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技术_技高网

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174137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6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是在室温下将硅胶导管浸渍入由铝缓蚀剂硅氧烷酮溶液、铜氨溶液和APTES构成的浸渍液中,充分搅拌后取出、干燥,即获得抗菌硅胶导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工艺流程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适合产业化生产,且所得硅胶导管表面可以实现持久、优异、广谱抗菌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疗器械制备,具体涉及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


技术介绍

1、在医院病患中各种急慢性危重症患者因病情需求需要置入有创导管进行监测和治疗。例如,置入导尿管评估微循环情况,中心静脉置管评估容量、监测心功能,置入透析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置入胸、腹腔导管进行感染灶的引流等。置入导管的同时不可避免地出现院内交叉感染以及耐药菌感染等,由此带来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风险以及置管过程中出现周围组织炎症反应。解决上述置管过程中副作用的措施是应用抗菌导管以及全身应用抗生素。对于置管过程中出现的周围组织损伤和炎症并未有有效解决方案。研究表明,铜纳米材料具备优异的抗菌能力,同时还兼有抗炎、促进血管生成和促进组织修复等多种功能。铜纳米材料在抗菌方面研究众多,瑞典科学家christofer leygraf通过高分辨率显微镜揭示了在铜纳米材料表面早期接触抗菌的机理为:细胞膜损伤、细菌内含铜颗粒形成以及细胞内铜的氧化还原反应等主要的三种杀菌机制(t.chang,r.p.babu,w.zhao,c.m.johnson,p.i.odnevall,c.leygraf,high-resolution microscopical studies ofcontact killing mechanisms on copper-based surfaces,acs applied materials&interfaces 13(41)(2021)49402-49413.)。

2、伊利诺伊大学reza shahbazian-yassar教授团队使用大肠杆菌与含铜纳米材料接触,通过电镜扫描显示细菌的完整性丧失、细胞质外泄,证明了铜的杀伤细菌作用(a.h.phakatkar,v.yurkiv,p.ghildiyal,y.wang,a.amiri,l.v.sorokina,m.r.zachariah,t.shokuhfar,r.shahbazian-yassar,in situ microscopic studies onthe interaction of multi-principal element nanoparticles and bacteria,acsnano 17(6)(2023)5880-5893.)。铜纳米材料不仅有广谱、优异的抗菌作用,同时具备抗炎能力。韩国suk ho bhang教授团队的研究表明,铜沉积的二氧化铈纳米粒子(cuce nps)表现出比原始二氧化铈纳米粒子更强的抗氧化作用,释放的铜缓冲了谷胱甘肽的消耗,同时提供生物可利用的铜作为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1(superoxide dismutase1,sod1)的辅助因子与二氧化铈纳米粒子协同清除活性氧并通过调节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stat1)和stat6促进巨噬细胞的抗炎和m2极化(g.-b.im,y.g.kim,t.y.yoo,y.h.kim,k.kim,j.hyun,m.soh,t.hyeon,s.h.bhang,ceria nanoparticles as copper chaperones that activate sod1 forsynergistic antioxidant therapy to treat ischemic vascular diseases,35(16)(2023)2208989.)。第三军医大学jundeng教授团队开发超小cu5.4o纳米颗粒(cu5.4ousnps),该纳米颗粒具有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多种酶特性,并且cu2+参与铜蓝蛋白、赖氨酰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等多种可还原金属络合物酶的合成,以清除细胞内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可用于改善急性肾损伤、急性肝损伤和伤口愈合(t.liu,b.xiao,f.xiang,j.tan,z.chen,x.zhang,c.wu,z.mao,g.luo,x.chen,j.deng,ultrasmall copper-based nanoparticles for reactive oxygenspecies scavenging and alleviation of inflammation related diseases,naturecommunications 11(1)(2020)2788.)。同时,超小尺寸使纳米材料能够快速通过肾脏清除,保证了生物相容性。在植入物应用方面,中科院xuanyong liu教授开发钛板改性骨科植入物,研究表明钛板表面结合铜元素具有抗炎症反应、促进血管生成、组织修复作用,进一步说明铜作为植入物具有体内的组织修复功能(l.chen,d.wang,j.qiu,x.zhang,x.liu,y.qiao,x.liu,synergistic effects of immunoregulation and osteoinduction ofds-block elements on titanium surface,bioactive materials 6(1)(2021)191-207.)。以上结果表明,铜纳米材料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产生良好的抗炎效果。

3、目前抗菌导管合成方法包括:涂敷法,涂敷法形成的抗菌导管表面抗菌材料易脱落、持久性不足且容易向周围组织扩散,还有较大毒性;接枝法,接枝法合成抗菌硅胶导管所需要的合成步骤繁复、合成条件要求较高,不易大规模生产;浸渍法,浸渍形成的硅胶导管具有操作简单的特点,但是现有的浸渍步骤较多。


技术实现思路

1、为避免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以简化抗菌硅胶导管的工艺流程,使生产抗菌硅胶导管简易、有效、成本低廉,并使所得抗菌硅胶导管能够实现广谱抗菌作用。

2、本专利技术为解决技术问题,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3、本专利技术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为:将铝缓蚀剂硅氧烷酮溶液、铜氨溶液和aptes混合均匀,获得浸渍液;在室温下将硅胶导管浸渍入所述浸渍液中,充分搅拌后取出、干燥,即获得抗菌硅胶导管。

4、作为优选,硅氧烷酮溶液中硅氧烷酮浓度为0.5-2mmol/50ml,硅氧烷酮溶液中所用溶剂为去离子水、乙醇或乙二醇。

5、作为优选,在所述浸渍液中,铜氨溶液中铜离子占硅氧烷酮摩尔量的0.01-0.2%。

6、作为优选,在所述浸渍液中,铜氨溶液和aptes的体积比为1:1-10。

7、作为优选,所述干燥的温度为100℃-120℃,干燥时间为1h-4h。

8、与已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9、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抗菌硅胶导管的制备方法,通过一步浸渍即可实现,工艺流程简单、反应条件温和、操作方便、生产成本低,适合产业化生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铝缓蚀剂硅氧烷酮溶液、铜氨溶液和APTES混合均匀,获得浸渍液;在室温下将硅胶导管浸渍入所述浸渍液中,充分搅拌后取出、干燥,即获得抗菌硅胶导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硅氧烷酮溶液中硅氧烷酮浓度为0.5-2mmol/50mL。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硅氧烷酮溶液中所用溶剂为去离子水、乙醇或乙二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浸渍液中,铜氨溶液中铜离子占硅氧烷酮摩尔量的0.01-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浸渍液中,铜氨溶液和APTES的体积比为1:1-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干燥的温度为100℃-120℃,干燥时间为1h-4h。

7.一种权利要求1~6中任意一项所述方法所制得的抗菌硅胶导管。

...

【技术特征摘要】

1.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铝缓蚀剂硅氧烷酮溶液、铜氨溶液和aptes混合均匀,获得浸渍液;在室温下将硅胶导管浸渍入所述浸渍液中,充分搅拌后取出、干燥,即获得抗菌硅胶导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硅氧烷酮溶液中硅氧烷酮浓度为0.5-2mmol/50ml。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过一步浸渍铝缓蚀剂和铜氨溶液形成抗菌硅胶导管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硅氧烷酮溶液中所用溶剂为去离子水、乙醇或乙二醇。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海生邵敏吴亚运储召友王婉妮徐令令刘霁倪杰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医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