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作物新品种新材料的选育方法范畴,其国际专利分类号为A01H1/02。野生稻是重要的品种资源。野生稻的许多重要的农艺形状,如高抗病虫性,可以在水稻的育种上得到应用。但是,由于生殖及遗传的隔离,野生稻与栽培稻之间的遗传交流是很困难的,这给野生稻在育种上的应用造成了障碍。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发展,打破野生稻与栽培稻间的隔离,从而使它们之间实现遗传交流已成为可能。我国科学家丁颖于1929年应用杂交法就得到了普通野生稻(O.rufipogon)和栽培稻之间的杂种,并从中选育得到品种中山1号,在生产中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林世成,闵绍楷主编,1971,中国水稻品种及其系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P254-256)。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科学家曾得到尼瓦拉野生稻(O.nivana)和栽培稻间的杂种,并培育出抗草矮病的系列品种(Kush GS,Disease and insect resistance in rice,1977,Adv Agron,29265-341)。1990年人们又将药用野生稻(O.officinalis)中抗稻飞虱的特性转移到了栽培稻中(Je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抗水稻白叶枯病育种材料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以2-5×10↑[4]拉特的X-射线对疣粒野生稻的原生质体处理40-80分钟,将栽培稻原生质体以2-4mol/L碘乙酰胺(IOA)处理10-20分钟,将所述的原生质体进行细胞融合,培养并再生植株,用白叶枯病菌株对植株进行接种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鉴定杂种,所获得的杂种植株用栽培稻进行回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抗水稻白叶枯病育种材料的选育方法,其特征在于,以2-5×104拉特的X-射线对疣粒野生稻的原生质体处理40-80分钟,将栽培稻原生质体以2-4mol/L碘乙酰胺(IOA)处理10-20分钟,将所述的原生质体进行细胞融合,培养并再生植株,用白叶枯病菌株对植株进行接种鉴定,结合分子生物学分析方法鉴定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葆棠,张端品,颜秋生,张雪琴,余毓君,
申请(专利权)人:华中农业大学,中国水稻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83[中国|武汉]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