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28309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7 20:36
本申请涉及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属于汽车悬架技术领域。包括:前悬架,其包括前转向节和连接于前转向节的前A形上控制臂、前转向横拉杆和前下控制臂组件,前下控制臂组件包括第一前下控制臂和第一后下控制臂;前A形上控制臂最高点与前下控制臂组件最低点之间的Z向距离为383~564mm,前A形上控制臂与轮心之间的Z向距离为188~288mm,前下控制臂组件与轮心之间的Z向距离为194~294mm;前转向横拉杆位于轮心的前侧且在Z轴方向的投影与Y轴的夹角为0~7°,前A形上控制臂两内点连接线在Y轴方向的投影与X轴的夹角为0~10.5°,第一前下控制臂的内点与外点之间的连线在Z轴方向的投影与X轴夹角为21~34°。从而有助于保证整车的KC特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汽车悬架,特别涉及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


技术介绍

1、在汽车底盘性能开发中,最为关键的其中一点就是确定悬架系统方案,而悬架系统方案确定的关键在于悬架系统硬点的确定,而悬架kc特性则是对悬架外特性的综合描述(悬架k特性指的是悬架系统在轮跳过程中表现出的性能,悬架c特性指的是悬架在外部力与力矩作用下表现出的性能)。汽车在行驶过程中,车辆会遇到不同的路面状况,如凹凸不平的路面、速度减缓、高速行驶等,这些都会对车辆的悬架系统产生影响。而kc特性总体是指在这些不同的路况下,汽车悬架的阻尼特性会发生变化,以适应不同的路况需求。

2、通常,汽车双叉臂式悬架使用较多,双叉臂式悬架分为高双叉臂形式和低双叉臂形式,而目前鲜有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的硬点布置方案。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系统化布置方案,使得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kc特性得到保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以明确基于低双叉臂形式下悬架的硬点布置方案,保证悬架的kc特性。

2、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包括:

3、前悬架,所述前悬架包括前转向节和连接于所述前转向节的前a形上控制臂、前转向横拉杆和前下控制臂组件,所述前下控制臂组件包括第一前下控制臂和第一后下控制臂;

4、所述前a形上控制臂最高点与所述前下控制臂组件最低点之间的z向距离为383~564mm,所述前a形上控制臂与轮心之间的z向距离为188~288mm,所述前下控制臂组件与轮心之间的z向距离为194~294mm;

5、所述前转向横拉杆位于轮心的前侧且在z轴方向的投影与y轴的夹角为0~7°,所述前a形上控制臂两内点连接线在y轴方向的投影与x轴的夹角为0~10.5°,所述第一前下控制臂的内点与外点之间的连线在z轴方向的投影与x轴夹角为21~34°;

6、所述第一后下控制臂内点与外点之间的连线在z轴方向的投影与y轴的夹角为0~2.5°,所述第一前下控制臂与所述第一后下控制臂内点之间的连线在y轴方向的投影与x轴的夹角为-1.15~0.85°。

7、在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后悬架,所述后悬架包括后转向节和连接于所述后转向节的后a形上控制臂、后转向横拉杆和后下控制臂组件,所述后下控制臂组件包括第二前下控制臂和第二后下控制臂;

8、所述后a形上控制臂最高点与所述后下控制臂组件最低点之间的z向距离为383~564mm,所述后a形上控制臂与轮心之间的z向距离为188~288mm,所述后下控制臂组件与轮心之间的z向距离为194~294mm;

9、所述后转向横拉杆位于轮心的后侧且在z轴方向的投影与y轴的夹角0~1°,所述后a形上控制臂两内点连接线在y轴方向的投影与x轴的夹角为3.5~6.6°,所述第二前下控制臂的内点与外点之间的连线在z轴方向的投影与x轴夹角为23~33°;

