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技术方案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同济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351571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3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结构设计:确定建筑用途、荷载需求等,制定建筑的整体几何形状、尺寸和布局,包括混凝土模板的凹槽形状,并根据设计要求制作适应混凝土模板凹槽的模板;喷涂聚氨酯保温层:在建筑结构表面搭建模板支架,选择适用的聚氨酯材料,将聚氨酯喷涂在建筑结构表面,形成均匀的保温层,并在建筑结构表面拱肋处预留出所设计的凹槽;混凝土模板形成:将混凝土浇注入预留的凹槽内,形成凹槽状的混凝土模板;带拱肋壳体构建:在保温层及浇注的混凝土表面铺设钢丝网,并进行混凝土喷涂,形成带有拱肋的混凝土壳体,以构建稳定、创新的组合结构建筑。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气承膜板混凝土壳体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许多国内学者对气承膜板混凝土壳体结构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不同角度的研究者从经济角度和工程角度出发,探讨了气膜结构的优势以及其在建筑领域中的应用潜力。这些研究以及数值模拟分析,为混凝土壳体结构的开发和施工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理论支持。

2、目前加纤混凝土壳体结构系统的建造方法涉及结构设计和搭建两个主要方面。在这个过程中,首先进行了详细的结构设计,然后根据设计要求搭建模板以实现具体的建筑形态。结构设计:在加纤混凝土壳体结构的设计阶段,首先通过几何形状规划确定了建筑的整体外观和布局。随后,根据设计要求,确定了壳体的尺寸,包括长度、宽度、高度和厚度,以满足建筑的使用功能和空间需求。荷载分析考虑了施工荷载、使用荷载和其他临时荷载,确保壳体能够承受不同条件下的力学负荷。利用结构分析软件,对壳体的受力分布进行了计算和模拟,以确定各部位的应力和变形情况。基于结构分析的结果,设计了适当的加强层,如加强筋、钢丝网等,以增强壳体的受力性能,确保结构的安全和稳定。模板搭建:在结构设计确定后,进入了模板搭建阶段。首先,根据结构形状制作了相应的模板,这些模板由木材或钢板制成,以确保壳体能够按照设计要求呈现特定的形态。模板安装时,将它们按照预定位置和尺寸固定在建筑结构上,通常需要设置支撑来保持模板的稳定性。模板搭建的过程中,需要不断进行调整和校正,以保证模板的垂直度、水平度和平整度,从而获得精确的壳体外形。在模板内预埋加强层部件,如钢筋和钢丝网,以确保在混凝土浇筑时能够嵌入壳体内部,提供增强的结构支撑。加纤混凝土受压有优势,但是系统受拉较弱,且形成壳体自重大,生产复杂模板搭建时工艺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通过喷筑聚氨酯保温层免拆模板技术,结合定型保护套,实现混凝土模板凹槽、带拱肋的壳体形成,以及建筑结构与混凝土的协同受力,从而构建稳定、创新的组合结构建筑。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方案: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3、结构设计:确定建筑用途、荷载需求等,制定建筑的整体几何形状、尺寸和布局,包括混凝土模板的凹槽形状,并根据设计要求制作适应混凝土模板凹槽的模板;

4、喷涂聚氨酯保温层:在建筑结构表面搭建模板支架,选择适用的聚氨酯材料,将聚氨酯喷涂在建筑结构表面,形成均匀的保温层,并在建筑结构表面拱肋处预留出所设计的凹槽;

5、混凝土模板形成:将混凝土浇注入预留的所述凹槽内,形成凹槽状的混凝土模板;

6、带拱肋壳体构建:在保温层及浇注的混凝土表面铺设钢丝网,并进行混凝土喷涂,形成带有拱肋的混凝土壳体。

7、优选的,在气膜喷涂聚氨酯保温层的步骤中,采用免拆模板技术,先在所述建筑结构上铺设b1级阻燃墙布,再喷涂10-15mm厚的聚氨酯,之后再喷涂100-140mm厚的聚氨酯,确保所述凹槽得以保持。

