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53147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52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包括增高垫本体,所述增高垫本体后部沿其左右方向设有翻转轴,所述翻转轴上设有安全座椅标准连接件;所述增高垫本体包括上下正对设置的两个面垫,两个所述面垫之间连接有调节导向机构,两个所述面垫受力时由所述调节导向机构约束而相互靠近或远离;两个所述面垫之间还设有锁定件,该锁定件可脱离的作用于所述面垫或所述调节导向机构,从而使两个所述面垫之间的距离被锁定。采用本技术的显著效果是,能根据自身需求人为主动调整增高垫的厚度/高度,以使其能适应不同身高的儿童乘坐,降低家庭经济负担;同时又能适应状态切换后的成人倚靠,增大成人乘坐倚靠空间,提高倚靠舒适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儿童安全座椅,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座椅儿童安全增高垫。


技术介绍

1、汽车自带的安全带是针对成人的身高体型设计,由于身高原因,儿童只有在身高1.4m(约12岁左右)以上才能使用车载安全带。为此,市场匹配有group23组的儿童安全座椅,通常适用年龄3-12岁的孩子,其通过在原有的成人乘坐位上加装儿童座椅,将其转换为儿童乘坐位。儿童安全座椅的主要用处就是将儿童的乘坐位置抬高,避免安全带勒着脖子和腹腔。group23组的儿童安全座椅有多种形式,总的来说分为高背增高座椅、矮背增高垫和单底座增高垫,其中:

2、高背增高座椅除了用于抬升儿童乘坐位置的增高垫之外,还配置有头枕和侧翼,其对侧碰有更好的保护效果,产品由i-size认证,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乘坐舒适性;但其价格较贵,且产品重量(约8-9kg)和体积较大,占用车内空间多;特别是成人乘坐位和儿童乘坐位之间的拆装切换费时、费力。

3、矮背增高垫的产品比较轻便(约5kg),包括用于抬升儿童乘坐位置的增高垫和腰部支撑,因而具备一定舒适性,其体积较小,占用车内空间较少,价格也相对便宜;但其没有侧保护和i-size认证。且矮背增高垫在安装后也会占用一个成人座位,成人乘坐位和儿童乘坐位之间的拆装切换也较为费时、费力。

4、单底座增高垫的产品非常轻便(2-3kg),整体来看,其主体为具有抬升儿童乘坐位置的增高垫,并与汽车座椅通过标准接口连接;单底座增高垫具有体积较小,占用车内空间较少,价格非常便宜的优点;但其也没有侧保护和i-size认证,更没有腰部支撑,舒适性较差。对于设置单底座增高垫的位置,其较高的乘坐位置抬升同样不便于成人乘坐,在成人乘坐位和儿童乘坐位之间进行切换时,也需要将其拆装。

5、无论是以上哪种类别的儿童安全座椅,其座垫部分的厚度是固定的,对儿童乘坐的高度提升也是固定的,导致不同年龄段的儿童需要根据其身高来更换匹配,增大了家庭经济负担。

6、同时,根据对以上3种类型的儿童安全座椅的分析不难看出,现有的儿童安全座椅均存在其占用成人乘坐位形成儿童乘坐位之后,无法在两种乘坐位之间进行快速、简便切换的技术问题;因而解决这一技术问题也是市场长久存在的实际需求。对于其中的单底座增高垫来说,由于其结构在三种儿童座椅中相对简单,因而将其在成人乘坐位和儿童乘坐位之间进行快速切换的技术可行性相对更高。现有技术中有可折叠的高背增高座椅,其坐垫部位能相对于靠背翻转而折叠,从而起到方便高背增高座椅收纳的作用。坐垫部位的翻转折叠为单底座增高垫的快速切换提供了参考。

