碰撞缓冲装置、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037439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9:11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碰撞缓冲装置、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碰撞缓冲装置用于设置在前端模块总成内,前端模块总成包括前保格栅、散热模块和前端框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前保格栅设置在散热模块的前方,散热模块设置在前端框架的内部,碰撞缓冲装置包括:用于和前保格栅连接固定的前导流罩,以及用于设置在前导流罩和散热模块之间并且和前端框架连接固定的后导流罩;其中,前导流罩与后导流罩可活动地连接并且设置有预定的活动余量,在前保格栅发生碰撞时,前导流罩和后导流罩发生相对移动,在活动余量的范围内对碰撞形成缓冲。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总地涉及车辆碰撞缓冲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碰撞缓冲装置、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


技术介绍

1、在现有的汽车中,前端模块总成是车辆结构重要的组成部分。现有的前端模块总成通常包括:进气格栅、导流罩、散热模块、前端框架等部件。其中,散热模块包括冷凝器、散热器、风扇等部件。

2、现有的前端模块总成可参考图1、图2、图3所示,前端模块总成100包括:前保格栅3、导流罩1、散热模块6和前端框架2,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前保格栅3设置在导流罩1的前方,导流罩1设置在散热模块6的前方,散热模块6设置在前端框架2的内部,散热模块6包括冷凝器61、散热器62和风扇63。

3、其中,导流罩1通过螺栓4和子母扣5安装在散热模块6的前方,螺栓4需要固定在冷凝器61上,子母扣5需要固定在前端框架2上。导流罩1的内部设置有气流通道,其主要作用是把前保格栅3吸入的空气引导给散热模块6进行散热,导流罩1与前保格栅3之间通过密封条7密封接触式连接。

4、现在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为:当车辆发生低速(例如15km/h)正面碰撞时,导流罩1会跟随前保格栅3在图中的x方向发生位移,然后断裂从而使冷凝器61、散热器62发生变形撕裂。产生破坏的主要原因是导流罩1为硬质材料制成,例如pp/pa66,在车辆低速碰撞时导流罩1不能起到吸能的作用,其次导流罩1安装在散热模块6上可直接造成散热模块6的损伤。现有技术中的这种情况很难达到中保研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优秀评级。

5、因此,需要提供一种碰撞缓冲装置、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以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在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中引入了一系列简化形式的概念,这将在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中进一步详细说明。本技术的
技术实现思路
部分并不意味着要试图限定出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关键特征和必要技术特征,更不意味着试图确定所要求保护的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2、为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碰撞缓冲装置,

3、用于设置在前端模块总成内,所述前端模块总成包括前保格栅、散热模块和前端框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前保格栅设置在所述散热模块的前方,所述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前端框架的内部,所述碰撞缓冲装置包括:

4、前导流罩,用于和所述前保格栅连接固定;以及

5、后导流罩,用于设置在所述前导流罩和所述散热模块之间并且和所述前端框架连接固定;

6、其中,所述前导流罩与所述后导流罩可活动地连接并且设置有预定的活动余量,在所述前保格栅发生碰撞时,所述前导流罩和所述后导流罩能够发生相对移动,在所述活动余量的范围内对碰撞形成缓冲。

7、可选地,所述前导流罩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所述后导流罩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所述前导流罩与所述后导流罩可活动地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用于将冷却气流从所述前保格栅引导至所述散热模块进行冷却。

8、可选地,所述前导流罩靠近所述后导流罩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头,所述后导流罩靠近所述前导流罩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口;或者,所述前导流罩靠近所述后导流罩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口,所述后导流罩靠近所述前导流罩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头;

9、所述第一插接头和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形状相适配,所述第一插接头插入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内部,所述前导流罩和所述后导流罩发生相对移动时所述第一插接头在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内部能够轴向往复滑动。

10、可选地,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内部设置有沿着轴向分布的活动空间,所述活动空间的长度为l2,l2为所述第一插接头的前端与所述散热模块之间的距离范围,所述第一插接头的安全滑动长度为l1,l1为所述第一插接头的后端与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前端之间的距离范围,l2>l1,使得所述第一插接头和所述第一插接口均不会碰触所述散热模块。

11、可选地,还包括第一密封条,所述第一插接头的外壁和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内壁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第一密封条设置在所述缝隙内对所述缝隙进行密封。

12、可选地,还包括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条用于设置在所述前导流罩与所述前保格栅连接的边缘进行密封。

13、可选地,还包括中导流罩,所述中导流罩能够轴向伸缩,所述中导流罩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导流罩、所述后导流罩连接固定,所述前导流罩和所述后导流罩发生相对移动时所述中导流罩被压缩或拉伸。

14、可选地,所述中导流罩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气流通道,所述第三气流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

15、可选地,所述中导流罩包括罩本体,所述罩本体为波纹管状,受力时能够轴向伸缩;以及

16、第二插接头,所述第二插接头设置在所述罩本体靠近所述后导流罩的一端,所述后导流罩对应设置有第一插接口,所述第二插接头与所述第一插接口连接固定;

17、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二插接口设置在所述罩本体靠近所述前导流罩的一端,所述前导流罩对应设置有第一插接头,所述第二插接口与所述第一插接头连接固定。

18、可选地,所述第二插接头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一圈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内侧壁卡接固定;

19、所述第二插接口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一圈卡槽,所述卡槽内设置有卡箍对所述第二插接口进行紧固。

