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冷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944718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3-11-23 14: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散热器装置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液冷板。该液冷板包括基板、第一转接块、第二转接块和至少两条液冷管,基板开设有容纳槽,液冷管嵌于容纳槽中并用于流通冷却液。第一转接块上设置有连通的第一进口和至少两个第一出口,至少两个第一出口与至少两个液冷管的进液端一一对应连通,且第一进口的开口面积不大于至少两个第一出口的开口面积之和;第二转接块设置在液冷管的出液端,与第一转接块的设置相对称。转接块的设置有效增大了液冷板的进出口的开口面积,减小了进出口处的压差,提高了液冷板的通用性,设置多条液冷管还能增大液冷管在液冷板上的覆盖面积,从而提高了冷却液与发热件的热传导效率,提升了液冷板的冷却效果。效果。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液冷板


[0001]本技术涉及散热器装置
,尤其涉及一种液冷板。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液冷因其降温效果好、噪音小等特点超越风冷逐渐成为主流的冷却方式,而液冷板就是这种冷却方式中最重要的部件,电池工作时会产生多余的热量,液冷板通过管道将发热器件的热量传递给封闭在循环液冷管中的冷却液,由冷却液将热量带到散热模块,其中,由于液冷板的成本效益高、泄漏可靠性高,经常被用于中低功率密度设备的应用。
[0003]然而,现有的液冷板铜管管口直径小,进出口处的压降高,在实际应用中对其他设备或机器的使用常常会受到限制,例如对配备的循环泵功率要求更高,低功率的循环泵无法选用等,如果直接将液冷管直径增大,则会使处于管径中心处的冷却液很难接触到发热器件,造成冷却液利用不充分,换热效率低下。除此之外,有些液冷管由于受到折弯半径的限制,导致液冷管在液冷板上的覆盖面积受限,从而使得液冷管与发热件的接触面积过小,导致液冷板的冷却效果不佳。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液冷板,该液冷板进出口处的压差小,液冷管在液冷板上的覆盖面积大,热交换效率高,冷却效果好。
[0005]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液冷板,包括:基板,所述基板上开设有容纳槽;至少两条液冷管,所述液冷管内嵌于所述容纳槽内,并用于流通冷却液;第一转接块,所述第一转接块内具有分流腔,且所述第一转接块上设置有与所述分流腔连通的一个第一进口和至少两个第一出口,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出口与至少两条所述液冷管的进液端一一对应连通,且所述第一进口的开口面积不大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出口的开口面积之和;第二转接块,所述第二转接块内具有汇流腔,且所述第二转接块上设置有与所述汇流腔连通的至少两个第二进口和一个第二出口,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进口与至少两条所述液冷管的出液端一一对应连通,且所述第二出口的开口面积不小于两个所述的第二进口开口面积之和。
[0007]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转接块还包括有第一对接管,所述第一对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口连通,另一端为进液口;和/或,所述第二转接块还包括有第二对接管,所述第二对接管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出口连通,另一端为出液口。
[0008]作为优选地,所述第一对接管上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腰型;和/或,所述第二对接管上垂直于轴向方向的截面形状为腰型。
[0009]作为优选地,所述液冷管包括第一液冷管与第二液冷管,所述第一液冷管和所述第二液冷管并排设置在所述基板上。
[0010]作为优选地,包括有相互连通的直线段和弧形段。
[0011]作为优选地,所述液冷管为蛇形管。
[0012]作为优选地,所述液冷管为铜管。
[0013]作为优选地,所述液冷管具有裸露于所述容纳槽的槽口处的冷却面,所述冷却面为平面。
[0014]作为优选地,所述冷却面低于所述基板上开设有所述容纳槽的平面。
[0015]作为优选地,所述液冷管垂直于其内冷却液流动方向的截面形状为矩形。
[0016]有益效果:
[0017]本技术提供的液冷板包括基板、第一转接块、第二转接块和多个液冷管,设置在液冷管的进液端的第一转接块上的第一进口的开口面积不大于至少两个第一出口的开口面积之和,设置在液冷管的出液端的第二转接块上的第二出口的开口面积不小于两个的第二进口开口面积之和,两个转接块的设置有效增大了液冷板进出口的开口面积,减小了进出口处的压差,使该液冷板的使用不再受到其他配设备的限制,提高了液冷板的通用性和散热性能。并且通过设置多条液冷管,不仅能增大液冷管在液冷板上的覆盖面积,消除单只液冷管的局部热点,使其均温性更好,还不必增大每个液冷管的尺寸,使得液冷管内的冷却液与发热件充分接触,有效提高了冷却液的利用效率以及冷却液与发热件的热交换效率,从而提升了液冷板的冷却效果。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提供的液冷板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提供的液冷板的第一转接块在某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提供的液冷板的第一转接块在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中:
[0022]100、基板;
[0023]1、第一液冷管;2、第二液冷管;3、第一转接块;4、第二转接块;5、第一进口;6、第一出口;7、第二进口;8、第二出口;9、第一对接管;10、第二对接管;11、直线段;12、弧形段;13、冷却面。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
[0025]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液冷板,如图1所示,该液冷板包括有基板100、至少两条液冷管、第一转接块3和第二转接块4。基板100为液冷板的主体结构,为了实现液冷板的轻量化和高散热功率,在一些实施例中,基板100常使用铝作为制造材料。基板100上开设有容纳槽,液冷管内嵌于容纳槽内,液冷管内用于流通冷却液。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制造中为了便于安装、使产业化和规模化生产更可行,液冷管与基板100通常使用焊接连接,在一些实施例中采用锡焊,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采用胶焊,在本实施例中,液冷管与基板100之间通过环氧树脂连接。
[0026]如图2所示,第一转接块3内具有分流腔,第一转接块3上设置有与分流腔连通一个
第一进口5以及至少两个第一出口6,至少两个第一出口6与至少两条液冷管的进液端一一对应连通,且第一进口5的开口面积不大于至少两个第一出口6的开口面积之和。第二转接块4内具有汇流腔,且第二转接块4上设置有与汇流腔连通的至少两个第二进口7和一个第二出口8,至少两个第二进口7与至少两条液冷管的出液端一一对应连通,且第二出口8的开口面积不小于两个的第二进口7的开口面积之和。
[0027]冷却液通过第一进口5进入第一转接块3的分流腔内,并通过多个第一出口6使得冷却液分流进入多个液冷管内,多个液冷管内的冷却液在流动过程中与发热件完成热交换,在完成热交换后,冷却液通过多个第二进口7进入第二转接块4的汇流腔内,并最终通过第二出口8流出液冷板。
[0028]由于设置在液冷管的进液端的第一转接块3上的第一进口5的开口面积不大于至少两个第一出口6的开口面积之和,设置在液冷管的出液端的第二转接块4上的第二出口8的开口面积不小于两个的第二进口7开口面积之和,因此第一转接块3和第二转接块4的设置有效增大了液冷板进出口的开口面积,减小了进出口处的压差,使该液冷板的使用不再受到其他配设备的限制,提高了液冷板的通用性。
[0029]并且,该液冷板通过设置多条液冷管,不仅能增大液冷管在液冷板上的覆盖面积,消除单只液冷管的局部热点,使其均温性更好,有助于发热件温度的下降,还不必增大每个液冷管的尺寸,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液冷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板(100),所述基板(100)上开设有容纳槽;至少两条液冷管,所述液冷管内嵌于所述容纳槽内,并用于流通冷却液;第一转接块(3),所述第一转接块(3)内具有分流腔,且所述第一转接块(3)上设置有与所述分流腔连通的一个第一进口(5)和至少两个第一出口(6),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出口(6)与至少两条所述液冷管的进液端一一对应连通,且所述第一进口(5)的开口面积不大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出口(6)的开口面积之和;第二转接块(4),所述第二转接块(4)内具有汇流腔,且所述第二转接块(4)上设置有与所述汇流腔连通的至少两个第二进口(7)和一个第二出口(8),至少两个所述第二进口(7)与至少两条所述液冷管的出液端一一对应连通,且所述第二出口(8)的开口面积不小于两个所述的第二进口(7)开口面积之和。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液冷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接块(3)还包括有第一对接管(9),所述第一对接管(9)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进口(5)连通,另一端为进液口;和/或,所述第二转接块(4)还包括有第二对接管(10),所述第二对接管(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娜乔纳威
申请(专利权)人:宝德华南深圳热能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