7、在实践中,研究人员拟将单底座增高垫以转动折叠的方式与标准接口连接,增高垫平铺在汽车自身座椅座垫上时形成儿童乘坐位;而当增高垫翻转后贴靠在汽车自身座椅靠背上时形成成人乘坐位,此时的增高垫转换成腰托。而由于增高垫厚度普遍较厚,其直接作为成人腰托的厚度也偏大,侵占成人的背部依靠空间,因而也有必要对此时的增高垫(腰托)的厚度进行适应性调整。

8、因此,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是:增高垫用于儿童乘坐时,其厚度固定,无法根据儿童身高调整;将其转换为腰托用于成人倚靠时,腰托(增高垫)的厚度无法适应成人倚靠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一种能对增高垫的厚度进行自主调整的体系,采用的主要技术方案如下:

2、一种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关键在于:包括增高垫本体,所述增高垫本体后部沿其左右方向设有翻转轴,所述翻转轴上设有安全座椅标准连接件;

3、所述增高垫本体包括上下正对设置的两个面垫,两个所述面垫之间连接有调节导向机构,两个所述面垫受力时由所述调节导向机构约束而相互靠近或远离;

4、两个所述面垫之间还设有锁定件,该锁定件可脱离的作用于所述面垫或所述调节导向机构,从而使两个所述面垫之间的距离被锁定。

5、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增高垫的厚度不再是固定的,用户可根据自身需求,自主调整增高垫本体的两个面垫之间的距离,从而调整并锁定增高垫的厚度,使其在座垫状态和腰托状态均能适应用户需求。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增高垫本体(10),所述增高垫本体(10)后部沿其左右方向设有翻转轴(11),所述翻转轴(11)上设有安全座椅标准连接件(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面垫之间还设有复位机构(40),该复位机构(40)具有使两个所述面垫有相互远离的趋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导向机构(20)包括至少两个倾斜连杆(21),在一个所述面垫上沿同一直线方向滑动装配有两个滑动约束件(23),两个所述倾斜连杆(21)与两个所述滑动约束件(23)一一对应,所述倾斜连杆(21)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滑动约束件(23)铰接,所述倾斜连杆(21)的另一端与对向的所述面垫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倾斜连杆(21)之间设有同步稳定齿轮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30)包括锁头(31)和锁具(32),所述锁头(31)设于所述增高垫本体(10)上,所述锁具(32)设于所述滑动约束件(23)上,所述锁头(31)和锁具(32)相配合以使所述滑动约束件(23)滑动或停止滑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复位机构(40)为弹簧复位件。

7.根据权利要求1、2、3、4或6所述的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位于上方的面垫为座垫,位于下方的面垫为靠垫;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座垫的周围设有一圈向下延伸的上围板,所述座垫和所述上围板形成上箱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围板包括内圈约束板(13)和外圈造型板(14),所述内圈约束板(13)竖向设置,所述下围板的外壁靠近所述内圈约束板(13)的内壁,所述外圈造型板(14)位于所述内圈约束板(13)的外侧并与其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2、3、4、6或9所述的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增高垫本体(10)与所述翻转轴(11)转动装配,所述翻转轴(11)的两端分别固定有所述安全座椅标准连接件(12)。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增高垫本体(10),所述增高垫本体(10)后部沿其左右方向设有翻转轴(11),所述翻转轴(11)上设有安全座椅标准连接件(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面垫之间还设有复位机构(40),该复位机构(40)具有使两个所述面垫有相互远离的趋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导向机构(20)包括至少两个倾斜连杆(21),在一个所述面垫上沿同一直线方向滑动装配有两个滑动约束件(23),两个所述倾斜连杆(21)与两个所述滑动约束件(23)一一对应,所述倾斜连杆(21)的一端与对应的所述滑动约束件(23)铰接,所述倾斜连杆(21)的另一端与对向的所述面垫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倾斜连杆(21)之间设有同步稳定齿轮组件;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儿童安全增高垫厚度调节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锁定件(30)包括锁头(31)和锁具(32),所述锁头(31)设于所述增高垫本体(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卢少军赵建伟杨盛权
申请(专利权)人:唛步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