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322961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9 14:18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包括地极板壳体、橡胶板对及陶瓷板,地极板壳体内嵌设置有冷却模块,地极板壳体的内平面上设置有通道槽,通道槽设置有蛇形分隔结构和折程分隔结构,形成第一合成通道和第二合成通道,冷却模块包括第一冷却水道和第二冷却水道,第一冷却水道、第二冷却水道分别与第一合成通道、第二合成通道的环绕路径镜向相同;该臭氧发生器内的冷却水流道蛇形绕行路径与地极板壳体内的气流流道镜向相同,并为上下对应设置,可形成与合成通道各程一一对应的逆向对流热交换的冷却水流道,且冷却水流道的温度段梯度分布与合成通道相对应,可提高臭氧发生器的换热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臭氧发生器,具体是指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


技术介绍

1、臭氧发生器在工作中会产生大量的热能,需要冷却水及时带走热能,否则合成的臭氧会因高温而边产生边分解,从而无法达到高浓度含量,因此,冷却水的冷却效率由其重要,冷却效率不仅和水流量有关,还与流道设计相关,如何有效充分地利用冷却水的冷能,需要结合臭氧发生器内的合成通道进行配合设计,现有臭氧发生器对此设计甚少;经研究表明,换热工质的逆向换热效率最高,且考虑到温度偏差换热过程,应使高温工质对应于高温段,低温工质对应于低温段,且换热工质相对流动,因此,根据此原理,本文对臭氧发生器内的合成通道和冷却流道进行设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包括地极板壳体、橡胶板对以及陶瓷板,两个地极板壳体组装形成位于其内部的反应室,反应室内层叠设置位于上下两侧的两个陶瓷板和位于中部的橡胶板对,地极板壳体和陶瓷板中间预设放电间隙,地极板壳体内嵌设置有冷却模块,地极板壳体的内平面上设置有通道槽;

4、通道槽设置有蛇形分隔结构和折程分隔结构,以形成第一合成通道和第二合成通道,蛇形分隔结构通过直角弯折分别形成第一合成通道和第二合成通道的折程组,折程分隔结构由通道槽的两侧分别向内纵向延伸,分别伸入蛇形分隔结构两侧的折程组内,用于对折程组分割以形成两个折程,第一合成通道和第二合成通道相对嵌合且两者的折程组按照顺序依次交替设置,冷却模块包括第一冷却水道和第二冷却水道,第一冷却水道与第一合成通道的环绕路径镜向相同,以形成与第一合成通道各程流向均相反的水流向,第二冷却水道与所述第二合成通道的环绕路径镜向相同,第一合成通道位于第一冷却水道的正上方,第二合成通道位于第二冷却水道的正上方。

5、优选地,通道槽内还设置有连通第一合成通道后端和第二合成通道前端的进气分流通道,以及,连通第一合成通道前端和第二合成通道后端的出气汇流通道,进气分流通道中部设置有进气口,出气汇流通道中部设置有出气口,冷却模块还包括连通第一冷却水道前端和第二冷却水道后端的分流水道,以及,连通第一冷却水道后端和第二冷却水道前端的汇流水道。

6、更为优选地,一地极板壳体的外平面上设置有进气气道和供气气道,进气气道竖向贯通并通过进气口连通进气分流通道,供气气道竖向贯通并通过出气口连通出气汇流通道,橡胶板对包括两个相对层叠贴合的橡胶板,橡胶板上设置有两个通气孔,分别对应进气口和出气口的位置。

7、进一步优选地,分流水道偏置于进气分流通道的外侧下方,汇流水道偏置于出气汇流通道的外侧下方。

8、进一步优选地,地极板壳体的两侧端分别设置输水流道和排水流道,输水流道和排水流道均包括相互连通的横向连通支道和竖向分流支道,横向连通支道用于分别对应连通分流水道或汇流水道,两个地极板壳体的冷却模块两端均通过其上的竖向分流支道串接连通。

9、进一步优选地,两个地极板壳体之间层叠夹设至少一个共享地极板,共享地极板上平面和下平面具有与地极板壳体内平面相同的结构,均设置有第一合成通道、第二合成通道、进气分流通道以及出气汇流通道,共享地极板设置有分别竖直连通其上进气分流通道和出气汇流通道的两个共享连通气道,同样地,共享地极板以相同方式内嵌设置冷却模块,其通过其上的竖向共享支道分别连通两侧对应的竖向分流支道。