8、优选的,在喷涂聚氨酯保温层的步骤中,在搭建模板支架时安装定型保护套,并使所述定型保护套与所述凹槽处相对应。

9、优选的,在进行混凝土模板形成步骤前,将定型保护套取下。

10、优选的,在混凝土模板形成步骤中,所述拱肋上连接有位于所述凹槽内的抗剪栓钉,所述抗剪栓钉在混凝土浇注入所述凹槽内后,与浇注入的混凝土相结合,实现结构的协同受力。

11、优选的,所述拱肋为钢拱或木拱。

12、优选的,在带拱肋壳体构建步骤中,所述钢丝网为2mm钢丝网,且其网眼结构为20*20mm。

13、优选的,在带拱肋壳体构建步骤中,喷涂的混凝土厚度为20mm至40mm。

14、优选的,在带拱肋壳体构建步骤后,进行施工验收和效果评估,测量建筑结构的保温效果,比较使用前后的保温性能。

15、优选的,在气膜喷涂聚氨酯保温层步骤和带拱肋壳体构建步骤中,均采用气膜喷涂设备完成对聚氨酯保温层和混凝土的喷涂。

16、本专利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取得了以下技术效果:

17、通过喷涂聚氨酯保温层和钢丝网的协同作用,再喷涂混凝土后,形成带拱肋的混凝土壳体,增加了建筑的整体结构强度和稳定性,提高了建筑的抗震性和承载能力,进一步的通过采用拱肋和混凝土形成混合结构,能有效降低混凝土壳体的整体厚度和重量,系统整体受力条件,包括抗风抗震,受拉有优势。形态塑形能力更强。有利于工期缩短,节省材料和人工减少。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气膜喷涂聚氨酯保温层的步骤中,采用免拆模板技术,先在所述建筑结构上铺设B1级阻燃墙布,喷涂10-15mm厚的聚氨酯,之后再喷涂100-140mm厚的聚氨酯,确保所述凹槽得以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喷涂聚氨酯保温层的步骤中,在搭建模板支架时安装定型保护套,并使所述定型保护套与所述凹槽处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混凝土模板形成步骤前,将定型保护套取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混凝土模板形成步骤中,所述拱肋上连接有位于所述凹槽内的抗剪栓钉,所述抗剪栓钉在混凝土浇注入所述凹槽内后,与浇注入的混凝土相结合,实现结构的协同受力。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拱肋为钢拱或木拱。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带拱肋壳体构建步骤中,所述钢丝网为2mm钢丝网,且其网眼结构尺寸为20*20mm。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带拱肋壳体构建步骤中,喷涂的混凝土厚度为20mm至40mm。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带拱肋壳体构建步骤后,进行施工验收和效果评估,测量建筑结构的保温效果,比较使用前后的保温性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气膜喷涂聚氨酯保温层步骤和带拱肋壳体构建步骤中,均采用气膜喷涂设备完成对聚氨酯保温层和混凝土的喷涂。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气膜喷涂聚氨酯保温层的步骤中,采用免拆模板技术,先在所述建筑结构上铺设b1级阻燃墙布,喷涂10-15mm厚的聚氨酯,之后再喷涂100-140mm厚的聚氨酯,确保所述凹槽得以保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喷涂聚氨酯保温层的步骤中,在搭建模板支架时安装定型保护套,并使所述定型保护套与所述凹槽处相对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进行混凝土模板形成步骤前,将定型保护套取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拱肋加纤混凝土壳体混合结构系统建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混凝土模板形成步骤中,所述拱肋上连接有位于所述凹槽内的抗剪栓钉,所述抗剪栓钉在混凝土浇注入所述凹槽内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苏运升欧嘉尧杨紫萱钟明俊王知然田应德邬睿金保华张宝贤李若羽周冰洁
申请(专利权)人:同济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