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及其制造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8330 阅读:19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及其制造工艺,电池包括电池槽、电池盖、安全阀、正极板、负极板、隔板和胶液;正极板包括正板栅、排管、正极活性物质和扣底,正板栅为一端连为一体的一排铅芯,铅芯上设计有至少一对互相垂直的支撑叶片,排管套接在铅芯的外部,排管内径与支撑叶片的外径相当,铅芯顶端的圆形凸台与排管内径紧密配合,排管内填充正极活性物质,排管的底端有扣底封闭。其制造工艺包括内化成工艺。效果是:铅芯上的支撑叶片避免铅芯弯曲变形,顶端的圆形凸台确保排管与板栅配合紧密不漏铅粉。内化成工艺,确保胶液充满整个电池内部型腔,在化成结束和循环使用过程中,胶液触变形成凝胶状,稀硫酸不会出现分层现象,提高了电池的循环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蓄电池,更具体的为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
技术介绍
目前国外及国内生产管式胶体电池的企业,普遍采用极板外化成的工艺。这种化 成工艺的基本方法是首先将专用外化成槽中加满1. lOg/cm3左右的稀硫酸,然后将正负极 板依次连接在正、负电极上,使用大小不一的电流连续充电,直至电池表面颜色或是化验结 果满足标准要求。这种化成工艺虽然能够直观的观察到化成过程中极板表面颜色的变化并 能够抽样化验。但是这种化成工艺方法也存在很多缺点1、化成设备投资比较大;2、占地空间大,生产周期长,生产效率低;3、生产过程中酸雾析出多,污染大,有害于生产员工的身体健康;4、极板出化成槽 后要进行特殊处理,以保护正负极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克服以上缺陷并能有效地提高电池循环寿命的一种管 式胶体蓄电池及其制造工艺。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包括电池槽、电 池盖、安全阀、正极板、负极板、隔板和胶液;正极板包括正板栅、排管、正极活性物质和扣 底,其特征在于正板栅为一端连为一体的一排铅芯,铅芯上设计有至少一对互相垂直的支 撑叶片,排管套接在铅芯的外部,排管内径与支撑叶片的外径相当,铅芯的顶端有与排管内 径紧密配合的圆形凸台,排管内的空隙中填充正极活性物质,排管的底端有扣底封闭。所述的隔板表面为斜筋条状。所述的铅芯横截面为椭圆形或多边形。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的制造工艺,其中包括内化成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内化成工 艺为电池装配完成后,给电池灌加电解液,然后进行前期的充、放电过程,完成后开始储酸 放电,放电完成后,把多余的电解液倒出,将配制好的胶液自流加入电池内,最后恢复充电。所述的前期的充、放电分别为4次充电和3次放电,充电电流为额定容量的3% ⑴30%,总充电量350⑴500Ah/kg铅粉或铅膏。所述的储酸放电电流为额定容量的5%⑴30%,总放电量为电池额定容量的 1. 3 ^ 1. 6 倍。所述的自流加入胶液的密度为1. 07⑴1. 20g/ml。所述的内化成工艺中的从倒出多余的电解液到加胶结束,时间不得超过3…5h, 配好的胶液可在24h内灌加完毕。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铅芯上的支撑叶片,有效避免铅芯弯曲变形,便于铅粉或铅 膏的流动和灌加,避免正极板中出现空隙。铅芯的顶端的圆形凸台确保排管与板栅配合紧 密,不漏铅粉。这样的管式正极板制作方式,能够确保蓄电池在长期使用过程中正极活性物质不软化、不脱落,大大提高了蓄电池的长期浮充或循环寿命。隔板表面为斜筋条状,便于 胶液的流动和灌加,也最大程度地发挥胶体作用,并且在增加胶量以及电池循环寿命等方 面都有显著作用。通过内化成工艺,能够确保胶液充满整个电池内部型腔,在化成结束和循 环使用过程中,胶液触变形成凝胶状,稀硫酸不会出现分层现象,大大提高了电池的循环寿 命。对比试验本专利技术生产的管式胶体蓄电池和外化成管式胶体蓄电池进行了对比试 验,试验执行的标准(YD/T1360-2005)要求6. 25寿命试验中6. 25. 2条高温加速浮充寿命 试验要求进行试验(本标准要求结果是2V系列蓄电池循环次数不低于10次,6V以上系列 蓄电池的循环次数不低于8次)表对比试验 以上试验显示,本专利技术的管式胶体蓄电池循环寿命远远大于外化成管式胶体蓄电 池。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装配剖视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正极板局部剖视装配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正板栅一个铅芯截面放大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图。图中,1.电池槽,2.电池盖,3.安全阀,4.正极板,5.负极板,6.隔板,7.胶液, 8.