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智能窗制造技术_技高网

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智能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112452 阅读:8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23 19:23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智能窗,涉及电致变色技术领域。在电致变色器件中,金属网格电极不仅可以具有优异的可见光透过率及近红外光透光率,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采用金属网格电极与可以同时调控可见光及近红外光透过率的第一电致变色层的配合,可以使得器件具备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双波段调控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光和热的同时调控,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致变色,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智能窗


技术介绍

1、电致变色(electrochromism)是指在外加电场作用下材料的光学属性(例如,透过率、吸收率或反射率等)发生稳定、可逆变化的现象,该现象具体表现为颜色和透明度的可逆变化。具有电致变色特性的材料称为电致变色材料,电致变色材料是一种新型有机高分子材料,由于其高效节能、绿色环保、智能化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能源、建筑、电子及国防等领域。电致变色器件是利用电致变色材料制成的器件,主要应用于透射可调、反射可调、发射可调以及信息显示等领域。

2、随着节能减排要求的提升,业界对电致变色材料的应用提出的新的挑战,如何通过电致变色材料的应用达到节能减排的要求给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了新的挑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至少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备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双波段调控能力的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智能窗。

2、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致变色器件,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包括:第一基板;

3、位于所述第一基板表面的第一金属网格电极;

4、位于所述第一金属网格电极背离所述第一基板一侧的第一电致变色层;

5、位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背离所述第一金属网格电极一侧的离子导电层;

6、位于所述离子导电层背离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一侧的第二电致变色层,其中,所述离子导电层用于为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之间的离子运动提供通道;

7、位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背离所述离子导电层一侧的第二金属网格电极;

8、位于所述第二金属网格电极背离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一侧的第二基板。

9、所述第一金属网格电极连接正电压,所述第二金属网格电极连接负电压,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的着色状态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的着色状态通过作用于所述第一金属网格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网格电极之间的电压状态进行调节。

10、在上述结构中,以金属网格电极配合可以同时调控可见光及近红外光透过率的第一电致变色层,可以更好地改善器件在红外波段的实际调控能力,使得本申请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具备调控红外波段热辐射和可见光透过率的能力。

1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包括插层调控后的二硫化钼薄膜,所述二硫化钼薄膜用于调控可见光及近红外光的透过率。

12、在上述结构中,二硫化钼薄膜的层间距发生了变化,对可见光的吸收率下降,透光性增强。同时,二硫化钼薄膜内部注入了大量自由载流子,二硫化钼薄膜的导电性显著增强。此外,二硫化钼薄膜内的高浓度载流子与近红外光波段的光子相互作用后产生明显散射,可以降低近红外光的透过率,实现对可见光及近红外光的双波段调控。

1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在垂直所述第一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为250nm~350nm。

14、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为阴极变色材料,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包括三氧化钨薄膜。

15、在上述结构中,使用三氧化钨作为第一电致变色层的对电极,可以增加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对可见光的调制范围。

16、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在垂直所述第一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为450nm~550nm。

17、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作用于所述第一金属网格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网格电极之间的电压状态为第一电压状态时,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同时着色,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处于遮光模式,在所述遮光模式下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透过率最小;

18、在作用于所述第一金属网格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网格电极之间的电压状态为第二电压状态时,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同时褪色,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处于透光模式,在所述透光模式下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透过率最大;

19、在作用于所述第一金属网格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网格电极之间的电压状态为第三电压状态时,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中其中之一着色,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处于暗模式,在所述暗模式下所述电致变色器件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的透过率位于所述遮光模式的透过率与所述透光模式的透过率之间。

20、在上述结构中,遮光模式不仅可以减少或阻挡光的透过,还可以吸收或反射外界的热辐射,起到防窥、节能保温等作用。透光模式可以减少光的反射和折射,从而降低眩光的发生,起到改善自然光照程度、防眩目等作用。暗模式可以消除或极大地减少光的透过,可以用于需要遮蔽、屏蔽或隐藏信息的应用场景。可以根据使用场景和实际需要选择电致变色器件的工作模式。

21、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金属网格电极及所述第二金属网格电极包括纵横交错的金属走线,所述第一金属网格电极的金属走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金属网格电极的金属走线在所述第一基板上的投影重合,可以进一步提高器件的透光率。所述金属走线的线宽为1.5μm~2.5μm,相邻所述金属走线之间的线距为9.5μm~10.5μm,在垂直所述第一基板的方向上所述第一金属网格电极和所述第二金属网格电极的厚度为0.5μm~1.5μm。

22、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金属走线的材质包括铜、金、铬。

23、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离子导电层包括液体电解质,所述离子导电层在垂直所述第一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为1.5mm~2.5mm。

24、在上述结构中,液体电解质具有更快的离子导电率、更快的响应时间。

25、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致变色智能窗,所述电致变色智能窗包括第一方面中任意一种可能实施例中的电致变色器件。

26、基于上述任意一个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致变色器件及电致变色智能窗,在电致变色器件中,金属网格电极不仅可以具有优异的可见光透过率及近红外光透光率,还具有良好的导电性能。采用金属网格电极与可以同时调控可见光及近红外光透过率的第一电致变色层的配合,可以使得器件具备对可见光和近红外光双波段调控的能力,从而实现对光和热的同时调控,达到节能减排的目的。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包括插层调控后的二硫化钼薄膜,所述二硫化钼薄膜用于调控可见光及近红外光的透过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在垂直所述第一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为250nm~350n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为阴极变色材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在垂直所述第一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为450nm~550nm。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网格电极及所述第二金属网格电极包括纵横交错的金属走线;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走线的材质包括铜、金、铬。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子导电层包括液体电解质,所述离子导电层在垂直所述第一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为1.5mm~2.5mm。

10.一种电致变色智能窗,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致变色智能窗包括权利要求1-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包括插层调控后的二硫化钼薄膜,所述二硫化钼薄膜用于调控可见光及近红外光的透过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致变色层在垂直所述第一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为250nm~350nm。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为阴极变色材料;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致变色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致变色层在垂直所述第一基板方向上的厚度为450nm~550nm。...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先刚王印庚李雄张仁彦
申请(专利权)人:天府兴隆湖实验室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