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缆连接器组合及其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26522 阅读:173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合包括两线缆连接器,每一线缆连接器包括多个导电端子以及一固定所述多个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一线缆,包括分别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多条导线;以及一内模包覆层,包覆于所述线缆连接器与所述线缆末端外。其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两线缆连接器,每一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多个导电端子以及一固定所述多个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提供一线缆,包括多条导线;将所述导线末端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以及通过内模射出成型方式在所述线缆连接器与所述线缆末端外形成一内模包覆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合及其制造方法通过内模包覆层来固定线缆连接器及线缆末端,固定较为牢靠,且制造简单方便,成本相对较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特别是指一种一端具有多个线缆 连接器的。
技术介绍
为方便操作,目前很多计算机都在前面板上设置有多个输入输出接口,常见的如 USB (通用总线接口 )。但根据主机板的设计,其输入输出连接器均安装在主机板后方,也就 是说,按正常设计,所有输入输出接口应位于机箱后方。为此,主机板厂商采用一线缆组合 来解决这一问题。具体来说,这种线缆组合第一端为一内接式连接器,第二端为一个或多个 输入输出连接器。所述内接式连接器插接于主机板上的插座连接器上,所述输入输出连接 器则安装于前面板且露出于面板以供对接电子组件(如U盘)插设。我们这里称线缆与第 二端及相关组件为线缆连接器组合,而因这些输入输出连接器一端连接线缆,故称为线缆 连接器(线缆连接器不一定是输入输出连接器,例如当用于主机板上时,可以是内接式连 接器,此处只是以输入输出连接器为例说明)。当第二端为多个线缆连接器时,所述线缆连接器组合一般包括所述多个线缆连接 器、线缆以及固定线缆连接器与线缆的固定装置。所述固定装置一般为上下壳组装方式,上 下壳设有多个容纳槽,以分别收容固定所述线缆连接器及线缆末端。但这种方式零件过多, 制造过程复杂(需先成型再组装),造成成本过高。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牢靠方便地固定线缆连接器及线缆末端的线 缆连接器组合及其制造方法。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合包括两线缆连接器,每一线缆连接器 包括多个导电端子以及一固定所述多个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一线缆,包括分别与所述导 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多条导线;以及一内模包覆层,包覆于所述线缆连接器与所述线缆末端 外。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合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两线缆连接器,每一线缆 连接器包括多个导电端子以及一固定所述多个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提供一线缆,包括多 条导线;将所述导线末端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以及通过内模射出成型方式在所 述线缆连接器与所述线缆末端外形成一内模包覆层。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通过内模包覆层来固定线 缆连接器及线缆末端,固定较为牢靠,且制造简单方便,成本相对较低。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合的组合图2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合中线缆连接器的立体分解图;图3为图2所示线缆连接器的立体组合图;图4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合中线缆连接器与线缆组装后的示意图;图5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合中线缆连接器、线缆与内模包覆层组装后的立体 图;图6为图1所示线缆连接器组合中护套的立体图;图7为图6所示护套的侧剖视图;图8为图5所示线缆连接器、线缆与内模包覆层组装后的半成品与图6所示护套 