10、所述第二后下控制臂内点与外点之间的连线在z轴方向的投影与y轴的夹角为-2~2°,所述第二前下控制臂与所述第二后下控制臂内点之间的连线在y轴方向的投影与x轴的夹角为0~12.8°。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转向节与后转向节的结构尺寸相同,所述前a形上控制臂与后a形上控制臂的结构尺寸相同,所述前转向横拉杆与后转向横拉杆的结构尺寸相同,所述前下控制臂组件与后下控制臂组件的结构尺寸相同;

12、所述前转向节和后转向节的前端均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前转向横拉杆的前转向臂,所述前转向节和后转向节的后端均设有用于连接所述后转向横拉杆的后转向臂。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a形上控制臂与所述前a形上控制臂沿y轴方向对称设置;所述后转向横拉杆与所述前转向横拉杆沿y轴方向对称设置。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a形上控制臂的外点通过球铰与前转向节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前a形上控制臂的内点通过衬套与前副车架转动连接;

15、所述前转向横拉杆的外点通过球铰与前转向节转动连接,所述前转向横拉杆的内点与转向机连接;

16、所述第一前下控制臂和第一后下控制臂的外点均通过球铰与前转向节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前下控制臂和第一后下控制臂的内点均通过衬套与前副车架转动连接。

1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a形上控制臂的外点通过球铰与后转向节的顶部转动连接,所述后a形上控制臂的内点通过衬套与后副车架转动连接;

18、所述后转向横拉杆的外点通过球铰与后转向节转动连接,所述后转向横拉杆的内点通过衬套与后副车架转动连接;

19、所述第二前下控制臂和第二后下控制臂的外点均通过球铰与后转向节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前下控制臂和第二后下控制臂的内点均通过衬套与后副车架转动连接。

2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前下控制臂的内点在y轴方向的投影沿x轴方向距离轮心的间距小于302mm,所述第二前下控制臂的内点与所述后转向横拉杆的内点沿x轴方向的跨距小于465mm。

2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a形上控制臂的两个控制臂的交叉点位于所述前转向节所在的竖直面上;

22、所述第一前下控制臂和所述第一后下控制臂分别固定于所述前转向节上的不同位置,且所述第一前下控制臂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一后下控制臂的延长线的交叉点位于所述前转向节的外侧。

2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后a形上控制臂的两个控制臂的交叉点位于所述后转向节所在的竖直面上;

24、所述第二前下控制臂和所述第二后下控制臂分别固定于所述后转向节上的不同位置,且所述第二前下控制臂的延长线和所述第二后下控制臂的延长线的交叉点位于所述后转向节的外侧。

2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悬架包括左前悬架和右前悬架,所述左前悬架和所述右前悬架沿x轴方向对称设置;

26、所述后悬架包括左后悬架和右后悬架,所述左后悬架和所述右后悬架沿x轴方向对称设置。

27、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包括:

28、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本申请的悬架系统包括前悬架,所述前悬架包括前转向节和连接于所述前转向节的前a形上控制臂、前转向横拉杆和前下控制臂组件,所述前下控制臂组件包括第一前下控制臂和第一后下控制臂;所述前a形上控制臂最高点与所述前下控制臂组件最低点之间的z向距离为383~564mm,所述前a形上控制臂与轮心之间的z向距离为188~288mm,所述前下控制臂组件与轮心之间的z向距离为194~294mm。

29、所述前转向横拉杆位于轮心的前侧且在z轴方向的投影与y轴的夹角为0~7°,所述前a形上控制臂两内点连接线在y轴方向的投影与x轴的夹角为0~10.5°,所述第一前下控制臂的内点与外点之间的连线在z轴方向的投影与x轴夹角为21~34°,所述第一后下控制臂内点与外点之间的连线在z轴方向的投影与y轴的夹角为0~2.5°,所述第一前下控制臂与所述第一后下控制臂内点之间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低双叉臂形式的悬架系统,其特征在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凤民翟润国吴炜刘侃
申请(专利权)人:岚图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