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抗车辙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抗车辙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18997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52
抗车辙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涉及道路工程建设领域,本发明专利技术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半刚性基层、抗车辙性能层和改性沥青路面层;抗车辙性能层由大空隙沥青混合料、胶乳改性剂、水泥、标准砂和水组成;胶乳改性剂由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酯二钠、纳米SiO2改性聚丙烯酸树脂和丙烯酰胺组成;改性沥青路面层由废胶粉沥青、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和聚氯乙烯组成。本发明专利技术在降低了施工难度和复杂度的同时,能够使抗车辙路面结构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耐疲劳性,提高了其抗车辙性能,降低了施工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道路工程建设,具体涉及一种抗车辙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车辙的产生一般是由于剪切应力的作用,其表现在于,初期的车辙会导致轮胎下方下沉量(体积)要大于两侧隆起的体积,这主要是由于初期阶段一般是压密造成的,后期由于压密已经完成,此时车轮的下沉则会逐渐与两侧隆起的体积平衡。并且,已有研究表明车辙量会随着沥青层厚度的增加而逐步增加,直到达到极限厚度(25cm)。

2、车辙是现代高等级沥青路面最常见的病害之一。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公路交通量的不断增加,同时伴随着交通渠化以及重型车的出现,沥青路面的车辙问题渐渐变得突出。沥青路面产生的车辙会影响路面平整度,使车辙处沥青层变薄从而降低了路面强度;另外,车辙内冬季易于聚冰,夏季易于积水,降低了路面抗滑能力,影响行车安全系数,还会导致车辆在变换车道以及超车时的方向失去控制。为了解决高等级沥青路面车辙问题人们采取了很多措施,例如,改善沥青路面用料配方、将普通沥青替换为sma沥青、添加改性剂对沥青进行改性等,虽然这些措施对于沥青路面的高温稳定性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现有抗车辙路面结构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公开号为cn109056445a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道路交叉口抗车辙路面结构和方法,该专利中的抗车辙路面结构包括从上到下依次设置的粗型密级配细粒式改性沥青上面层、ftr上粘结层、粗型密级配中粒式改性沥青下面层、ftr下粘结层、高强钢筋混凝土刚性上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下基层、水泥稳定碎石半刚性底基层和排水垫层;其中高强钢筋混凝土刚性上基层包括混凝土基体和高强钢筋网片。虽然该抗车辙路面结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延长车辙出现的时间,但是由于采用了8层结构,在施工时需要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层层施工,施工时还要保证每层的厚度均匀,铺设平整,因此势必会增加施工操作难度,施工难度升级,工期自然延长,并且在维修时如果车辙严重到已经破坏到高强钢筋混凝土刚性上基层或更深层时,维修起来很不方便,需要层层修补,费时费力,维修难度大;另外,高强钢筋混凝土刚性上基层采用混凝土基体和高强钢筋网片,粘结层为ftr材料,虽然采用混凝土基体和高强钢筋网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路面结构的强度,采用ftr材料能够提高防水性以及上面层与下面层、下面层与上基层之间的粘性,但是,高强钢筋网片需要提前预制,并且施工时需要按照道路长度和宽度进行物理切割,加大了施工难度,并且高强钢筋网片需要镶嵌在混凝土基体中,高强钢筋网片的规格如果有偏差,会使混凝土基体的施工厚度难以保证,出现厚度不均匀问题,可能会导致最终的路面结构强度不均匀,当高温环境和有重型车长时间行驶时,受力不均匀时会导致车辙再次出现,抗车辙性能严重下降;同时高强钢筋网片的使用还增加了路面结构的施工成本。

3、综上,如何切实地解决路面结构的抗车辙性能,是目前本领域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抗车辙路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以解决现有抗车辙路面结构和方法存在的因层数限制导致施工难度大,维修费时费力,高强钢筋网片的使用增加了施工成本和混凝土基体的施工厚度不均从而导致路面结构强度降低再次出现车辙的问题。

2、本专利技术为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抗车辙路面结构,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半刚性基层、抗车辙性能层和改性沥青路面层;

4、所述抗车辙性能层以重量份数计由以下组分组成:大空隙沥青混合料30-40份,胶乳改性剂20-35份,水泥150-200份,标准砂40-55份,水80-135份;

5、所述胶乳改性剂以重量份数计由以下组分组成: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18-33份,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酯二钠23-34份,纳米sio2改性聚丙烯酸树脂25-41份,丙烯酰胺8-13份;

6、所述改性沥青路面层以重量份数计由以下组分组成:废胶粉沥青100-130份,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33-45份,聚氯乙烯24-35份。