正板栅,9.排管,10.铅芯,11.支撑叶片,12.圆形凸台,13.边框。具体实施例方式如图1、2、3所示,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包括电池槽1、电池盖2、安全阀3、正极板 4、负极板5、隔板6和胶液7 ;正极板4包括正板栅8、排管9、正极活性物质和扣底,正板栅 8为一端连为一体的一排铅芯10,铅芯10上设计有两对互相垂直的支撑叶片11,排管9套 接在铅芯10的外部,排管9内径与支撑叶片11的外径相当,铅芯10的顶端有与排管9内 径紧密配合的圆形凸台12,排管9内的空隙中填充正极活性物质,排管9的底端有扣底封 闭。排管9外径8mm⑴10mm,壁厚0. 2mm⑴0. 5mm。所用隔板6表面为斜筋条状。所述的铅芯10横截面为椭圆形。如图4所示,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的制造工艺,其中包括内化成工艺,该内化成工 艺为电池装配完成后,给电池灌加电解液,然后进行前期的4次充电3次放电过程,这时的 充电电流为额定容量的3%…30%,总充电量350 - 500Ah/kg铅粉或铅膏,当电池内电解 液的密度达到1. 260⑴1. 280g/ml时,停止化成,开始储酸放电,这时的储酸放电电流为额 定容量的5%…30%,总放电量为电池额定容量的1. 3…1. 6倍,放电完成后,把多余的电 解液倒出,将配制好的密度在1. 07⑴1. 20g/ml的胶液自流加入电池内并且从倒出多余的 电解液到加胶结束,时间不得超过3 - 5h,配好的胶液可在24h内灌加完毕。最后经过恢复 充电工艺后,按标准检验合格后下线。权利要求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包括电池槽、电池盖、安全阀、正极板、负极板、隔板和胶液;正极板包括正板栅、排管、正极活性物质和扣底,其特征在于正板栅为一端连为一体的一排铅芯,铅芯上设计有至少一对互相垂直的支撑叶片,排管套接在铅芯的外部,排管内径与支撑叶片的外径相当,铅芯的顶端有与排管内径紧密配合的圆形凸台,排管内的空隙中填充正极活性物质,排管的底端有扣底封闭。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板表面为斜筋条状。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铅芯横截面为椭圆形 或多边形。4.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的制造工艺,其中包括内化成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内化成工艺 为电池装配完成后,给电池灌加电解液,然后进行前期的充、放电过程,完成后开始储酸放 电,放电完成后,把多余的电解液倒出,将配制好的胶液自流加入电池内,最后恢复充电。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前期 的充、放电分别为4次充电和3次放电,充电电流为额定容量的3%…30%,总充电量 350⑴500Ah/kg铅粉或铅膏。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酸放电 电流为额定容量的5%…30%,总放电量为电池额定容量的1. 3…1. 6倍。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自流加入 胶液的密度为1. 07⑴1. 20g/ml。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的制造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内化成工 艺中的从倒出多余的电解液到加胶结束,时间不得超过3…5h,配好的胶液可在24h内灌加 完毕。全文摘要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及其制造工艺,电池包括电池槽、电池盖、安全阀、正极板、负极板、隔板和胶液;正极板包括正板栅、排管、正极活性物质和扣底,正板栅为一端连为一体的一排铅芯,铅芯上设计有至少一对互相垂直的支撑叶片,排管套接在铅芯的外部,排管内径与支撑叶片的外径相当,铅芯顶端的圆形凸台与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管式胶体蓄电池,包括电池槽、电池盖、安全阀、正极板、负极板、隔板和胶液;正极板包括正板栅、排管、正极活性物质和扣底,其特征在于正板栅为一端连为一体的一排铅芯,铅芯上设计有至少一对互相垂直的支撑叶片,排管套接在铅芯的外部,排管内径与支撑叶片的外径相当,铅芯的顶端有与排管内径紧密配合的圆形凸台,排管内的空隙中填充正极活性物质,排管的底端有扣底封闭。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金生曹岁平刘刚孔德龙周庆申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圣阳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37[中国|山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