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90722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53
本申请公开一种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包括:核心管道,包括核心容腔和从同一个核心容腔引出的两条第一通道,两条所述第一通道在末端汇合形成混合区;包被管道,包括包被容腔和从包被容腔引出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末端汇合形成预混合管,所述预混合管的出口连通所述混合区;反应管道,从所述混合区延伸至微囊容腔。本申请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通过改变核心管道的结构,增加核心液的湍流程度,使得核心液能够在混合区聚集,有利于包被液对核心液进行包被,提高包被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细胞培养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


技术介绍

1、采用微流控技术生产细胞微囊体是相对温和的方式,对于微囊体数量要求不高、制备成本较低、对细胞的机械损伤较低的情况比较适用,但是,现有技术仍未很好地克服细胞包被率偏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至少部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通过增加核心液的湍流,提高细胞的包被率。

2、为达到以上技术目的,本申请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包括:

4、核心管道,包括核心容腔和从同一个核心容腔引出的两条第一通道,两条所述第一通道在末端汇合形成混合区;

5、包被管道,包括包被容腔和从包被容腔引出的第二通道,所述第二通道末端汇合形成预混合管,所述预混合管的出口连通所述混合区;

6、反应管道,从所述混合区延伸至微囊容腔。

7、优选地,所述核心容腔和第一通道之间设置中间腔,所述中间腔至少部分由弹性薄膜限定。

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核心容腔的腔底高于所述中间腔的腔底,所述核心容腔和中间腔之间以连通管连接,所述连通管设置在靠近所述核心容腔的腔底处。

9、可选择地,所述连通管水平设置,或者以倒u型结构设置。

10、进一步优选地,至少一条所述第一通道靠近混合区的内壁设有阻挡块,用于改变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径。

11、进一步地,所述包被管道设置至少两条,用于装载不同的包被成分。

12、进一步地,所述反应管道以弯曲形式延伸;或者/以及所述反应管道以变径的形式延伸。

13、优选地,所述核心容腔、包被容腔、微囊容腔分别开设连通泵体的开口。

1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包括盖合的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

15、可选择地,所述第一管道分别设置在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内;所述第二管道由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共同限定而成。

16、可选择地,所述核心容腔、包被容腔、反应管道、微囊容腔分别由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共同限定而成。

17、与现有技术相比较,本申请具有如下优势:

18、(1)本申请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通过改变核心管道的结构,增加核心液的湍流程度,使得核心液能够在混合区聚集,有利于包被液对核心液进行包被,提高包被率。

19、(2)本申请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充分利用上下层盖板的立体结构,将核心管道和包被管道进行立体分布,增加核心管道内流体的湍流程度。

20、(3)本申请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在核心容腔和第一管道之间设置中间腔,一方面可以通过挤压中间腔的弹性薄膜增加核心液的湍流程度,另一方面中间腔与核心容腔之间通过连通管连接,利用虹吸原理对中间腔的核心液进行补充,降低对核心容腔内核心液的污染和扰动。

21、(4)本申请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设计简单,容易将其在一般的微流控芯片上实现,适用性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容腔和第一通道之间设置中间腔,所述中间腔至少部分由弹性薄膜限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容腔的腔底高于所述中间腔的腔底,所述核心容腔和中间腔之间以连通管连接,所述连通管设置在靠近所述核心容腔的腔底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水平设置,或者以倒U型结构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条所述第一通道靠近混合区的内壁设有阻挡块,用于改变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被管道设置至少两条,用于装载不同的包被成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应管道以弯曲形式延伸;或者/以及所述反应管道以变径的形式延伸。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容腔、包被容腔、微囊容腔分别开设连通泵体的开口。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包括盖合的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管道分别设置在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内;所述第二管道由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共同限定而成。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容腔、包被容腔、反应管道、微囊容腔分别由上层盖板和下层盖板共同限定而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容腔和第一通道之间设置中间腔,所述中间腔至少部分由弹性薄膜限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核心容腔的腔底高于所述中间腔的腔底,所述核心容腔和中间腔之间以连通管连接,所述连通管设置在靠近所述核心容腔的腔底处。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连通管水平设置,或者以倒u型结构设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条所述第一通道靠近混合区的内壁设有阻挡块,用于改变所述第一通道的内径。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湍流化促微囊形成的微流控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包被管道设置至少两...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毅李阳黎煦程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乾晖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