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飞行器乘员安全防护,尤其涉及一种用于坠撞防护的复合吸能安全座椅。
技术介绍
1、飞行器坠撞工况下乘员安全防护
,目前最有效的手段是给乘员设置专门的可弹射出机舱的吸能安全座椅,在座椅坠撞于地面的瞬时,通过座椅上设置的各种缓冲吸能组件将传递至乘员的冲击载荷削弱至人体可以耐受的范围内。常见的飞行器抗坠毁方案往往以座椅背后两根立柱为固定基底,乘员座椅能够相对立柱进行相对位移,而吸能装置则一端固定与立柱上,与飞行器固定,另一端固定于座椅上,与乘员固定,当座椅与立柱发生相对运动后,吸能装置开始受力吸能,调节坠撞过程中乘员承载大小。为了满足飞行器座椅20g的静力加载技术要求,目前最常见的方案是在立柱和座椅之间增加两跟碳纤维管,在坠撞过程中碳纤维管吸能变形,调节乘员承载,但是其本身生产周期长,造价过高,不利于进一步扩大生产制造与使用。
2、在冲击工况缓冲吸能领域,根据缓冲吸能是否需要外部能源,可以将吸能方式分为被动吸能、主动吸能、半主动吸能和复合式吸能,其中被动式吸能使用最为广泛,工程技术相对成熟,已经出现较大规模产品应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坠撞防护的复合吸能安全座椅,包括座椅本体(1)、固定支架单元(2)、拉杆吸能单元(3)、开关单元(4)、电磁吸能单元(5)和铝蜂窝吸能单元(6),所述拉杆吸能单元(3)、电磁吸能单元(5)和铝蜂窝吸能单元(6)安装于座椅本体(1)和固定支架(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本体(1)通过四个移动轴套(23)与飞行器机体相连,且由螺钉固定,所述拉杆吸能单元(3)一端安装于固定支架单元(2)的吊铰接(212)下方,另一端安装于吸能拉杆铰接(33)上与座椅本体(1)连接,由螺钉固定,所述开关单元(4)与电磁吸能单元(5)均安装于中间中架(2411)下方空间内,其中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坠撞防护的复合吸能安全座椅,包括座椅本体(1)、固定支架单元(2)、拉杆吸能单元(3)、开关单元(4)、电磁吸能单元(5)和铝蜂窝吸能单元(6),所述拉杆吸能单元(3)、电磁吸能单元(5)和铝蜂窝吸能单元(6)安装于座椅本体(1)和固定支架(2)之间,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本体(1)通过四个移动轴套(23)与飞行器机体相连,且由螺钉固定,所述拉杆吸能单元(3)一端安装于固定支架单元(2)的吊铰接(212)下方,另一端安装于吸能拉杆铰接(33)上与座椅本体(1)连接,由螺钉固定,所述开关单元(4)与电磁吸能单元(5)均安装于中间中架(2411)下方空间内,其中开关单元(4)吊与中间中架(2411)下方,电磁吸能单元(5)一端吊于中间中架(2411)下,另一端通过电磁吸能单元铰接(55)与座椅本体(1)连接,由螺钉固定,所述铝蜂窝吸能单元(6)安装于下方中架(2412)上,通过铝蜂窝支架(61)与座椅本体(1)相连,且由螺钉固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坠撞防护的复合吸能安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吊架(21)包括与导轨(22)安装固定的空腔(211)和与拉杆吸能单元(3)相连的吊铰接(212),起到固定导轨(22)和连接拉杆吸能单元(3)的功能,所述移动轴套(23)包括与导轨(22)相互配合的套筒(231)和与座椅本体(1)固连的轴套安装板(232),所述中架(24)包括与导轨(22)相连的固定筒(241)和连接于固定筒(241)之间的桁架(242),所述固定支架单元中包含两个中架(24),一个安装于导轨(22)上四个移动轴套(23)之间,另一个中架(2411)安装于导轨(22)上四个移动轴套(23)下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坠撞防护的复合吸能安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拉杆内筒(31)包括内筒铰接(311)、限位挡块(312)和吸能拉杆内筒下底面(313),所述内筒铰接(311)与吊铰接(212)连接,所述吸能拉杆内筒下底面(313)与吸能拉杆组(35)和环形铝蜂窝板(34)相连,所述吸能拉杆外筒(32)包括吸能拉杆外筒上端盖(321)、外筒第一层面板(324)、外筒第二层面板(323)、外筒第三层面板(322)和外筒铰接(325),所述吸能拉杆外筒上端盖(321)与限位挡块(312)间隔一定距离,防止拉杆吸能单元(3)受压,外筒铰接(325)与吸能拉杆铰接(33)相连,所述吸能拉杆铰接(33)包括吸能拉杆铰接面(331)和固定安装面(332),所述吸能拉杆铰接面(331)与外筒铰接(325)相连,与吸能拉杆外筒(32)保持相对固定,固定安装面(332)与座椅本体(1)固定连接,所述环形铝蜂窝板(34)是根据吸能拉杆外筒(32)与吸能拉杆内筒(31)形状设计的一种特殊尺寸的环形填充铝蜂窝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坠撞防护的复合吸能安全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拉杆组(35)是一种由在圆周上均匀分布的多个拉杆组共同组成的缓冲吸能结构,所述拉杆组包括粗拉杆(351)、中拉杆(352)和细拉杆(353),所述粗拉杆(351)在缓冲吸能过程中先接触外筒第一层面板(324),拉伸吸能后断裂由中拉杆(352)和外筒第二层面板(323)接触拉伸,拉伸吸能后断裂由细拉杆(353)和外筒第三层面板(322)接触拉伸,吸能拉杆组(35)吸能过程结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贾山,刘畅,刘韶阳,龚子轩,张青松,周向华,陈金宝,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