7、优选的,所述半刚性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

8、优选的,所述抗车辙性能层和改性沥青路面层的厚度比为(10-12)∶(7-9)。

9、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抗车辙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0、首先在半刚性基层上摊铺抗车辙性能层,然后在抗车辙性能层上摊铺改性沥青路面层,最后进行压实环节,包括初压、复压和终压。

11、优选的,摊铺抗车辙性能层时,沿着道路宽度方向以平行线的形式利用沥青喷洒机喷洒抗车辙性能层,喷洒后所形成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同,该距离为10-15cm。

12、优选的,摊铺改性沥青路面层时,沿着道路宽度方向以平行线的形式利用沥青喷洒机喷洒改性沥青路面层,喷洒后所形成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同,该距离为9-13cm。

13、优选的,所述抗车辙性能层的摊铺温度为140-170℃,所述改性沥青路面层的摊铺温度为140-170℃。

14、优选的,所述初压温度为113-138℃,所述复压温度为121-132℃,所述复压次数为至少5次,所述终压温度至少为95℃。

15、优选的,所述抗车辙性能层的喷洒量为2.4-2.6kg/m2。

16、优选的,所述改性沥青路面层的喷洒量为2.5-2.6kg/m2。

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8、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抗车辙路面结构,主要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半刚性基层、抗车辙性能层和改性沥青路面层;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三层结构经过施工形成抗车辙路面结构,相比于现有采用更多层数结构的路面结构,本专利技术能够保证高温环境下的施工质量和进度要求,降低了施工难度和维修难度,三层结构在施工和维修时只需要三个施工步骤即可完成,省时省力。并且,其中的抗车辙性能层以重量份数计由以下组分组成:大空隙沥青混合料30-40份,胶乳改性剂20-35份,水泥150-200份,标准砂40-55份,水80-135份;胶乳改性剂以重量份数计由以下组分组成:聚氨基甲酸乙酯树脂18-33份,月桂醇聚氧乙烯醚磺基琥珀酸酯二钠23-34份,纳米sio2改性聚丙烯酸树脂25-41份,丙烯酰胺8-13份;改性沥青路面层以重量份数计由以下组分组成:废胶粉沥青100-130份,芳香族聚碳酸酯树脂33-45份,聚氯乙烯24-35份。

19、本专利技术的一种抗车辙路面结构,通过对抗车辙性能层和改性沥青路面层进行重新设计,在降低了施工难度和复杂度的情况下,还能使得所获得的抗车辙路面结构具有较好的高温稳定性、低温抗裂性和耐疲劳性,提高了其抗车辙性能,降低了施工成本。

20、另外,本专利技术在施工时,通过设计喷洒形式即沿着道路宽度方向以平行线的形式利用沥青喷洒机喷洒抗车辙性能层和改性沥青路面层,喷洒后所形成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同,可以使各层的施工厚度更加均匀,避免施工后不均匀导致的受力不均情况,降低车辙出现概率,提高抗车辙路面结构的整体性能。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抗车辙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半刚性基层、抗车辙性能层和改性沥青路面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车辙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刚性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车辙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车辙性能层和改性沥青路面层的厚度比为(10-12)∶(7-9)。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抗车辙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车辙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摊铺抗车辙性能层时,沿着道路宽度方向以平行线的形式利用沥青喷洒机喷洒抗车辙性能层,喷洒后所形成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同,该距离为10-15c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车辙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摊铺改性沥青路面层时,沿着道路宽度方向以平行线的形式利用沥青喷洒机喷洒改性沥青路面层,喷洒后所形成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同,该距离为9-13cm。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车辙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车辙性能层的摊铺温度为140-170℃,所述改性沥青路面层的摊铺温度为140-170℃。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车辙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压温度为113-138℃,所述复压温度为121-132℃,所述复压次数为至少5次,所述终压温度至少为95℃。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车辙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车辙性能层的喷洒量为2.4-2.6kg/m2。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车辙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改性沥青路面层的喷洒量为2.5-2.6kg/m2。

...

【技术特征摘要】

1.抗车辙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半刚性基层、抗车辙性能层和改性沥青路面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车辙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半刚性基层为水泥稳定碎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抗车辙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抗车辙性能层和改性沥青路面层的厚度比为(10-12)∶(7-9)。

4.如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抗车辙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车辙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摊铺抗车辙性能层时,沿着道路宽度方向以平行线的形式利用沥青喷洒机喷洒抗车辙性能层,喷洒后所形成的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同,该距离为10-15c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抗车辙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摊铺改性沥青路面层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闫磊刘旭斌刘文丰周德勋郭彦领施燏曾杰
申请(专利权)人:中交雄安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