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层和锂离子电池以及负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技术_技高网

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层和锂离子电池以及负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132473 阅读: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22:2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层和锂离子电池以及负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主要提供减小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的负极活性物质。本公开的负极活性物质为含有选自Mo、Fe、Zn、Mg、Pd、Zr、Ag、Co、Cr、Nb和V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包合物型Si粒子。本公开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具有本公开的负极活性物质。本公开的锂离子电池具有本公开的负极活性物质层。本公开的制造方法具有:提供混合物,该混合物为NaSi合金粉末、Na捕集剂、以及选自Mo、Fe、Zn、Mg、Pd、Zr、Ag、Co、Cr、Nb和V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混合物;和将所述混合物以加热温度250~500℃且加热时间30~200小时进行加热。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负极活性物质、负极活性物质层和锂离子电池以及负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1、近年来,电池的开发正在积极地进行。例如,在汽车产业界,用于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的电池的开发正在进行。另外,作为用于电池的活性物质,已知si。

2、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活性物质,其具有硅包合物ii型的晶相、具有naxsi136(1.98<x<2.54)的组成。

3、现有技术文献

4、专利文献

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21-158003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1、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

2、作为活性物质的si粒子对于电池的高能量密度化有效,另一方面,si粒子在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大。

3、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具有包合物型结构的si粒子对于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的减小有利。

4、但是,依然需要减小充放电时的si粒子的体积变化。

5、本公开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减小的负极活性物质。

6、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7、本专利技术人发现采用以下的手段能够实现上述课题。

8、《方案1》

9、负极活性物质,其为含有选自mo、fe、zn、mg、pd、zr、ag、co、cr、nb和v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包合物型si粒子。

10、《方案2》

11、根据方案1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其中,相对于所述包合物型si粒子整体,所述金属的含有率为0.01~1.60质量%。

12、《方案3》

13、根据方案1或2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金属侵入型掺杂于所述包合物型si粒子。

14、《方案4》

15、根据方案1~3中任一项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包合物型si粒子至少部分地具有包合物ii型结构。

16、《方案5》

17、根据方案1~4中任一项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其用于锂离子电池。

18、《方案6》

19、负极活性物质层,其含有根据方案1~5中任一项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

20、《方案7》

21、锂离子电池,其依次具有:负极集电体层、根据方案6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固体电解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正极集电体层。

22、《方案8》

23、负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其具有:提供混合物,所述混合物为nasi合金粉末、na捕集剂、以及选自mo、fe、zn、mg、pd、zr、ag、co、cr、nb和v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混合物;和将所述混合物以加热温度250~500℃且加热时间30~200小时进行加热。

24、《方案9》

25、根据方案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将si源、nah源和所述金属机械研磨并加热,从而得到所述nasi合金粉末和所述金属的混合物。

26、专利技术的效果

27、根据本公开,主要能够提供使充放电时的体积变化减小的负极活性物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负极活性物质,其为含有选自Mo、Fe、Zn、Mg、Pd、Zr、Ag、Co、Cr、Nb和V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包合物型Si粒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其中,相对于所述包合物型Si粒子整体,所述金属的含有率为0.01~1.60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金属侵入型掺杂于所述包合物型Si粒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包合物型Si粒子至少部分地具有包合物II型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其用于锂离子电池。

6.负极活性物质层,其含有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

7.锂离子电池,其依次具有:负极集电体层、权利要求6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层、固体电解质层、正极活性物质层和正极集电体层。

8.负极活性物质的制造方法,其具有: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造方法,其具有:

【技术特征摘要】

1.负极活性物质,其为含有选自mo、fe、zn、mg、pd、zr、ag、co、cr、nb和v中的至少一种金属的包合物型si粒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其中,相对于所述包合物型si粒子整体,所述金属的含有率为0.01~1.60质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金属侵入型掺杂于所述包合物型si粒子。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极活性物质,其中,所述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泷光俊吉田淳中西真二山崎久嗣菊池夏希山口泰弘江口达哉原田正则浦部晃太
申请(专利权)人: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