10、进一步优选地,冷却模块还包括两侧冷却水密封板,地极板壳体的两侧端设置有端部密封槽,冷却水密封板的端部插设于端部密封槽内,端部密封槽的槽底设置有连通水流折程组内两折程端部的组内折流槽,冷却水密封板的密封端面对组内折流槽分别进行密封,冷却水密封板内还设置有连通同一冷却水道内的两相邻水流折程组端部的邻组折流水道。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臭氧发生器通过在地极板壳体内预设分隔结构,形成两个相互嵌合的合成通道,以在放电室空间内形成均匀的单位面积气体流量,并延长气流通过时间;同时地极板壳体内内置冷却模块,冷却模块的冷却水流道蛇形绕行路径与地极板壳体内的气流流道镜向相同,并为上下对应设置,因此,在同一侧气流输入和冷却水输入下,可形成与合成通道各程一一对应的逆向对流热交换的冷却水流道,且冷却水流道的温度段梯度分布与合成通道相对应,因此,可提高臭氧发生器的换热效率,有效利用冷却模块的冷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极板壳体、橡胶板对以及陶瓷板,两个所述地极板壳体组装形成位于其内部的反应室,所述反应室内层叠设置位于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陶瓷板和位于中部的所述橡胶板对,所述地极板壳体和所述陶瓷板中间预设放电间隙,所述地极板壳体内置有冷却模块,所述地极板壳体的内平面上设置有通道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槽内还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合成通道后端和所述第二合成通道前端的进气分流通道,以及,连通所述第一合成通道前端和所述第二合成通道后端的出气汇流通道,所述进气分流通道中部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出气汇流通道中部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冷却模块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水道前端和所述第二冷却水道后端的分流水道,以及,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水道后端和所述第二冷却水道前端的汇流水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一所述地极板壳体的外平面上设置有进气气道和供气气道,所述进气气道竖向贯通并通过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进气分流通道,所述供气气道竖向贯通并通过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出气汇流通道,所述橡胶板对包括两个相对层叠贴合的橡胶板,所述橡胶板上设置有两个通气孔,分别对应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水道偏置于所述进气分流通道的外侧下方,所述汇流水道偏置于所述出气汇流通道的外侧下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地极板壳体的两侧端分别设置输水流道和排水流道,所述输水流道和所述排水流道均包括相互连通的横向连通支道和竖向分流支道,所述横向连通支道用于对应连通所述分流水道和所述汇流水道,两个所述地极板壳体的所述冷却模块两端均通过其上的所述竖向分流支道串接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两个所述地极板壳体之间层叠夹设至少一个共享地极板,所述共享地极板上平面和下平面具有与所述地极板壳体内平面相同的结构,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合成通道、所述第二合成通道、所述进气分流通道以及所述出气汇流通道,所述共享地极板设置有分别竖直连通其上所述进气分流通道和所述出气汇流通道的两个共享连通气道,同样地,所述共享地极板以相同方式内置所述冷却模块,其通过其上的竖向共享支道分别连通两侧对应的所述竖向分流支道。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模块还包括两侧冷却水密封板,所述地极板壳体的两侧端设置有端部密封槽,所述冷却水密封板的端部插设于所述端部密封槽内,所述端部密封槽的槽底设置有连通水流折程组内的两相邻折程端部的组内折流槽,所述冷却水密封板的密封端面对所述组内折流槽分别进行密封,所述冷却水密封板内还设置有连通同一冷却水道内的两相邻所述水流折程组端部的邻组折流水道。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地极板壳体、橡胶板对以及陶瓷板,两个所述地极板壳体组装形成位于其内部的反应室,所述反应室内层叠设置位于上下两侧的两个所述陶瓷板和位于中部的所述橡胶板对,所述地极板壳体和所述陶瓷板中间预设放电间隙,所述地极板壳体内置有冷却模块,所述地极板壳体的内平面上设置有通道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道槽内还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合成通道后端和所述第二合成通道前端的进气分流通道,以及,连通所述第一合成通道前端和所述第二合成通道后端的出气汇流通道,所述进气分流通道中部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出气汇流通道中部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冷却模块还包括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水道前端和所述第二冷却水道后端的分流水道,以及,连通所述第一冷却水道后端和所述第二冷却水道前端的汇流水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一所述地极板壳体的外平面上设置有进气气道和供气气道,所述进气气道竖向贯通并通过所述进气口连通所述进气分流通道,所述供气气道竖向贯通并通过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出气汇流通道,所述橡胶板对包括两个相对层叠贴合的橡胶板,所述橡胶板上设置有两个通气孔,分别对应所述进气口和所述出气口的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可提高换热效率的臭氧发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水道偏置于所述进气分流通道的外侧下方,所述汇流水道偏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小强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奥尔斯曼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