20、可选地,所述罩本体的最大收缩量为l4=l3-2*l5*n,其中,l3为所述罩本体未被压缩时的轴向长度,l5为所述罩本体的壁厚,n为所述罩本体的波峰数和波谷数中的最大数量。

21、可选地,所述后导流罩的边缘设置有若干子母扣,所述后导流罩与所述前端框架通过所述子母扣连接固定。

22、可选地,所述前导流罩、所述后导流罩、所述中导流罩的材料采用橡胶、pp-e、tpe、tpv中的任意一种。

23、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前端模块总成,包括前保格栅、散热模块和前端框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前保格栅设置在所述散热模块的前方,所述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前端框架的内部,所述散热模块包括冷凝器,还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碰撞缓冲装置设置在所述冷凝器的前方。

24、可选地,所述前保格栅内设置有主动进气格栅,所述主动进气格栅包括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大小能够调整。

25、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还包括上述技术方案中任一项所述的前端模块总成,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前端模块总成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前方。

26、根据本技术的一种碰撞缓冲装置、前端模块总成和车辆,通过对结构进行改进,将导流罩分体设计,当车辆发生低速正面碰撞时,前导流罩和后导流罩之间可以发生相互移动,形成有效的缓冲,从而吸收低速碰撞时前保格栅向后传递的能量和位移,避免损坏散热模块,保护了散热模块的结构和功能,降低了车辆维修次数,延长了车辆使用寿命。本技术可使车辆达到中保研耐撞性与维修经济性指数优秀评级,可提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碰撞缓冲装置,用于设置在前端模块总成内,所述前端模块总成包括前保格栅、散热模块和前端框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前保格栅设置在所述散热模块的前方,所述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前端框架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缓冲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流罩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所述后导流罩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所述前导流罩与所述后导流罩可活动地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用于将冷却气流从所述前保格栅引导至所述散热模块进行冷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流罩靠近所述后导流罩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头,所述后导流罩靠近所述前导流罩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口;或者,所述前导流罩靠近所述后导流罩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口,所述后导流罩靠近所述前导流罩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内部设置有沿着轴向分布的活动空间,所述活动空间的长度为L2,L2为所述第一插接头的前端与所述散热模块之间的距离范围,所述第一插接头的安全滑动长度为L1,L1为所述第一插接头的后端与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前端之间的距离范围,L2>L1,使得所述第一插接头和所述第一插接口均不会碰触所述散热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密封条,所述第一插接头的外壁和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内壁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第一密封条设置在所述缝隙内对所述缝隙进行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条用于设置在所述前导流罩与所述前保格栅连接的边缘进行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导流罩,所述中导流罩能够轴向伸缩,所述中导流罩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导流罩、所述后导流罩连接固定,所述前导流罩和所述后导流罩发生相对移动时所述中导流罩被压缩或拉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导流罩的内部设置有第三气流通道,所述第三气流通道分别与所述第一气流通道和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导流罩包括罩本体,所述罩本体为波纹管状,受力时能够轴向伸缩;以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接头的外侧壁上设置有一圈凸起,所述凸起与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内侧壁卡接固定;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罩本体的最大收缩量为L4=L3-2*L5*n,其中,L3为所述罩本体未被压缩时的轴向长度,L5为所述罩本体的壁厚,n为所述罩本体的波峰数和波谷数中的最大数量。

12.根据权利要求7-11任一项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导流罩的边缘设置有若干子母扣,所述后导流罩与所述前端框架通过所述子母扣连接固定。

13.根据权利要求7-11任一项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流罩、所述后导流罩、所述中导流罩的材料采用橡胶、PP-E、TPE、TPV中的任意一种。

14.一种前端模块总成,包括前保格栅、散热模块和前端框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前保格栅设置在所述散热模块的前方,所述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前端框架的内部,所述散热模块包括冷凝器,其特征在于,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前端模块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前保格栅的内部设置有主动进气格栅,所述主动进气格栅包括进风口,所述进风口的大小能够调整。

16.一种车辆,包括发动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15任一项所述的前端模块总成,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前端模块总成设置在所述发动机的前方。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碰撞缓冲装置,用于设置在前端模块总成内,所述前端模块总成包括前保格栅、散热模块和前端框架,沿着车辆的前后方向所述前保格栅设置在所述散热模块的前方,所述散热模块设置在所述前端框架的内部,其特征在于,所述碰撞缓冲装置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流罩的内部设置有第一气流通道,所述后导流罩的内部设置有第二气流通道,所述前导流罩与所述后导流罩可活动地连接使得所述第一气流通道与所述第二气流通道连通,用于将冷却气流从所述前保格栅引导至所述散热模块进行冷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导流罩靠近所述后导流罩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头,所述后导流罩靠近所述前导流罩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口;或者,所述前导流罩靠近所述后导流罩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口,所述后导流罩靠近所述前导流罩的一端设置有第一插接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内部设置有沿着轴向分布的活动空间,所述活动空间的长度为l2,l2为所述第一插接头的前端与所述散热模块之间的距离范围,所述第一插接头的安全滑动长度为l1,l1为所述第一插接头的后端与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前端之间的距离范围,l2>l1,使得所述第一插接头和所述第一插接口均不会碰触所述散热模块。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密封条,所述第一插接头的外壁和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内壁之间具有缝隙,所述第一密封条设置在所述缝隙内对所述缝隙进行密封。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密封条,所述第二密封条用于设置在所述前导流罩与所述前保格栅连接的边缘进行密封。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缓冲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中导流罩,所述中导流罩能够轴向伸缩,所述中导流罩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齐亚通邵兴杨吴晓辉王帅刘鹏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