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机器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4716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20:38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井下机器人,包括行走装置和位于行走装置背部的气囊连接装置;行走装置包括行走躯干、行走动力装置和行走轮,行走躯干底端的外部设置有第一容纳空间,内部设置有第二容纳空间;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交替凸凹设置;行走动力装置位于第二容纳空间内,并呈竖直布置;行走轮与行走动力装置连接;气囊连接装置包括连接壳体和多个脱销组件,连接壳体中部的两侧设置有凹部,使两个凹部之间形成一凸部,以及与凸部连接的前壳体和后壳体;多个脱销组件位于两个凹部内,且在与前壳体和后壳体的相对端上,设置有伸缩杆。通过本技术公开的井下机器人,能够将清淤作业和封堵作业一体化,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管道封堵,具体为一种井下机器人


技术介绍

1、目前排水管道清淤、检测、修复、闭水试验等作业均需蛙人携带气囊封堵管道口。气囊封堵机器人旨在代替蛙人下井作业,尽可能的减小蛙人的劳动强度,保障其人身安全,减少工程事故的发生。

2、目前常见的气囊封堵机器人为车载式气囊封堵装置,一般是通过改装的货车搭配气囊封堵装置工作,货车运载气囊封堵装置停靠在井口,位于井下,将气囊封堵装置放入井下,气囊膨胀对井口进行封堵。但是车载式气囊封堵装置只适合交通便利,空间开阔的场合,对于处于狭长巷道内的井口,无法进行气囊封堵作业。

3、在管道封堵前,若先对管道进行清淤,可以降低气囊膨胀后,被管道内的沉积物扎破的风险。但是,现有技术中,清淤装置和气囊封堵装置是两套独立的设备,在工作时,清淤装置首先完成清淤工作后,需要退出井下,再将气囊封堵再下入井下,以进行气囊封堵,工作效率低。因此,急需一种小型的机器人,能够进入地下管道,且同时搭配清淤装置和气囊封堵装置完成清淤和封堵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所要解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装置(100)和位于所述行走装置(100)背部的气囊连接装置(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130)包括主动轮(131)和从动轮(132);所述主动轮(131)通过传动齿轮轴(133),以及所述传动齿轮轴(133)上的锥形齿轮(134)与所述行走动力装置(120)的输出端啮合;所述从动轮(132)和所述主动轮(131)之间,以及两个从动轮(132)通过多个过渡齿轮(13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动齿轮轴(133)的安装位置处的行走躯干(110...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包括行走装置(100)和位于所述行走装置(100)背部的气囊连接装置(2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井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轮(130)包括主动轮(131)和从动轮(132);所述主动轮(131)通过传动齿轮轴(133),以及所述传动齿轮轴(133)上的锥形齿轮(134)与所述行走动力装置(120)的输出端啮合;所述从动轮(132)和所述主动轮(131)之间,以及两个从动轮(132)通过多个过渡齿轮(13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井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传动齿轮轴(133)的安装位置处的行走躯干(110)上,设置有第一骨架油封(113)和第二骨架油封(114);在所述从动轮(132)的齿轮轴(136)和多个所述过渡齿轮(135)安装位置处的行走躯干(110)上,设置有所述第一骨架油封(113)。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井下机器人,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体(213)上设置有进污口(2131),所述后壳体(214)上设置有出污口(2141),所述进污口(2131)与所述凸部(212)的内部以及所述出污口(2141)连通,形成排污通道;所述进...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泽翰于振中孙强赵修林汪伟杨静
申请(专利权)人:合肥哈工智灵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