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汽车配件,尤其涉及汽车上的安全带。
技术介绍
1、为了在车辆发生碰撞或急刹车时,迅速消除安全带与乘员身体之间的间隙,增强对乘员的约束力,并锁紧织带防止乘员身体前倾,有效地保护了乘员的安全,由此设计了安全带的预紧功能。
2、目前的安全带预紧主要包括电子式控制和机械式控制两种,电子式控制主要依赖ecu(电子控制单元)检测车辆与前方障碍物的距离和速度,如果达到某一设定值,其ecu发出信号控制电机运动,实现织带收紧和锁止,并提醒驾驶员紧急制动或应急处理,鉴于其涉及到很多主动安全相关的装置(例如探测雷达、计算程序等),因此其整体价格非常昂贵,目前只在一些高端车型上使用,因此,主要的预紧方式为机械式预紧。
3、机械式控制主要依赖传感器检测碰撞信号,触发气体发生器等产生动作,实现织带收紧和锁止。其中,按照气体发生器安装位置的不同,可以分为卷收器点火式预紧(在安全带卷收器内部安装气体发生器,当传感器检测到碰撞信号时,气体发生器点火产生高压气体,推动卷收器快速回收安全带,消除安全带与人体之间的间隙)、安全带锁扣端点火式预紧(在安全带锁扣端安装气体发生器,当传感器检测到碰撞信号时,气体发生器点火产生高压气体,推动锁扣端的活塞杆运动,拉动连接绳索,使绳索绕过一个动力轮,将动力轮与卷收器芯轴锁止在一起,使卷收器芯轴随着动力轮同步旋转并回收安全带,消除安全带与人体之间的间隙)和安全带下端片点火式预紧(在安全带下端片(即固定在车身上的金属片)上安装气体发生器,当传感器检测到碰撞信号时,气体发生器点火产生高压气体,推动下端片
4、由此可知,目前的预紧完全依靠缩短安全带对人体的束缚长度这一角度出发,且该种预紧只能应用于紧急情况下,不适用于日常。因此,基于该缺点,需要设置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进一步束缚长度且可以反复利用的安全带预紧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锁扣端的机械预紧装置,该预紧装置采用纯机械式配合,结构简单,显著降低成本且可以反复使用。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锁扣端的机械预紧装置,包括套杆、插杆、活动杆和卡持结构,于所述套杆的一端设置容口,从所述容口设置向所述套杆中远离所述容口的另一端延伸的口径小于所述容口口径的第一伸缩孔,于所述套杆中远离所述容口的另一端设置向所述容口所在的一端延伸的第二伸缩孔,所述第二伸缩孔和所述容口相通且所述第二伸缩孔较之所述第一伸缩孔距离所述套杆的外侧面距离更近,所述插杆的周侧设置卡槽,所述插杆的一端从所述容口插入所述第一伸缩孔并被限制于只能在所述第一伸缩孔内移动,另一端和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杆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二伸缩孔中,另一端和锁扣上的滑块传动连接,于所述容口处可旋转设置所述卡持结构,所述卡持结构包括位于旋转中心两端的头端和尾端,所述头端被构造成卡向所述插杆,所述尾端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伸缩孔中;按下滑块时,通过滑块带动活动杆进一步插入第二伸缩孔内,活动杆的插入将位于第二伸缩孔内的尾端挤出,从而导致头端朝远离插杆的方向旋转,解除卡持结构和插杆的卡槽之间的锁紧状态,实现解锁,从而可以调节插杆插入第一伸缩孔中的距离,在确定好预紧距离后,松开滑块,滑块恢复至原位带动部分活动杆从第二伸缩孔中脱出,失去了活动杆对尾端的挤压作用,头端继续卡向插杆,实现锁紧,由此,完成了对安全带的预紧;
4、相应的,所述第一伸缩孔和所述第二伸缩孔之间设置有隔板;隔板既可以用于分隔空间,又利于对插杆以及活动杆的插入进行导向;
5、相应的,于所述隔板朝向所述第一伸缩孔的一侧壁设置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着所述第一伸缩孔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限位槽向所述隔板靠近所述容口的一端延伸至停止位,所述停止位和所述隔板靠近所述容口的一端端口存在间距,所述插杆插入所述套杆的一端外侧对应所述限位槽设置有凸台;通过凸台和限位槽的配合,既实现了对插杆的移动导向,又避免插杆从套杆内脱出,实现限位作用;
6、相应的,所述第二伸缩孔设置为环绕所述第一伸缩孔的相对两个孔道结构,所述插杆用于插入所述第二伸缩孔的部分对应设置为两根杆结构;
7、相应的,所述插杆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组卡槽,每组所述卡槽设置在与所述第二伸缩孔对应的一侧;
8、相应的,于所述套杆内侧设置作用于所述头端的第一弹性件;以此保证头端可以自动卡向插杆;
9、相应的,所述头端设置为卡钩结构;
10、相应的,所述尾端用于和所述活动杆接触的侧面为弧形面;由此提高活动杆进入和伸出的顺畅;
11、相应的,于所述第一伸缩孔远离所述容口的一端设置和所述套杆固定连接的挡块,并于所述第一伸缩孔内设置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于所述挡块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插杆的端部;在解锁后,通过第二弹性件的推力将插杆从套杆内推出,实现自动复位。
12、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3、一方面,通过套杆、插杆、活动杆和卡持结构之间的配合以及活动杆和设置于座椅锁扣上滑块的联动,巧妙借助滑块的下压和回缩实现人为自行预紧,通过进一步降低锁扣端的长度,在锁扣长度足够短的情况可以更好的对乘员进行约束,在发生碰撞的时候,人体可以进一步更好的被固定在位置上,减小人体向前位移量,且该种预紧可以反复使用,极大降低了使用成本;
