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均温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82527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20 22:19
本技术属于三维散热技术领域,公开了立体均温板。该立体均温板包括板体、板体毛细层、热管和热管毛细层。板体包括顶盖,顶盖上设置有孔口。板体毛细层包括设置在顶盖内壁的顶毛细层。热管具有和孔口连接的管口,管口处边缘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热管毛细层包括设置在热管内壁的管壁毛细层和设置在第一凹槽的第一毛细层,第一毛细层内周和管壁毛细层外周相连。热管插设于孔口后,第一毛细层外周能够和孔口处的顶毛细层内周相接触以实现工质回流。该立体均温板中的热管毛细层和板体毛细层连接效果好,从而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三维散热,尤其涉及立体均温板


技术介绍

1、立体均温板是通过多根垂直热管和二维均温板结合而成的内部相连通的整体单元,拥有xyz三个方向的高效热传导能力。立体均温板在高性能计算领域、高功耗、高热流密度芯片的生产设计中起到散热作用。

2、立体均温板中的板体结构具有顶盖和底板,顶盖和底板之间存在一个空腔,板体的内壁和热管内壁上均设有毛细层,毛细层可以通过将金属网和/或金属粉体烧结形成。在工作时,板体底部施加热量,使得工作流体受热后产生蒸汽,蒸汽板体的空腔内流动,毛细层将冷凝的蒸汽(液体工质)通过毛细作用回流到加热区域,最终通过散热鳍片散发出去。因此,毛细层的设置对于换热性能至关重要。现有技术中,热管管口和板体孔口处的毛细层无法连接或连接面积较小、连接质量差,进而导致散热性能较差。

3、因此,亟需提出一种立体均温板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立体均温板,该立体均温板中的热管毛细层和板体毛细层连接效果好,从而具有良好的散热性能。

2、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立体均温板,包括:

4、板体,所述板体包括顶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孔口;

5、板体毛细层,所述板体毛细层包括设置在所述顶盖内壁的顶毛细层;

6、热管,所述热管具有和所述孔口连接的管口,所述管口处边缘开设有多个第一凹槽;

7、热管毛细层,所述热管毛细层包括设置在所述热管内壁的管壁毛细层和设置在所述第一凹槽内的第一毛细层,所述第一毛细层内周和所述管壁毛细层外周相接;

8、所述热管插设于所述孔口后,所述第一毛细层外周能够和所述孔口处的所述顶毛细层内周相接触以实现工质回流。

9、可选地,所述板体还包括底壳,所述底壳和所述顶盖连接形成空腔,所述板体毛细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壳内壁的底毛细层,所述底毛细层和所述顶毛细层相接,所述空腔中设置有毛细块,所述毛细块的顶面和所述顶毛细层、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毛细层的底面、至少部分所述管壁毛细层的底面接触,所述毛细块的底面和所述底毛细层接触。

10、可选地,所述空腔内设置有支撑柱,所述支撑柱的顶部和所述顶盖连接,所述支撑柱的底部和所述底壳连接。

11、可选地,所述毛细块环绕所述支撑柱设置的环状结构。

12、可选地,所述毛细块为设置在所述热管底部的块状结构。

13、可选地,相邻所述第一凹槽之间形成凸齿,多个所述凸齿的底面高度平齐,所述第一毛细层的底面和所述凸齿的底面高度平齐,所述热管插入所述板体后,所述第一毛细层的底面和所述顶毛细层的底面平齐。

14、可选地,所述第一毛细层在所述热管轴向上的尺寸大于0.15mm。

15、可选地,所述管口处边缘还开设有多个第二凹槽,所述热管毛细层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内的第二毛细层,所述第二毛细层的底面和所述底毛细层接触。

16、可选地,所述第二凹槽两侧形成凸齿,所述凸齿和所述底毛细层接触。

17、可选地,所述热管和所述板体焊接连接。

18、有益效果:

19、本技术提供的立体均温板通过在热管的内壁设置管壁毛细层并在管口第一凹槽内填充第一毛细层,当热管插接到板体的孔口之后,第一毛细层的外周能够和孔口处顶毛细层内周相接触实现工质回流,并且毛细层在孔口和管口的连接处具有较大的接触面积,从而提高了连接处的换热性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00)还包括底壳(120),所述底壳(120)和所述顶盖(110)连接形成空腔,所述板体毛细层(2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壳(120)内壁的底毛细层(220),所述底毛细层(220)和所述顶毛细层(210)相接,所述空腔中设置有毛细块(140),所述毛细块(140)的顶面和所述顶毛细层(210)、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毛细层(421)的底面、至少部分所述管壁毛细层(410)的底面接触,所述毛细块(140)的底面和所述底毛细层(220)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内设置有支撑柱(130),所述支撑柱(130)的顶部和所述顶盖(110)连接,所述支撑柱(130)的底部和所述底壳(12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块(140)为环绕所述支撑柱(130)设置的环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块(140)为设置在所述热管(300)底部的块状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第一凹槽(311)之间形成凸齿(320),多个所述凸齿(320)的底面高度平齐,所述第一毛细层(421)的底面和所述凸齿(320)的底面高度平齐,所述热管(300)插入所述板体(100)后,所述第一毛细层(421)的底面和所述顶毛细层(210)的底面平齐。

7.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毛细层(421)在所述热管(300)轴向上的尺寸大于0.15mm。

8.根据权利要求2-5任一项所述的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管口处边缘还开设有多个第二凹槽(312),所述热管毛细层(4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二凹槽(312)内的第二毛细层(422),所述第二毛细层(422)的底面和所述底毛细层(220)接触。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凹槽(312)两侧形成凸齿(320),所述凸齿(320)和所述底毛细层(220)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管(300)和所述板体(100)焊接连接。

...

【技术特征摘要】

1.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板体(100)还包括底壳(120),所述底壳(120)和所述顶盖(110)连接形成空腔,所述板体毛细层(2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底壳(120)内壁的底毛细层(220),所述底毛细层(220)和所述顶毛细层(210)相接,所述空腔中设置有毛细块(140),所述毛细块(140)的顶面和所述顶毛细层(210)、至少部分所述第一毛细层(421)的底面、至少部分所述管壁毛细层(410)的底面接触,所述毛细块(140)的底面和所述底毛细层(220)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内设置有支撑柱(130),所述支撑柱(130)的顶部和所述顶盖(110)连接,所述支撑柱(130)的底部和所述底壳(12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块(140)为环绕所述支撑柱(130)设置的环状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体均温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块(140)为设置在所述热管(300)底部的块状结构。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金波刘哲洪孙政李家谋
申请(专利权)人:宝德华南深圳热能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