组装前的立体图;图9为图5所示线缆连接器、线缆与内模包覆层组装后的半成品与图6所示护套 组装后的立体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线缆连接器1导电端子10连接部102绝缘本体11线缆2导线20内模包覆层3孔洞30护套4收容空间40通孔43凸耳44固定部100 遮蔽壳体12 外皮21 挡止肋31 凹槽41 穿孔45接触部101凸肋32 延伸部4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 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本专利技术线缆连接器组合包括多个线缆连接器1(本实施例为两个,但可以 为三个或更多)、一线缆2、一内模包覆层3及一护套4。如图2与图3,每一所述线缆连接器1包括多个导电端子10、一固定所述多个导电 端子10的绝缘本体11,以及一组装于所述绝缘本体11上的遮蔽壳体12。每一所述导电端 子10包括一用以与所述绝缘本体11固定的固定部100、一位于所述固定部100前端用以连 接对接组件的接触部101,以及一位于所述固定部100后端用以连接所述线缆2末端的连接 部102。所述遮蔽壳体12是用来防止电磁干扰的,若无此需求,可以不设。如图4,所述线缆2包括多条导线20以及包覆所述导线20的外皮21,所述导线20 用以分别与所述导电端子10的所述连接部102电性连接。如图5,所述内模包覆层3包覆于所述线缆连接器1与所述线缆2末端外,其是通 过内模射出成型方式形成的,故谓之为“内模”包覆层。这种成型方式是将组装好后的所述 线缆连接器1与所述线缆2末端放置于模具空腔中,再将熔融的塑料注入其空腔且填充于 模具空腔的空隙中,冷却后即形成所述内模包覆层3。因这种成型方式是用熔融的塑料注入 的,故能将所述线缆连接器1与所述线缆2末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固定较为牢靠,且因其 只用一个工序即可形成,故这种固定方式制造简单方便,成本相对较低。所述内模包覆层3 为大致呈扁平状的多边体,其在两所述线缆连接器之间且靠近前端的位置处设有一上下贯 通的孔洞30,用以形成一掏料结构,减少成型时两所述线缆连接器1在水平方向的变形,以避免与对接组件组装时不匹配。如果不设掏料结构,则两所述线缆连接器1间隙处因胶料 太厚而引起缩水,从而会导致两所述线缆连接器1的中心距变小,以及两所述线缆连接器1 前端朝内倾斜,这样,在与对接组件组装时,就会与其不匹配,造成两者插入力过大,甚至无 法安装。当然,所述掏料结构不限于所述上下贯通的孔洞30,也可以是盲孔或其它结构。所 述内模包覆层3在所述孔洞30的前端设有一挡止肋31,所述挡止肋31封闭所述孔洞30的 前端面,以在使用时挡止灰尘或其它杂物进入。所述内模包覆层3还在上下表面的中部还 设有以前后方向排列的两凸肋32。如图6与图7,所述护套4为一件式,由塑料材料通过注射成型方式形成,其设有一 前端开口的收容空间40,以收容所述内模包覆层3。所述收容空间40的上下两壁分别凹设 有与所述两凸肋32对应的两凹槽41,两者配合用以固定所述内模包覆层3与所述护套4。 所述护套4后端设有一大致呈圆台状的延伸部42,所述延伸部42设有一前后贯通的通孔 43,以收容所述线缆2。所述护套4两侧分别向外凸设有一凸耳44,每一所述凸耳44分别 设有一前后贯通的穿孔45,以收容螺杆(未图示)。所述护套4的作用是用于保证所述线 缆连接器组合尺寸的精确与外观的美观,因为若不设所述护套4的话,因所述内模包覆层 3壁厚不规则,容易因缩水不均而造成外部轮廓尺寸的变化,且会因局部缩小严重而影响其 外观。因此,若某些情况下认为外部轮廓尺寸与外观不重要,则也可不设所述护套4。所述线缆连接器组合的制造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提供两所述线缆连接器1,其包括多个所述导电端子10以及固定所述多个导电端 子10的所述绝缘本体11 (如图2与图3);提供所述线缆2,其包括多条所述导线20(如图4);将所述导线20末端分别电性连接于所述导电端子10 (通常是通过焊接方式)(如 图4);以及通过内模射出成型方式在所述线缆连接器1与所述线缆2末端外形成所述内模包 覆层3(如图5)。在形成内模包覆层步骤中,可其成型模具上设有一凸块(未图示),以使形成的所 述内模包覆层3在两所述线缆连接器1之间具有所述上下贯通的所述孔洞30(如图5)。若要求保证外部轮廓尺寸与外观,需要所述护套4,则在形成所述内模包覆层3步 骤后,进一步设置一在所述内模包覆层3外组装所述护套4的步骤(如图8与图9)。以上详细说明仅为本专利技术之较佳实施例的说明,非因此局限本专利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线缆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两线缆连接器,每一所述线缆连接器包括多个导电端子以及一固定所述多个导电端子的绝缘本体;一线缆,包括分别与所述导电端子电性连接的多条导线;以及一内模包覆层,包覆于所述线缆连接器与所述线缆末端外。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邹小乐韦新政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1[中国|广州]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