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缓冲吸能模块及其封装方法和阻车器技术_技高网

一种缓冲吸能模块及其封装方法和阻车器技术

技术编号:4052462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3-01 1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缓冲吸能模块及其封装方法和阻车器,包括缓冲吸能本体,缓冲吸能本体内设置有热固性弹性封装模块、热固性弹性连接体和多个纳米吸能模块,纳米吸能模块通过热固性弹性连接体相连,热固性弹性封装模块包覆纳米吸能模块和热固性弹性连接体。本发明专利技术采用CPU弹性体或聚脲弹性体制备热固性弹性连接体,浇注过程中稳定性高,不易变形融化,同时采用压力浇注,降低因产生气泡而影响热固性弹性连接体的结构强度;通过采用热固性弹性连接体将纳米吸能模块进行连接后,采用CPU弹性体或聚脲弹性体的浇注料进行加压浇注,制备的缓冲吸能模块,具有良好的吸能减振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阻车器,并具体涉及一种缓冲吸能模块及其封装方法和阻车器


技术介绍

1、纳米吸能材料为均匀的可流动流体,当受到外力冲击时,冲击能转化为固液的界面能和摩擦热能,当外力撤销后,功能液体流出纳米孔道,材料可多次重复利用,能量吸收密度可达到30j/g以上,是传统吸能材料的几十倍乃至几百倍以上,面对非线性、高速冲击甚至多次冲击时,吸能效果依然优异;为了充分利用纳米吸能材料的吸能优势,其制成品的吸能结构和封装效果尤为关键,目前纳米吸能材料制成品的封装密封性能和强度并不理想,尤其在封装边口位置处在使用一段时间后会发生液体泄漏,导致吸能结构损坏,吸能效果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缓冲吸能模块及其封装方法和阻车器,该方法封装效果好,并且制成品阻车器吸能效果好、强度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缓冲吸能模块,包括缓冲吸能本体,缓冲吸能本体内包括:

4、多个纳米吸能模块,所述纳米吸能模块由非浸润性液体与纳米多孔材料混合后通过tpu弹性体封装而成,多个所述纳米吸能模块设置于预设空间位置;

5、热固性弹性封装模块,所述热固性弹性封装模块通过热固性材料压力浇注与纳米吸能模块紧密结合,并使得纳米吸能模块固定于热固性弹性封装模块内部。

6、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7、本专利技术通过热固性弹性连接体使纳米吸能模块相连,通过热固性弹性连接体对纳米吸能模块的位置进行固定限位,能够保证纳米吸能模块在热固性弹性封装模块中的位置,以及在受到外力撞击时不易发生移位,进而避免因纳米吸能模块发生移位引起缓冲吸能模块发生损坏,从而提高缓冲吸能模块的使用寿命。

8、进一步的,通过采用杆和支撑件对多个纳米吸能模块进行位置固定,有利于限定纳米吸能模块在热固性弹性封装模块内的位置,同时对热固性弹性连接体与纳米吸能模块的相对位置进行限定,保证缓冲吸能模块在受到外力撞击时,撞击面所受到的冲击力能够均匀地传递到缓冲吸能模块内部的各个纳米吸能模块进行能量吸收,防止发生局部受损严重而导致缓冲吸能模块使用寿命短的问题。

9、进一步的,相邻两个支撑部的底端之间的间距不小于3mm,有利于提高浇注时浇注料在支撑部之间的流动性,防止底端位置产生气孔,降低浇注料致密性以及二次注塑成型的材料与热固性弹性连接体的连接强度,同时可以增加骨架的强度。

10、本专利技术采用cpu弹性体或聚脲弹性体制备热固性弹性连接体,cpu弹性体或聚脲弹性体对温度敏感性低,浇注过程中稳定性高,不易变形融化,同时采用压力浇注,降低因产生气泡而影响热固性弹性连接体的结构强度;通过采用热固性弹性连接体将纳米吸能模块进行连接后,采用cpu弹性体或聚脲弹性体的浇注料进行加压浇注,制备的缓冲吸能模块融合了纳米吸能模块与热固性弹性封装模块的协同缓冲作用,具有良好的吸能减振效果。

11、进一步的,采用本专利技术中的方法制备cpu弹性体或聚脲弹性体,一方面提高对纳米吸能模块的封装效果,另一方面该热固性弹性体可以满足阻车器的性能指标要求,该热固性弹性体与纳米吸能模块的配合,使得缓冲吸能模块的缓冲性能得到协同改善,使得缓冲吸能模块的强度不至于过高对被阻止物产生较大影响,也不至于过低阻车效果差。同时cpu弹性体或聚脲弹性体的组合含量可以满足耐候性和耐持久性的要求。

12、通过采用本专利技术中的缓冲吸能模块或封装方法制得的缓冲吸能模块制作的阻车器,阻车性能更好,不易泄漏,同时使用寿命更长。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缓冲吸能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吸能本体,缓冲吸能本体内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吸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纳米吸能模块(11)通过热固性弹性连接体(2)设置于预设空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吸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固性弹性连接体(2)与热固性弹性封装模块(12)为相同的成分在相同工艺下制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吸能模块,其特征在于,缓冲吸能本体侧面为撞击面(4),热固性弹性连接体(2)包括杆以及固定设置于杆两端的球状壳体,球状壳体与纳米吸能模块(11)通过负压固定连接;纳米吸能模块(11)通过热固性弹性连接体(2)固定连接;垂直于撞击面(4)的切向方向且穿过纳米吸能模块(11)形成轴线(3),位于纵向横截面(7)上、非边部及对非称轴区域上纳米吸能模块(11)两侧的热固性弹性连接体(2)相对于轴线(3)对称设置。

5.一种缓冲吸能模块的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缓冲吸能模块的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CPU弹性体通过以下过程制得:</p>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缓冲吸能模块的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聚酯多元醇为聚己二酸丁二醇酯,羟值56mgKOH/g,酸值≤0.5mgKOH/g平均分子量为2000;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缓冲吸能模块的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聚脲弹性体通过以下过程制得: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缓冲吸能模块的封装方法,其特征在于,聚醚多元醇为聚乙二醇醚、聚丙二醇醚、聚丙三醇醚、聚季戊四醇醚、聚四氢呋喃醚二醇与聚己内酯二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10.一种阻车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缓冲吸能模块,或权利要求5-9中任一项所述方法封装得到的缓冲吸能模块。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缓冲吸能模块,其特征在于,包括缓冲吸能本体,缓冲吸能本体内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缓冲吸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纳米吸能模块(11)通过热固性弹性连接体(2)设置于预设空间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缓冲吸能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固性弹性连接体(2)与热固性弹性封装模块(12)为相同的成分在相同工艺下制得;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缓冲吸能模块,其特征在于,缓冲吸能本体侧面为撞击面(4),热固性弹性连接体(2)包括杆以及固定设置于杆两端的球状壳体,球状壳体与纳米吸能模块(11)通过负压固定连接;纳米吸能模块(11)通过热固性弹性连接体(2)固定连接;垂直于撞击面(4)的切向方向且穿过纳米吸能模块(11)形成轴线(3),位于纵向横截面(7)上、非边部及对非称轴区域上纳米吸能模块(11)两侧的热固性弹性连接体(2)相对于轴线(3)对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茂庆卫琛浩党文龙李盟洁史雅娜刘致远马啸景欣瑞高一可李超刘彦军赵君慧杨丹薛卫峰
申请(专利权)人:陕西煤业化工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