14、另一方面,通过在第一伸缩孔内设置第二弹性件,借助第二弹性件对套杆和插杆的作用,实现套杆的自动复位,便于下次使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锁扣端的机械预紧装置,包括套杆、插杆、活动杆和卡持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套杆的一端设置容口,从所述容口设置向所述套杆中远离所述容口的另一端延伸的口径小于所述容口口径的第一伸缩孔,于所述套杆中远离所述容口的另一端设置向所述容口所在的一端延伸的第二伸缩孔,所述第二伸缩孔和所述容口相通且所述第二伸缩孔较之所述第一伸缩孔距离所述套杆的外侧面距离更近,所述插杆的周侧设置卡槽,所述插杆的一端从所述容口插入所述第一伸缩孔并被限制于只能在所述第一伸缩孔内移动,另一端和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杆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二伸缩孔中,另一端和锁扣上的滑块传动连接,于所述容口处可旋转设置所述卡持结构,所述卡持结构包括位于旋转中心两端的头端和尾端,所述头端被构造成卡向所述插杆,所述尾端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伸缩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端的机械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孔和所述第二伸缩孔之间设置有隔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扣端的机械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隔板朝向所述第一伸缩孔的一侧壁设置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着所述第一伸缩孔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限位槽向所述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端的机械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伸缩孔设置为环绕所述第一伸缩孔的相对两个孔道结构,所述插杆用于插入所述第二伸缩孔的部分对应设置为两根杆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端的机械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杆在其长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有多组卡槽,每组所述卡槽设置在与所述第二伸缩孔对应的一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端的机械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套杆内侧设置作用于所述头端的第一弹性件。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端的机械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端设置为卡钩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端的机械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尾端用于和所述活动杆接触的侧面为弧形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端的机械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第一伸缩孔远离所述容口的一端设置和所述套杆固定连接的挡块,并于所述第一伸缩孔内设置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一端抵于所述挡块上,另一端设置于所述插杆的端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锁扣端的机械预紧装置,包括套杆、插杆、活动杆和卡持结构,其特征在于,于所述套杆的一端设置容口,从所述容口设置向所述套杆中远离所述容口的另一端延伸的口径小于所述容口口径的第一伸缩孔,于所述套杆中远离所述容口的另一端设置向所述容口所在的一端延伸的第二伸缩孔,所述第二伸缩孔和所述容口相通且所述第二伸缩孔较之所述第一伸缩孔距离所述套杆的外侧面距离更近,所述插杆的周侧设置卡槽,所述插杆的一端从所述容口插入所述第一伸缩孔并被限制于只能在所述第一伸缩孔内移动,另一端和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活动杆的一端插入所述第二伸缩孔中,另一端和锁扣上的滑块传动连接,于所述容口处可旋转设置所述卡持结构,所述卡持结构包括位于旋转中心两端的头端和尾端,所述头端被构造成卡向所述插杆,所述尾端部分位于所述第二伸缩孔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锁扣端的机械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伸缩孔和所述第二伸缩孔之间设置有隔板。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锁扣端的机械预紧装置,其特征在于,于所述隔板朝向所述第一伸缩孔的一侧壁设置限位槽,所述限位槽沿着所述第一伸缩孔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限位槽向所述隔板靠近所述容口的一端延伸至停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俊,阙智辉,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龙创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