胶止水带和背贴式橡胶止水带于明洞施工缝、变形缝处布设,同时结构采用防渗等级不低于p8的防水混凝土以形成完善的明洞防排水体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适用于直薄中墙连拱隧道的衬砌渗漏水防治方法,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振亮王雨刘飞薛有利周春雨张杨曹阳李楠杨为华江正峰曾晓伟秦鹏程张仕超李江波孙飞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四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