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252235 阅读:10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2-02 22:45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该系统包括缸体、缸盖、水泵、暖风支路和温控支路;所述缸体和所述缸盖配合,形成气缸循环支路;所述暖风支路设置在所述缸盖的第一出口和所述水泵的入口之间,包括串联设置的旁通阀和暖风芯体;所述温控支路包括温控模块,所述温控模块的入口与所述缸体的第一出口相连,所述温控模块的出口与所述水泵的入口相连;所述水泵的出口与所述缸体的第一入口相连。利用气缸循环支路实现串联冷却效果,通过温控支路和暖风支路实现分流冷却效果,可实现串联冷却和并联冷却的兼容,保障其冷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


技术介绍

1、目前市场上的发动机冷却系统,一般包括如下两种设计:第一种为缸体缸盖串联设计,主要应用在常规、传统的机型上,其特点主要为水泵泵出的流量全部流经缸体和缸盖,即水泵总流量与缸体流量和缸盖流量相等,水泵总流量较小,冷却液需要同时吸收缸体热量和缸盖热量,温升较大,且系统压损较大。第二种为缸体缸盖分流设计,其特点主要为水泵泵出的流量部分进入缸体,部分进入缸盖,水泵流量为缸体流量与缸盖流量之和,冷却液只吸收缸体热量或者缸盖热量,温升较小,系统压损较小,但水泵总流量较大。分流设计主要是为了能够同时针对缸体和缸盖进行控制,实现差异化管理,缸体进行保温,提高机油温度,并确保缸盖温度较低,燃烧室不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以解决现有发动机冷却系统无法兼容缸体缸盖串联设计和分流设计,不能满足不同需求的问题。

2、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包括缸体、缸盖、水泵、暖风支路和温控支路;

3、所述缸体和所述缸盖配合,形成气缸循环支路;

4、所述暖风支路设置在所述缸盖的第一出口和所述水泵的入口之间,包括串联设置的旁通阀和暖风芯体;

5、所述温控支路包括温控模块,所述温控模块的入口与所述缸体的第一出口相连,所述温控模块的出口与所述水泵的入口相连;

6、所述水泵的出口与所述缸体的第一入口相连。

7、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方法,适用在上述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包括:

8、在发动机处于当前模式时,获取实测数据;

9、若所述实测数据满足预设切换条件,则将所述预设切换条件对应的可切换模式确定为目标模式,基于所述目标模式,控制温控模块、旁通阀和水泵工作。

10、一种控制器,包括存储器、处理器以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方法。

11、一种汽车,包括上述发动机冷却系统,或者包括上述控制器。

12、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发动机冷却系统控制方法。

13、上述发动机冷却系统及汽车,缸体和缸盖之间形成气缸循环支路,可同时吸收缸体热量和缸盖热量,保障缸体缸盖串联冷却效果;暖风支路设置在缸盖的第一出口和水泵的入口之间,可通过调整旁通阀的开度和水泵的转速,保障暖风支路对缸盖进行分流冷却效果;温控支路设置在缸体的第一出口和水泵的入口之间,通过调节温控模块的开度和水泵的转速,保障温控支路对缸体进行分流冷却效果;而且,暖风支路和温控支路并联接入水泵的入口,再通过水泵回流至缸体,使得暖风支路和温控支路中的冷却液互不影响,有助于保障其冷却效果。暖风芯体作为辅助过渡的散热元件,可以实现两挡散热性能,制造缸体和缸盖分流冷却的差异,在确保缸盖不过热,燃烧室不爆震的前提下,推迟温控模块的打开时机,进一步提升机油的温度,降低摩擦。

14、在当前模式下采集到的实测数据满足预设切换条件时,将预设切换条件对应的可切换模式确定为目标模式,进而确定目标模式对应的第一目标开度、第二目标开度和目标转速;控制温控支路中的温控模块基于第一目标开度工作,以满足通过温控模块对缸体进行散热的需求;控制暖风支路中的旁通阀基于第二目标开度工作,以满足通过暖风支路对缸盖进行散热的需求;并控制水泵基于目标转速工作,使得暖风支路和温控支路均通过水泵回流至缸体,以满足目标模式下对水泵的不同开度需求,以保障发动机冷却系统在目标模式下的冷却效果。控制器可根据实测数据确定所要切换进入的目标模式,再根据每一目标模式对应的第一目标开度、第二目标开度和目标转速,分别控制温控模块、旁通阀和水泵工作,使得不同目标模式之间不会存在相互干扰,可实现多种目标模式的相互兼容。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缸盖、水泵、暖风支路和温控支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支路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一端与所述温控模块的出口相连,所述散热器的另一端所述水泵的入口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控制器与所述温控模块、所述旁通阀和所述水泵相连,用于控制所述温控模块、所述旁通阀和所述水泵工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增压器,所述增压器的入口与所述缸体的第二出口相连,所述增压器的出口与所述缸盖的入口相连。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缸盖上设有溢气口;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油冷器,所述油冷器的一端与所述缸体的第三出口相连,所述油冷器的另一端与所述缸体的第二入口相连。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泵为电子水泵。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气缸循环支路包括连接于所述缸体与所述缸盖之间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缸体、缸盖、水泵、暖风支路和温控支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温控支路还包括散热器,所述散热器的一端与所述温控模块的出口相连,所述散热器的另一端所述水泵的入口相连。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控制器,所控制器与所述温控模块、所述旁通阀和所述水泵相连,用于控制所述温控模块、所述旁通阀和所述水泵工作。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括第一温度传感器、第二温度传感器和第三温度传感器;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冷却系统还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广权李钰怀林承伯何炎迎董春艳李子清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